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7:03:27
【文章信息】
具有稳定无LiF界面的无氟锂金属电池
第一作者:姜智鹏
通讯作者:姜智鹏,李永涛
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研究背景】氟化策略被广泛用于提高锂金属电池(LMBs)的循环稳定性,由于它们可以产生大量LiF,这有利于稳定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然而,含氟化合物的负面影响常常被人们忽略。在电池中引入大量氟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还会影响锂离子的传输。特殊是在高温环境下,氟会引发严重的副反应,导致电池快速失落效。因此,有必要探索基于无氟体系的新型锂金属电池系统。
【文章简介】近日,来自安徽工业大学姜智鹏和李永涛教授在国际有名期刊ACS Energy Letters上揭橥题为“Fluorin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with a Stable LiF-Fre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的研究性论文。该论文通过整合优化后的无氟电解液(OFFE,1M LiBOB + 0.5M LiNO3 in DME)和无氟粘接剂(LA133)成功设计了具有稳定无LiF界面的无氟锂金属电池,其兼具绿色环保、高温稳定性及快充性能。
图1. 本研究设计的无氟锂金属电池示意图
【本文要点】要点一:电解液在高温下的电化学性能
我们首先利用不同电解液组装了无氟Li-LiFePO4(LFP,该极片利用水系粘接剂LA133制备)电池,并测试其在高温(60 C)条件下的电化学性能。我们创造,基于OFFE的无氟Li-LFP在高温条件下具有精良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详细地,该无氟锂金属电池可以实现100 C的极快充电能力,放电比容量为85.9 mAh g-1,并且可以在50 C条件下稳定循环超过500次,容量保持率为75%。
图2. 基于不同电解液组装的Li-LFP电池高温性能
要点二:电解液的理化性子和溶剂化构造
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电解液的理化性子,结果表明,该无氟电解液OFFE相较于传统的碳酸酯电解液(CCE,1M LiPF6 in EC/DEC)具有更低的密度和粘度,以及更高的离子电导率,这些性子担保了OFFE精良的倍率性能。此外,溶剂化构造表明,相较于原始的无氟电解液(FFE,1M LiBOB in DME),LiNO3的引入能够减少自由溶剂分子的数量,并优先分布于内溶剂化鞘层,从而影响后续的界面化学行为。
图3. 不同电解液的理化性子比拟和OFF的溶剂化构造
要点三:锂负极性能及无LiF界面的表征
库伦效率测试表明,基于OFFE的Li-Cu半电池在60 ℃,3 mA cm-2/3 mAh cm-2的测试条件下具有高达98.8%的CE,并可以得到致密的锂沉积描述。XPS和TOF-SIMS表明,OFFE能够在锂负极表面天生稳定的无LiF界面,该界面紧张身分包括LiBxOy,Li2O和LiNxOy/Li3N。这种B/O/N复合界面具有精良的稳定性和快速的锂离子传输能力,能实现锂离子的均匀沉积。
图4. 锂负极性能及界面剖析
要点四:无LiF界面的机理研究及全电池性能
我们进一步通过DFT仿照和活化能打算剖析了该无LiF界面的浸染机理,结果表明,电解液中存在的LiNO3能够调控负极的双电层构造,在内溶剂化鞘层中大量分布的LiNO3能够加速锂离子的脱溶剂化过程和锂离子传输速率。因此,得益于OFFE体相的高电导率和界面的快速离子传输性子,该无氟锂金属电池具有精良的倍率性能。终极,我们利用OFFE组装了高载量Li-LFP全电池,其能够在高温条件下以3 C的充电速率稳定循环100次,容量保持率为82%。
图5. 无LiF界面的浸染机理及全电池性能
【结论】总之,我们成功设计了一例优化的无氟电解液,并将其与无氟粘合剂集成,成功构筑了具有稳定无LiF界面的无氟锂金属电池。该无氟锂金属表现出精良的高温稳定性和极快的充放电能力,能够在60 C条件下以100 C的速率快速充放电。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LiF并不是稳定锂金属电池的唯一选择。这项研究不仅为锂负极界面化学供应了新的见地,而且为开拓具有低本钱、可持续和快充锂金属电池供应了可靠依据。
【文章链接】Fluorine-Fre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with a Stable LiF-Free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3c02724
【通讯作者简介】姜智鹏 安徽工业大学资格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新型电解液的开拓和锂金属负极保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教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安徽工业大学引进人才项目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ers,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ACS Energy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揭橥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美国专利1项。
李永涛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博士、博士后,国家公派日本九州大学访问教授,2019年入选省青年皖江学者,2020年获省精良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获评省高水平导师,2022年获批安徽省高校杰青项目。一贯从事新一代氢能和储能技能运用根本研究,致力于固态储氢技能在军民领域示范运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国防科技操持1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操持等省部级10项;参与国家重点根本研发操持、国际互助重点专项、国防强基操持等。在Acta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Letters, ACS Energy Letters等揭橥SCI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氢气储存和输运》,授权专利15件。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gl/168431.html
上一篇:硅胶按键印刷不良分类及解决筹划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