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6:50:29
竹芒编织技艺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莫英连作为该项手艺的第六代传承人
历经了不断的磨练和不懈地探索
才换来她四十年的坚守与传承
随着编织材料的不断更换
手工技艺的不断提升
面对这项传统手工技艺
莫英连连续肩负自己的义务
在岑溪的南渡镇,有一位编织手艺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四十多年不离手的“玩意”,竟然会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究竟是若何一个手工技艺呢。“竹芒编”是广泛流传在岑溪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个中又以南渡镇的编织最为著名。
早在民国期间,南渡镇及镇下的各村落,险些每家每户都有人懂得这门手艺,村落民们除了干完自家地里的农活外便是上山砍竹,把竹一捆捆背回家;然后用篾刀将长长的竹子劈片削条,再用竹篾、藤条等材料编织成各种日用品、工艺品以及生产工具。
岑溪南渡镇有一条黄华河,两岸翠竹摇荡,沿河的村落民祖祖辈辈受黄华河水恩典膏泽,生活富余。在“竹芒编”进入繁盛的时候,村落民们通过这条河道把竹编织品运到镇上,再发往梧州、全国乃至天下各地。由于产品的好评与远销给村落民带来了丰硕的收入,极大地改进了村落民的生活水平。
根据资料记载,1976年到1981年,南渡镇有1000多户家庭加工竹芒,每户每月收入3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可不雅观的数目。“竹芒编”的手艺深深影响到了镇上的大部分居民,险些每户人家都会,并且能编织出很多花样。
南渡镇土生土长的莫英连从小打仗到这门手艺,而这门手艺在她手里不断变出新花样,经由一系列的变革与发展,她的命运也与这门手艺连在了一起。莫英连14岁时就学会了“竹芒编”,每天放学回家就帮家人做编织,莫英连做的编织不仅好看,花样也多,而且多利用一些边角碎料织就一些小物件。
莫英连说:“小时候紧张是帮家里人编织,补贴家用。以为这项编织技艺彷佛很好做,想学习,以是一贯坚持下来。后来进厂跟师傅学习,师傅教授技能。70年代,要上山砍竹下来,根据产品的长度,锯成一节节,再刨竹青、开篾齿,然后破成薄片,再把篾毛刮开使其光滑点,然后浸药、染色,再织成竹篮、竹盒等产品。”
上世纪90年代,莫英连从南渡竹艺厂转到南渡全兴茶箩编织厂,师从时任厂长的第五代传承人冯一。当时,竹芒编家当正受到市场冲击,岑溪许多加工厂陆续关门。南渡全兴茶箩编织厂也不例外,150名职工没有活干陆续回家,莫英连也一筹莫展。
莫英连说:“0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竹制品产品滞销,我和师傅想,可能要换一种产品(材料)。刚好有个老顾客来下单,说不能用竹制品来编织篮子。我和我师父冯一就想到去湖北探求一种落羽杉。找到之后要割,割完后刨片,织成产品,染出来的产品很好看。”
落羽杉木,质地柔韧不随意马虎折断。莫英连终于用落羽杉编织出让商家满意的货品。这项传统的“竹芒编”手艺仿佛又看到了新的希望,可以说传统的“竹芒编”手工技艺经历了一次改进和发展,新式的材料和编织手腕,使其手工编织出来的产品更加耐用和都雅。
2007年,有一家喷鼻香港公司下了65000个大赤色纸带心形盘的订单,哀求产品材料不能利用竹子,要用纸带进行编织。接到订单后,从未试过用纸带编织的莫英莲感想熏染到了极大的寻衅。
莫英连说:“有个老顾客下单,要用纸质编织。我们去到玉林进货,是用颜色染成的纸。用纸带织,与用竹篾织是一样的。顾客看了成品很喜好就下订单了。”
2016年,随着梧州六堡茶家当的兴起,六堡茶用茶箩保存的特点也带动了南渡镇“竹芒编”的回归,莫英连也迎来了“竹芒编”的春天。六堡茶有一个主要的软肋,随意马虎受到茶箩的气息影响,随意马虎吸取其材质的气味,以是茶叶对茶箩的哀求特殊严格,哀求茶箩材质环保、无味无毒。
莫英连经由不断考试测验,终极采取五颜六色的工艺绳作为材质,既环保又俊秀。莫英连还根据茶叶的分量,茶箩的形状,设计了100多个不同颜色的组合、不同编织法的样板供应给编织工人。然而,此时用新材料的展现也让客户产生了疑虑,恐怕会掉颜色。心细的莫英连为了打消客户的疑虑,也为了证明自己利用的材质不会掉色,她费尽心机,终于,一个动机涌如今了她的脑海当中。莫英连说:“我就想到拿一块湿的白布,把有颜色的绳子放到空调机上吹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也没有掉色。以是这种材料客户也满意。”
现在的南渡镇,又规复了村落民们在家手工编织茶箩的热闹景象。南渡竹芒编技艺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莫英连成为第六代传承人。四十年的坚守与传承,她设计了450多种产品,出口至日本、欧美和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莫英连开始推广“岑溪南渡竹芒编”非遗文化,并在全国各地参展、比赛。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传统工艺比赛中,莫英连设计的“苹果篮”进入决赛,这是广西唯一进入决赛的作品。这使得莫英连下定决心要全力以赴,为梧州的非遗文化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莫英连编织的时候就像一个魔术师,娴熟的手腕,游刃有余地将一根软软的绳子,高下翻飞,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篮子。俗话说熟能生巧,但是莫连英不但熟习编织,而且其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对传统手工艺的理解与领悟,使得她编织出来的每一件物品仿佛具有了生命力。在一代代竹芒编艺人的努力下,莫连英与竹芒编结缘,并传承至今,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义务,在这份任务与担当之下,岑溪南渡传统竹芒编技艺必将在创新中得到长足发展。
信息来源:梧州新闻
13667745535(微信同号,非景区电话)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gl/164038.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