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壁挂炉 > 文章正文

内蒙古分娩培植兵团二师无线电元件一厂建厂始末纪实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0:37:04

为有捐躯多壮志

内蒙古分娩培植兵团二师无线电元件一厂建厂始末纪实

敢叫荒山换新颜

——内蒙古生产培植兵团二师无线电元件一厂建厂始末纪实

撰稿人:李清溪、张玲

前 言

最近,从网络上看到《内蒙古生产培植兵团历史》等几篇文章,文中概述各师团从属厂矿企业时,彷佛二师根本没有存在过这样一个由国家巨额投资培植,具有600多人的当代化工厂。
特此纠正并公开于世。

70年代,在当时极其艰巨的条件下,兵团战士在现役军人带领下,凭借着自己崇高的空想,燃烧的青春,钢鉄的意志,勇于开拓,艰巨创业,克意拼搏,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在荒山野岭下,培植边陲、保卫边陲的英雄赞歌,创造了屯垦戍边的奇迹。

1970年~1975年二师无线电元件一厂在内蒙兵团的历史上存在了6年。

前期曾叫“二师半导体器件厂”。
邮政地址:内蒙古乌拉特前旗20号信箱。

回顾历史,禁不住思念为开拓这片处女地贡献出生命的一位现役军人和两位兵团战士!

珍惜历史,禁不住向开拓这片荒野山坡献出青春年华的战友们致敬!

决策与预备

1969年,国家决定由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培植兵团组建两个电子工厂。
个中一个工厂操持生产半导体晶体管,经国家计委、经委批准投资1000万元建厂(相称于本世纪20年代好几个亿)。

1970年春,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腾海清、内蒙古兵团司令员何凤山、二师副师长赵根喜组成的调研团队,由65军坦克团专职微电子军务参谋李君海陪同,从山西河曲到内蒙古东胜,又从东胜到乌拉特前旗白彦花小庙沟选址(当时培植半导体工厂属于高度机密,落实“山、散、洞三线计策方法”)。

腾海清和何凤山两位司令员躺在小庙沟谷口的山坡上说:哪都不去啦,就在这儿吧!
这里是个利益所,山沟常年流水,肯定能打出好井好水!
而且间隔师部又近,便于指挥和折衷。

于是,制造晶体管的工厂址选在了间隔包头市50多公里的乌拉山中部小庙沟山谷外左侧的山坡之上。

这便是当年选择好的半导体晶体管厂培植用地照片

1970年3月,内蒙古兵团司令部正式决定组建晶体管厂,命名“二师半导体器件厂”。

1970年3月中旬,成立预备组

组长:房春庆(现役军人,十三团副参谋长)、副组长:李生(现役军人);成员:田振国(现役军人)、李金城(现役军人)、赵万珍(现役军人)、阎廷怀(现役军人),技能顾问:段玉平(北京电报大楼总工程师)。

预备期间,师首长决定:将二师师部武装警卫连(兼工程连),即:二师基建营终结后保留下来的原三连作为施工骨干,整建制编入“半导体器件厂”,番号仍用“基建三连”。

第一阶段:基建与培训

(1970年5月~1972年12月)

1970年5月,成立厂部

厂长:房春庆(现役军人);副厂长陈镜荣(现役军人);副教导员李生(现役军人);技能顾问:段玉平(北京电报大楼总工程师);厂部设置:政工组:李印(现役军人);基建施工组:李生(现役军人);后勤组:李文祥(现役军人);财务组:刘巨(现役军人)司帐:王文亮(地方干部)。

下辖三连:

历任连长:王进良(现役军人)、高金营(现役军人);辅导员李金俊(现役军人);历任副连长:韩春良(现役军人)、白秀忠(复转军人);副辅导员王连重(复转军人)。

迁居与移师

1970年6月2日,三连从乌拉山二师师部整建制迁居到白彦花哈拉汉村落,借住在“乌拉特前旗二中旧址”。
(注:哈拉汗村落位于110国道两侧,间隔小庙沟3 公里)。

1970年5~6月,内蒙古兵团工程团1营4个连队、河北衡水故城建筑队、包头市第一建筑公司工程队、土右旗毛岱建筑工程队、二师师部司机排等单位陆续来到白彦花哈拉汉村落,临时寄居平易近房。

6月~7月,所有施工单位每天高举红旗步辇儿上山,全力突击搭建大略单纯荆巴工棚,便于入冬之前的办公和居住。

一起上,“下定决心,不怕捐躯,打消万难,去争取胜利”高昂的歌声,惊动了成群的山鼠直立起上身,瞪着两只圆圆的迷惑的黑眼球,看着这一支支黄绿色的军队,发出“吱吱”的惊叫声。

