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壁挂炉 > 文章正文

让阅读不再孤单微信心书产品分析申报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7:50:52

微信心书在最近版本(7.0.0)中发生了较大的改版,创造页的变革尤为显著。
本文就从这次改版出发,对微信心书的更新策略方向进行产品剖析,同时,也对其商业化模式做出简要剖析。

让阅读不再孤单微信心书产品分析申报

一、产品概述及剖析目的

微信心书是一款电子书阅读APP,是基于微信关系链的官方阅读运用,是一款往阅读与社交方向发展的产品。

正如其slogan所言:“让阅读不再孤单”,在微信心书里面除了能够享受根本的阅读功能,还可以与好友进行互动,比如查看微信好友的读书动态、查看与互关好友的阅读时长排行榜、与好友进行互动等。

自2015年8月发行,微信心书已有7年的发展史。
目前,最新的版本号是7.0.0,于2022年9月9日全新升级,创造页全新改版,小圈子和有声书齐头并进。
本文紧张基于微信心书APP这次的改版变革,纵向剖析产品在社交方面的功能迭代和其背后的发展计策,探究其社交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将对其商业化模式就以谈论和剖析。

二、用户剖析1. 用户地域

下图是从百度指数获取的微信心书搜索指数:

搜索指数显示,北、上、广、深等互联网行业发展繁荣之地的用户群体对微信心书的关注程度较高,位于前列。
互联网行业的人们每每对知识获取哀求更高,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飞速传播的信息天下迫使着人们不得不接管新的知识,而阅读正是人们获取新知的办法之一。

相较于传统纸质图书,电子阅读产品相更为便捷,不受当前所处环境的局限、书本的选择范围也更加全面丰富,故成为碎片韶光获取知识的神器之一。

2. 人群属性

下图是从百度指数获取的关注“微信心书”关键词的用户年事分布和性别比例:

可以明显创造,关注微信心书的用户群体紧张为20~39岁为主,个中20~29岁的用户群体占紧张部分,整体上比较年轻化。
性别分布上,男性的占比更大,这也与前面的城市分布紧密干系,互联网行业男性群体更多,整体上男性群体也会较多一些。

总体来看,微信心书的用户群体偏年轻化,并且多为与互联网企业发展迅速等地对电子阅读的需求更为兴旺的用户群体。

三、产品功能剖析1. 产品功能构造图

最新版本的微信心书紧张分为四个板块,依次是阅读、书架、创造页(小圈子和有声书)、我。

阅读:进入APP的默认页是“阅读”,紧张用于帮助用户创造书本,产品会向用户推举书本,同时用户也可在此探求自己想看的书本或是创造朋友在读的书本;书架:用于用户管理自己的书架和书单,同时也供应一个阅读的快速入口;创造页:紧张包括小圈子和有声书,比较偏社区化,可以同时链接好友与外界;我:紧张包括个人资料、付费会员卡、读书排行榜以及条记等环绕读书自身干系的内容。

2. “创造页”的改版

在7.0.0版本中,微信心书对创造页做出了全新的改版,如下图所示,创造页由各功能模块(朋友的想法、小圈子、付费会员专享、免费读书、福利场、微信听书干系推举)转变为由小圈子和有声书两个部分组成的动态内容。

这次改版如此之大,可见微信心书团队对微信心书社区的打造和有声书的发展两个方向的重视程度之深,其后蕴含着若何的计策方案?接下来笔者将从之前的版本——现在的版本——转变之处及缘故原由剖析的思路动手进行剖析。

1)小圈子的升级

在上一个版本中,“朋友的想法”位于创造页的第一栏,有一种“朋友圈”即视感,基于微信巨大的用户关系链,这大概是微信心书团队一开始想重点发展的方向,希望能在阅读层面也能够利用好这层绝佳的现成好友关系链。

对付现在的微信心书,我们可以创造——在首页里可以瞥见朋友推举、读完或正在读的书本,在“我”里面可以瞥见与互关好友比拼的读书排行榜,乃至可以在关注里瞥见微信好友利用微信心书的情形(条件是向微信心书授权利用你的微信朋友关系)。

