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8:21:56
编者按
今年8月10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
让七夕晒书成为家庭读书新仪式
讲述人:全国妇联家庭亲子阅读推广大使、北京市首届金牌阅读推广人 李一慢
葡萄藤下听牛郎织女的窃窃密语,是七夕节广为人知的一个习俗。实在,除了探求幸福、晒幸福,七夕节还有晒书的习俗。古人向来重视书本的保存、收藏,也苦恼于以竹简、宣纸为材质的书本随意马虎长虫发霉,特殊是在湿润的雨季。记载周穆王驾八骏巡游天下的《穆天子传》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解释东汉期间就有了七月初七晒书的风尚。
最近,北京持续的高温和时时时地降雨,让我家位于地下空间里的书房无比湿润,有些书的书页肉眼可见的“波澜起伏”,有些书的封面软塌塌的。这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古人伏天晒书的苦衷,也理解了七月初七晒书的“天时”。
于是,我抓紧行动起来。我的“地下书房”天花板上有一扇大大的天窗,天窗下阳光照耀之处便是我的晒书地。我把《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李太白文集》等宣纸影印本脱了函套,让它们躺在太阳下“晒肚子”。
还在上高一的女儿早早为我的书房题写了书斋名——不厌斋,名字源自我们一家人都喜好的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们家曾特意安排了数次李白主题的研学,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聪慧基因。个中一次便是去安徽宣城敬亭山,我们徜徉在“江南诗山”中,对“不厌”有了各自的理解。不厌意味着热爱,而唯有热爱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位终生阅读者。
热爱读书让我成为一名作者,我为各有不同的龙九子各写了一个与传统文化有关联的新故事;我还把带着孩子们研学古代建筑的内容创作为《会讲故事的建筑》一书,获评为精良科普作品。由于我们读书、研学“两不厌”,我把我家的履历和收成著述成书,命名为《走向远方的家庭研学》。我们一家人自称为“读行侠”。在我心中,武侠小说中有武学博识、独来独往的侠客;在文化长河中也有像大禹、李白、苏轼、徐霞客那样“脚踏实地”行走千山万水,阅读自然、思考人生、书写情怀的“读行侠”,值得钦佩。
“游中学,学中游”的阅读、博览和游历、体验,让我们一家收成了一种崭新的亲子、交互、提升的发展过程。这个“生活即教诲”的过程须要仪式感,须要持续进行。在全民阅读广受重视的新时期,我们不妨让七夕晒书成为家庭读书的新仪式。阳光下的书会让书架上的书、函套里的书、大人看的书,有机会成为手中的书、百口人都读的书。
晒书让古籍更好存续
讲述人: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 宋晶
七夕,对付我们古籍修复师来说,不但是一个关于爱情、乞巧的节日,更是一个提倡古籍保护的日子。晒书的初衷紧张在于防虫防霉,倾向于古籍的预防性保护,而古籍修复事情是对已经涌现问题的古籍进行修复处理,使它规复到更好的状态。可见,晒书和古籍修复就像是古籍保护的不同阶段,但终极目的都是让古籍可以更长久地存续下去。
我从事古籍修复事情已有9年。在和古籍一次次超过时空的对话中,我感悟到古籍的文化魅力,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古籍重现光彩,使其所承载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古籍修复事情有呆板的一壁,也有令人惊喜的一壁。我曾经修复过一幅古画,画作湿润之后,蓝色背景下隐约显现一些笔墨,但纸张干透往后,这些笔墨便悄然消逝了。我当时全体人都“澎湃”了,觉得像穿越时空,回到了古时。正是一次次的怦然心动增加了我对保护古籍的任务感。
日常生活中,书本保护的核心是掌握温湿度。在七夕之际,我给大家“晒”出一些关于书本保护的小窍门。首先,由于南方湿度较大,以是建议南方的朋友每隔一段韶光就将书本拿出来透风透气,防止书本生霉。这也正是七夕晒书习俗的原来含义。北方的朋友也不要受“晒书”字面意思的影响而将书本放到阳台上长期暴晒,由于紫外线会加速纸张的老化。同时,也不要将书本放在暖气片附近,由于温度过高也会加速纸张的老化。其次,只管即便不要将书本摞得太高,由于书本最下层会被压得比较去世,一旦发霉,书页随意马虎粘连在一起,造成书本破坏。再次,对有一些单页的古籍或者单页的大幅面作品,只管即便不要折叠保存,由于长期的折叠保存会让它的折痕处产生断裂。可以选择在古籍或画作中间加纸芯卷起来放在盒子中保存,以此减少对古籍或画作的侵害。
晒书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保护书本。作为新生代古籍修复师,我立志于发挥专业上风,把前辈的技能手段引入到古籍修复和保护中。我也乐于见到,越来越多人在七夕晒书中认识到保护古籍的主要性,加入到古籍保护的行列中。
知识在分享间传播
讲述人:北京大学打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 苏鹏程
自古以来,七夕节就有晒书的传统。到了当代,晒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晒书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一部分。
在北京大学,我主修打算机专业的同时选修中文系双学位,目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借阅量已经达到近千本。平日里,我常常在朋友圈里“晒书”。每每看到令人惊喜或会心的段落,我总是忍不住记录下来,附上简短的评论,既是分享又可作个人条记,一石二鸟。生活里,和同学谈天时,我也乐于分享自己的阅读见闻,许多朋友一见面就问我最近又读了什么书。我还会关注豆瓣这样的读书平台,“书评”“想读”“已读”等功能架起了我和陌生书友之间的“鹊桥”,让知识在分享间传播。
在社交平台,人们晒着照片,晒着乐事。我想,晒书同样源于一种碰着美好便想分享的心情。读书的美好在于求知,晒书则是希望自己成为知识的“中间物”。个人阅读如能通过分享成为一种公共做事,善莫大哉。
2023年,我有幸成为北京大学“未名阅读之星”。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科普作家卢昌海对我影响颇深。卢昌海在《书林散笔:一位理科生的书缘与书话》一书中曾将自己的阅读履历分为“理科生读书”和“读理科书”两辑,“理科生读书”里均为文科经典,而“读理科书”部分则在欣赏罗素的《数学事理》和弗雷格的《算术》等理科原典。这也启示我,作为一名具备当代知识的理科生,除了阅读文科名著,也要学会欣赏和总结理科经典。
出于兴趣,我编写了一今年夜学数学课练习册《打算理论习题集》。在耗时半年的编撰中,我阅读整理了十余本国内外打算理论教材,并在写作中考试测验融入自己对笔墨和数学的欣赏与喜好。这本习题集目前正被北大本科打算理论导论课程的同学们利用,这样的“晒书”令我格外有造诣感。
读书、晒书、分享,我乐在个中,乐此不疲。
吉林长春,古籍修复师在不雅观察古籍书页破损情形。新华社发
北京市民在地坛书市挑选书本。新华社发
湖北省宣恩县,学生在万寨乡伍家台村落的茶园栈道上集体诵读经典。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网 张宁、廖慧、李方舟、张倩、邱晓琴、王蕾、董大正、李伯玺 光明日报 方莉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2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gl/193516.html
上一篇:医疗器械召回治理办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