随着荆芭工棚搭建逐渐落成,各单位也随之陆续迁居上山。
至7月上旬迁居完毕。

1970年6月开始,从农业团各团抽调的兵团战士陆续报到,加入到了培植大军。

9月29日,青岛兵80多人进厂。
之后又于11月从哈业胡同无线电厂调40余名青岛兵进厂,为培植大军增长了新的力量。

此时,5路培植大军加在一起,人数达到近千人。
全体山坡到处都是荆芭棚,人声鼎沸,炊烟环抱,机器轰鸣,炮声隆隆,汽车鸣叫,红旗飘扬。

几千年未见之景象,惊天地,泣鬼神!

开工与任务

工程团和衡水故城建筑队互助紧张任务是:建筑一号楼、二号楼、三号厂房、水塔、氢、氧、氮等制气厂房和多、单晶硅炼制厂房等高大建筑物。

包头建筑一公司工程队紧张卖力建筑大礼堂、食堂大伙房、工业取暖锅炉房、机加车间、动力车间、十万千伏安变电站、配电站用房和库房等较大型厂房。

土右毛岱建筑工程队紧张卖力:建筑厂部办公房屋、卫生所房屋、生活区宿舍房屋和小学校、小卖部、招待所等平房。

三连的紧张任务是跟随师部司机排(解放卡车最多时达到13辆)卖力全厂运输、装卸任务和从包头采石场拉运石料、合营各工程队施工和下山到胶泥土地上和泥脱坯等其它应急任务。

1970年7月1日,工程团炸响了培植第一炮。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49周年,共爆响了49炮!
炸掉半个山头,开启平整一号楼培植用地。

1970年8月1日工程团为了庆祝八一建军节,又炸响了81炮,加快了培植步伐。

本厂部属两大任务

1、外派培训

从1970年6月~1972年8月,厂部分期分批选派兵团战士达300多人,分别派到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包头等外地进行技能培训,为基建落成后的投产做技能储备。

北京培训队和呼市培训队历任卖力人:石琛(现役军人)、赵万珍(现役军人)、李君海(现役军人)。

北京培训职员分布在:774厂、878厂、605厂、器件一厂、二厂、三厂、崇文门器件厂、石墨厂、沙河无线电厂等。

呼市培训职员分布在器件厂、元件一厂、第一机器厂、电子仪表厂等。

2、施工奋战

留厂施工职员连续搞运输、装卸、拉运石料、开山爆破、炸石采料、挖运土方、脱坯制砖、紧急抢险、抽调班排给工程建筑单位当小工。

三连一排是运输排,排长是杨志荣。
四班是运输兼爆破班,班长是张晓明。

到白彦花火车站装卸砖瓦和白灰最辛劳。

卸车一节装满红砖或者白灰的60吨火车皮,又苦又累,劳动布手套磨坏一双又一双,露肉的皮肤脱了一层皮又脱一层。

杨志荣为了鼓舞士气,冲锋在前,每次上车总是第一人。
一卡砖4快,双手握卡子,卡着8快砖,在车厢内不知来回走多少趟,鲜血把磨破的手套和手指头都粘连在一起。

最难忍耐的是卸、装白灰。
白灰那玩意儿,不遇水时,纵然带三层口罩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
但它一旦碰着水,立马会分解发热。
可是夏天干活不可能不出汗。
杨志荣和战友们的臂膀被太阳晒伤后,再加上被白灰反复侵蚀,烧脱了皮的嫩肉鲜红鲜红不敢碰,一碰就呲牙咧嘴。

四班为了抢韶光,采好石,张晓明带领战友们进了山口,爬上山崖,把绳子拴在腰间,从峭壁吊颈到半空,像蜘蛛侠一样荡来荡去,掏炮眼、塞炸药、插雷管、接导火索、点火,虽然危险,也全然不顾。
张晓明在山崖上发生意外,掉下峭壁,被山石刮掉了鼻子,头颅流出脑浆。
经及时送医抢救,捡回了一条命。

平整2号楼用地抢进度,工程团人手不足,厂部派三连5排调过来帮忙。

5排虽然是女排,但巾帼不让男子。
在排长孙爱莲的带领下,从一早7点干到夜间12点。
肩膀肿了,腿脚酸了,怠倦到了极点。
“下定决心,不怕捐躯……”的歌声又响了起来,抡镐的、铲土的、抬筐的、运石的,热火朝天的场面又展现在面前。