微信心书一贯在将阅读工具社区化,在阅读中加强与好友的联系。
而在过去的版本迭代记录我们可以创造,在5.0.1版本开始,“朋友的想法”和“小圈子”的在创造页的位置就一贯没再改变。

在首页可以瞥见“2位朋友在读”的推举书本,但并看不了是谁在读,实在觉得也在很好地平衡与好友之间的亲密度,在设置里面也可以设置替人书架,以是不公开是谁在读这本书,也与这个功能合营得较好。

同样地,我们可以类比微信里面视频号的两种点赞模式、"大众年夜众号的“几位朋友关注”、"大众年夜众号文章“几位朋友读过”。
启迪:熟人社交隐私尺度、功能之间的联系。

然而,我们须要把稳的是:“朋友的想法”里面的“朋友”并不是指的微信好友,是我们关注的人。
即我们须要在关注对方(无论是谁,是微信好友或者其他网友)后才能在“朋友的想法”中瞥见对方的动态,在默认情形下,这个关注的条件还得向对方发送要求(后期可以去设置里面关闭关注要求),等待对方赞许后才可成为用户自己的“朋友”。

而此前的小圈子位于第二栏,这里更多因此圈子的目的出发,申请加入圈子时还须要答题,并且须要精确率达标才能进入。
这样看来,进入某一圈子是须要经由一层筛选的,一定程度上担保了圈子的质量。
但是此前,从笔者自身加入的圈子来说,部分圈子的社区氛围仍较为生僻,不仅圈子内内容更新慢,评论点赞数也是寥寥几个。

由局部到整体来看,“小圈子”、“朋友的想法”这两个模块都是内容的聚拢之地,只是后者是基于“好友”的关系链进行展示,前者是基于圈子主题而进行展示。

最新版本将小圈子直接代替创造页,用户点击小圈子可以直接瞥见APP分发的动态内容。
并且,“朋友的想法”被更名为“关注”,这里也与我们刚才所剖析的“朋友的想法”里的“朋友”相印证,实在关注才更贴切,单方面的关注也并非适宜称作“朋友”。

对付详细的圈子分类,这里采取逐一罗列显示,并和推举、关注并列,位于小圈子导航之下。
之前的圈子分类更为详细,可以直接点击查看,无需再设置答题机制。
同时,这里进行了部分圈子的合并(笔者之前加入的“产品经理”圈子就被纳入了“互联网”圈子)。
下图便是底部第三个Tab的默认页面“小圈子”:

张小龙曾说:“社交的实质是找到同类”,而小圈子的做法便是给用户进行一个大略归类,用户自己可去到不同的圈层进行阅读方面的谈论,这种分组彷佛给人一种归属感,而范例的社区产品有百度贴吧、豆瓣小组、即刻等。

这次的改版也是微信心书向社交进一步迈步,小圈子的地位提升,作为动态内容的入口。
实际上便是对之前的创造页的布局进行重构,小圈子里面可以包含所有的内容——平台推举的(推举)、用户主动关注的(关注)、各个圈子的内容。

总的来说,产品的社区化属性进一步加强,这次的更新减少了用户到达动态内容的触达路径,把内容直接送到用户面前,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勾引了用户进行浏览、发布内容等行为。
微信心书始终在“阅读+社交”上做出努力。

2)有声书的发展

微信心书上线于2015年,运用内的听书功能上线于2018年,在听书功能上线的1年后,微信心书在其用户量已破亿级的情形下,正式发布微信听书。
回顾2018年,当时有声书的市场规模及用户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

以是针对付微信心书为什么已有听书功能还要单独出一个听书APP的问题,必定也是想要瓜分这一块“大蛋糕”,捉住机会去霸占听书领域的一份市场份额。
对付微信心书来说,听书本来是可以作为微信心书里面的子功能进行发展的,毕竟对付老用户来说,新下载一个APP的迁移成本相对较高。