马振起铁娘子班无一人双手不带伤,献血染红了锤把和钢钎。

这是3连5排铁娘子班,抡大锤的是马振起和金晓芬

1970年10月,三连与毛岱工程队大干十八天,落成三栋平房,办理了部分急需住房。

工程队让当过大工的兵团战士跑大墙,屋子四角由工程队技工师傅把持。

当不了大工,当小工。
卸车的、拉车的、和泥的、搬砖的、递砖的、扔砖的、抹墙的、扛木头的、抬荆芭的,一韶光,忙的不亦乐乎,大家头顶冒着热气,与寒冷的景象明显反差!

兵团战士力气不敷,向高处扔红砖,还能凑合。
但是扔17~18斤重的大块儿土坯,就弗成了。
连长只好挑选部分体格健壮的战友来扔土坯。

一排一班的李清溪人高马大,也当选上。
手套磨破了,只好赤手扔。
手指肚由发红发烫到磨破流血,扔一块,呲一呲牙。
胳膊酸痛的抬不起来。
举头瞥见贴在阁下房屋上的“一不怕苦,二不怕去世”标语,咬紧牙关连续扔!
胳膊肿的像脚腕儿粗。

前哨战犹酣,后方亦奋发。
流血流汗也是无处不在。

1971年5月,厂部炊事班班长李清溪为了节约炊事费改进炊事,带领全班节煤改灶,从山丘上用排子车拉砖下山,连车带人撞进乱石堆。
浑身高下受伤20多处,血流不止。
大腿上的伤口深达2厘米,小腿上的伤口外翻露出瘆人白骨。
万幸没有撞到头部。

大战水源

1970年6月培植大军陆续上山后,近千人的吃、喝、洗涮和施工用水全部采取山沟流水。
山沟里高下游随处可见舀水的水瓢,波折不平的山路,歪七扭八的挑水人群你来我往。

同期,工程团率先开挖蓄水窖办理施工用水。

1970年6月土右旗毛岱专业打井队紧急入驻小庙沟。

从70年6月~71年4月,打井队在小庙沟沟口外泄洪道上,靠近左岸的滩地先后打了3口井。
期间,1号井和2号井,不幸被夏季山洪冲毁。

1972年8月,收到险情警报:山洪快到了。
赵万珍连长带领兵团战士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去世”的英雄主义精神,抢救3号井。
赵连长身穿水衣、水裤冒着山洪险情,亲自下到井底搬开堵住水泵的大石,抢回水泵。
出井后,不顾灌满水裤冰冷的水,哆抖动嗦指挥战友们拉水泥板挡住井口。

这两张照片是当年抢险现场的宝贵留影

1970年秋季至71年春季,兵团与小庙沟牧业队联合在沟口建了一座截伏流小水库,办理军民两用水。
但蓄水后不久,于71年8月份的一场大大水把小水库摧毁!

这两张照片是1971年7月拍的小水库大坝,小水库虽然没了,却留下了永久影象

1971年春厂部聘请水文专家在间隔山口一公里的半山坡上探求打井水源地。

1971年4月,毛岱打井队放弃挽救3号井,移师到水文专家指定的半山坡上的4号井位置开始施工。

期间,三连电工班钱建绥、吕国强、李光明、李强等战友为4号井用电立了大功。
从埋电杆、拉电线开始,一贯陪着打井队。
从挖1米到80米深,每天都在井壁上爬上爬下,布线、接线、整理照明、打消障碍、开导水泵抽水、检讨电机是否正常事情。
每一次下到80米深再回到地面,无一人不是神色苍白,汗水洗面,瘫软如泥。

1972年8月上旬的一天,是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日子,4号井挖到75米深时见水啦!

毛岱打井队趁热打铁,扩大战果,又用时半个多月,在75米深的井底又加挖了3米直径、5米深小井,水量大增,4台6吋扬水泵同时抽水,抽24小时水位不动。
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晦于修成正果。
成为当年内蒙古山地人工挖大口深井的一个创举。

1973年6月,由刘万忠厂长亲自督办,器件车间和零部件车间二线军队承建的从4号井到菜地3公里长的永久性石筑引水渠建成。

引水渠工地留影,第一张照片左边带帽蹲者是李清溪,对面没带帽蹲者是马人瑞

1973年7月~10月,历时四个月,为了分担4号井的压力,器件车间李清溪为队长,带领张怀国、孙正文、李仁强等十多个人组成的工厂自己的打井队,在菜班围墙内宿舍西侧,也成功打出了直径3米、深20米的5号井。
(井壁是浇筑的水泥沉管)。

管理下放

1971年7月,二师决定:下放“半导体器件厂”,归属十三团,变更厂名为“二师十三团无线电元件一厂”。

厂长:刘万忠(现役军人);教导员:蒋本成(现役军人);历任副厂长:陈镜荣(现役军人)、冯双全(现役军人);历任副教导员:李生(现役军人)、张允密(现役军人)。

厂部办公室主任:李树生(引进干部);政工组组长石琛(现役军人)生产组组长:蔺国友(引进干部);技能组组长:孙玉亭(现役军人);供销组组长:杜先才(现役军人);后勤组历任组长:李文祥(现役军人)、闫廷怀(现役军人);财务组组长:刘巨(现役军人);劳资组组长:朱秀堂(现役军人);资料室:黎贤英(引进干部)。

连队变更

1972年1月,培训职员回厂逐渐增多,厂部按团部哀求,指令由刘顺佑(现役军人)按13团序列排序预备十持续和十二连。

2月春节后,厂部炊事班搬到大礼堂舞台上面的伙房,给十二连炊事班腾地方。

1972年8月,厂部宣告:正式取消三连番号,出身十持续和十二连。

十持续:连长:崔宝山(现役军人);历任副连长:韩春良(现役军人)、孙跃起(集宁知青);辅导员:李印(现役军人);副辅导员:王悦民(复转军人)。

十二连:连长:赵万珍(现役军人);历任副连长:李悦云(北京知青)、王卫东(现役军人);辅导员:刘顺佑(现役军人);副辅导员:王生发(复转军人)。

1972年8月,厂部贴出公告,关照牧业队及广大牧民,从即日起,请牧民不要再到厂区内山丘上放牧,开始建筑围墙。

从72年8月~73年4月,由十持续和十二连组成的二线军队,历时八个月,建成厂区周边高约2.5米、周长约2500米的石头围墙,担保了工厂的安全。

后勤保障

1972年4月~7月,后勤组宁志(复转军人)预备小卖部、招待室、家属厂和小学校。
杨广臣(引进职工)开机动三轮车专为小卖部做事。

1972年5月,小卖部、家属厂和招待室开张,小卖部兼顾接待来访客人。

家属厂紧张是剥云母。
家里如果小孩儿太小,可以领回家里剥。

理发室亦开张业务。
理发员由女职工尉丽珍的男家属陈阿庆担当(称呼尉丽珍阿庆嫂)。

小卖部紧张卖力发卖日常用品、蔬菜、粮食、食油和学生用品。
受到全厂职工、家属和驻地牧民的欢迎。

1972年8月,小学校正式成立。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共五个班。
办理了职工的后顾之忧,还吸收了驻地牧民的孩子,受到了牧业队的赞颂。
学生最多时达到60人,人数最少的五年级一个班曾经只有5个孩子。

历任校长:刘丽梅(呼市知青)、庞 鸿(太原知青)、杨志荣(天津知青)

基建交工

从1970年11月开始到1972年10月,包头建筑一公司工程队陆续移交大礼堂、大伙房、生产厂房和10万千伏安变电站和配电站砖混、砖木构造大型房屋共计6500平米。

从1970年9月开始到1972年10月,毛岱工程队和故城工程队陆续移交办公区、生活区砖木构造平房共计56栋9200平米。

从1971年11月开始 到1972年11月,工程团陆续移交砖混构造高大厂房共计5600平米。

1973年元旦,厂部约请工程团、故城建筑队、包头第一建筑公司工程队、毛岱建筑工程队、毛岱打井队、白彦花镇、小庙沟牧业队、解放军小庙沟通信哨所等单位领导和干系技能骨干,参加新年军民祝酒联欢会。

蒋本成教导员揭橥新年贺词时宣告:从1970年6月开始到1972年12月,历时两年半,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基建施工任务!

感谢各位领导和奋战在基建第一线的同道们给兵团工厂的大力支持和贡献!