但结合当时的市场概况来说,视角放到企业计策层面,单独独立出来既可以在听书领域霸占一定市场,还可以更风雅化地策划和运营听书方向的功能,毕竟微信心书始终因此阅读为主方向的。

之前的听书功能一贯位于优先创造页的下方,功能入口的优先级并不算高。
正如其名——微信”读”书,以阅读为主,对付听书,用户有需求便可以去利用该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微信听书在为后来出身的微信听书引流。
而这次的改版却把有声书入口与小圈子齐头并进,而微信心书团队给出“看你想看、听你想听”的口号,进一步强化了听书的地位。

这里不得不产生疑问:为什么微信心书已经单独独立出微信听书功能,为什么还会在有声书上面花功夫?微信心书里面的听书功能与微信听书里面是否存在什么不同?

对付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比拟其他的阅读产品,像掌阅、番茄小说这类阅读产品也都含有听书专区功能,这更像一个综合性社区,对付阅读,这样做给用户供应了更多的选择办法,并且我们可以看到这类电子书阅读产品听书的优先级都弱于阅读,听书功能便是在原有根本功能上的拓展,为有听书需求的原有用户供应一个入口。
无论是更新前,还是更新后,触达听书功能的路径都是一样的(第三个Tab->有声书)。

而对付微信心书和微信听书的异同点,根据网上用户的反馈和评价以及笔者的亲自体验来说,紧张是数量和听书体验上的差别。
微信听书单独作为一个垂类进行发展,环绕听书干系的功能更加全面,无论是书库还是朗读声种别,微信听书做得更加完善,使得用户听书体验大大提升。

而微信心书本来内置的有声书栏目,还是如前文来说,更多是作为一个听书入口,为有需求的用户带来便捷,但在听书体验上会相对差一些。

四、商业化剖析1. “无限卡”带来的争议

对付微信心书的商业模式,利用多年的老用户一定有所感知个中的变革,从一开始大力推崇免费模式到如今的付费无限卡和体验卡共存的机制。
坦然说,产品的生存一定离不开资金的扶持,付费也是有利于产品更好的发展。
然而,随着付费无限卡的推出,免费看书权柄被减少,用户对此的负面反馈也很大,下图是截取的华为运用市场中微信心书运用评论:

在华为运用市场里,评分只有1.9分,小米运用商城也只有3.7分。
评分或许带着用户的悲观感情,我们暂且可以放在一边。
通过查看评论,我们瞥见涌现了大量针对付“会员”的负面反馈,通过提取共性,用户反馈的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点:

开通了付费会员卡仍旧须要单独充值书币购买书本章节免费无限卡(先已经更名为”体验卡”)的权柄被减少

以是微信心书的付费会员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查看当前版本的会员卡解释,可以看到付费会员卡的权柄是“全场出版书畅读”,而体验卡的权柄是“部分出版书畅读”,也便是说会员的做事紧张是针对付出版书而定,对付网文我们并未在产品内部看到清晰的解释。

通过搜集网上微信心书用户对此的反馈和笔者亲自体验来说,针对付网文,付费会员卡并非可以畅读全文,仍须要购买书币进行购买,且这个书币必须是购买的,赠币并不可用。

这是一个引起部分已经购买付费会员卡的用户群体不满的点,尤其是对付有看网文需求的用户,由于默认情形下,默认交了钱就该享受全场书畅读的做事,没想到还须要再付费一次,这种生理落差感的确会让用户感到一定程度的失落望。
商业化上过于激进、内容尺度上边界模糊,用户的吐槽也是不足为奇。

针对付网文的版权问题,我们得去理解一下腾讯旗下的读书产品。
我们知道腾讯除了微信心书,还有QQ阅读,两者都从属于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
比拟两款产品,个中最明显的差异便是内容定位。
微信心书以出版书为主,QQ阅读则以网文为主。

谈及到两者的关系,这里先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吴文辉,出发点中文网的创始人,被业内视为“网文之父”。
吴文辉先后在盛大文学、腾讯文学、阅文集团(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的合并)任职,末了在2020年卸任,并且还有其他几位高管与他一同卸任。
据内部员工向媒体透露,这次集体离职紧张是由于他们与腾讯在内容免费计策上涌现了的不合。

微信心书早期通过大力的免费补贴进行拉新,使得同一公司在阅读产品面临这两种商业模式,不免有些失落衡,QQ阅读的用户也有所被分流,原来推崇的付费制被一点点冲破,两个团队的关系不免有些奇妙。
当然,对付个中的缘由这里笔者也只能进行一些粗浅的预测,网络上对此的意见不一,毕竟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至于背后的关系,大家想要理解更多的还是请自行探索吧。

以是回到刚刚说的网文,QQ阅读紧张以网文为紧张分发内容。
而两个产品都属于同一公司,正是由于定位的不同,两者在内容分发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当然这背后必定牵扯了许多的内部计策。

而官方在今年5月曾在付费会员卡页面解释“应出发点哀求,付费无限卡不支持出发点网文阅读”。
毕竟,如果微信心书推出付费会员卡可以免费看出版书和网文,不仅会对之前就出身的QQ阅读的付费机制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对网文创作者的利益也会产生影响。
微信心书的付费无限卡不能读网文,也有它的“苦衷”。

而针对付体验卡的权柄缩减的问题,实在实质上跟第一点差不多。
微信心书前期以免费来吸引用户进行引流,快速扩展抢占市场,后期减少优惠力度进行收费。
实在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发展模式,就像当初的滴滴一样,早期通过大量补贴吸引司机和搭客。

基于微信心书本身的用户人群的特点,微信心书同等保持着精简的产品风格,以是目前在广告层面也是非克制,微信心书不得不向知识付费方向进行商业化探索。
在一个越来越看重版权的时期,知识付费值得推崇,但是微信心书的做法或许并不算最得当的选择。

要知道,目前我们看到的“体验卡”之前却被官方称作“免费无限卡”,然而“无限”二字却没有表示真正的“无限”,相较于“付费会员卡”许多书都看不了,这难免会引起用户的不满。
微信心书大概也是察觉到这样做的办法欠妥才将其改动为了“体验卡”。

而从此,只管首页仍旧有许多领体验卡的活动,能够供应给用户的免费看书办法也是越来越守旧,有人总结为“微信心书的养鱼时期结束了”,微信心书已然进入商业收割期。

从企业发展和电子书阅读行业来说,内容付费本身即是合理的。
从更大的视角放眼微信心书的发展进程,早期的微信心书所引领的“免费”阅读虽说给自己带来了大量的用户,但也对该行业的付费根基有所败坏;而付费模式开启后与之前的利用模式体验带来的比拟,也会给当前习气了免费模式的用户带来生理上的落差,从而造成产品口碑的反噬,这是微信心书长期勾引“免费”阅读所带来的影响。

当然还有一点,同时也是适用于所有产品的大方向思路: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商业代价必须得有用户体验得有个平衡点。
既然微信心书溘然开启的付费模式引发了大量老用户的“不习气”,那就打造出更流畅、完善的用户体验(尤其是阅读层面的),用更优化的功能去见告用户产品是值得付费的。

五、总结

微信心书是一款将“阅读”和“社交”结合的阅读产品,这次改版紧张是在社交层面做出较大改变,加强了“小圈子”的地位。
但是值得把稳的是,作为一款电子书阅读产品,仍旧须要在阅读层面多花些功夫,比如阅读功能、书本数量等方面,毕竟用户来到这个产品的紧张目的是阅读,其次再是在阅读上的谈论与社交。

对付微信心书的商业模式,当下环境看上去也是合理的,但个中的探寻过程中也须要多一些诚挚,步伐多一些稳健。

绝大多数用户并不会由于这个产品的付费而离开,紧张是产品带来的用户代价是否匹配得很上产品的商业代价。
当然,也如上文剖析的一样平常,切忌以“模糊”的观点去吸引用户,让用户积累生理期待后再得到失落望,这种带来的口碑效应是巨大的。

本文由@产品学不会才怪啦 原创发布于大家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容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不雅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大家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供应信息存储空间做事。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gl/184245.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