这四张照片是部分当年的厂房和宿舍平房经历了50年的风雨侵袭仍旧耸立在大山脚下

第二阶段:晶体管试制与试生产

(1972年3月~1973年12月)

(注:期间1972年3月~11月与第一阶段交叉进行)

动力源突击战(实现安全利用水、电、气动力源是当代化工厂的主要标志)

1、奋战输水管道

1972年9月毛岱打井队建筑的4号井交工。

1972年9月,工程团建筑的60立方的山顶水塔交工。

1972年10月,厂部发出“向新年献礼”,发起冬季大会战。
刘万忠厂长和李生副教导员带领全厂战友挖掘管道沟。

在山地的冬季施工,到处是坚硬的岩石,加上坚如磐石的冻土。
一镐下去,火星四溅。
虎口震裂,五指麻木!
火烤、爆破、铁锤、钢钎,无所不用。

11连监工班班长宋金生带着田胜品等20多人,每天肩扛6米长,6吋粗,重达100公斤的铸铁水管(后期换成塑钢管),拖着氧气瓶,在漫山坡上铺设输水管道。

由于管道水位差在80米以上,不得不采取3级泵站提水技能引水。
经由两个多月的奋战,终于在年底前把4号井水引水上了山顶水塔。
结束了吃、喝、用沟水的历史。

2、培植电力动力线工程是一项绕不过的重大任务

在基建施工期间,用电拉的是1万千伏临时线路。
工厂正式投产,必须符合电力用电规范。

1972年6月,内蒙古电管局特批,从包头至乌拉特前旗10万千伏高压电路上分支一条半导体器件厂特供专线,由电管局下属送变电工程队施工。

1972年10月,半导体器件厂10万千伏安变电站正式投入利用。
按规定从10万千伏安变电站分出380伏工业用电和220伏民用电。

电工班班长丁育柱带领战友钱建绥、李光明、赵继财等十几个人连续奋战两个多月,于1973年元旦前完成了主要用电分离线路。
担保了试生产的须要。

电工钱建绥在施工时不顾危险爬上电杆,坐到横担上不雅观察220伏低压线路与高压线路交叉通过时的高度间隔。
排长李振华带领10几个人用绳子牵拉低压导线,不幸弹触到高压线。
强大电流瞬间把钱建绥击倒,昏去世过去,万幸安全带把他吊住。

这是钱建绥在低压电杆上事情

3、突击冬季供暖

离上冻不到一个月啦,来不及在顽石各处的山地挖暖气沟。
只好采取架空管道送气。

韶光紧,任务重,11连副连长孙跃起带领吴培山、李振华等十多个战友,昼夜突击。

焊接钢管虽然累,都能忍受。
最难忍受的是往管道上缠绕石棉,然后往石棉上缠绕沥青麻带,缠好后再涂上一层沥青,用来保温。

石棉那玩意儿弄进衣服里,弄到皮肉上,扎的人又痒又疼,痛痒难捱,躲又躲不过。
孙跃起以身作则,总是带头干最难干的活。

国庆节到来之前,终于完成任务,给锅炉排生火、调试、送气赢得了韶光。

1972年10月15日暖气送进了生产线。

配套车间各工段先行投产

从1972年3月开始,工程团和包头一公司先陆续交工机加工和三号厂房等属于前部工段的厂房,随之,历时3个多月,仅机加工和零部件车间安装、调试的各种机床、设备多达200多台\套,接着,这些车间工段便进人了投产状态。

机加工车间的车、铣、刨、磨、镗、插、钻、钳、热处理、电火花、线切割等等各种机床和操作工都运转了起来。
尤其像从东德和捷克入口的机床:像捷克车床、自动镗床、万能铣床、大平磨、小平磨、大外圆磨、小外圆磨为制作零部件车间所需的全套工装模具发挥了重大浸染。

模钳组的陈金轩、周大志、曹殿满等战友都是模具钳工一把手,为了赶制管帽、管脚等冲压级进模具,加班加点,赶在零部件车间投产前交了差,立了功。

零部件车间投产后,大冲床、小冲床排了两长溜。
冲压管帽、管脚等零零星碎的小零件看似随意马虎,实在很麻烦,一台小冲床配一个人,一开工就须要完成成百上千的产量,稍欠妥心,很随意马虎弄伤手。

车间调度李茂林根据培训学来的技能,低廉甜头了一套气动送料器,既提高了产能效率又担保了操作安全。
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单晶硅拉制工段以班长马永和、副班长郭阜滨为首,带领孙长平、樊秀华、周晓英不辞辛劳,按操持调试单晶炉(注:因多晶炉没进货,只能买进多晶硅成品拉炼单晶)。

设备调试完成后,按操持开始第一次试拉。
按照设备规范哀求:第一次试炉,可以在与石英坩埚前面连接的石墨坩埚上先不打三个排气孔。
如果因没打孔造成排气不畅,使后面的石英坩埚产生震撼,导致单晶拉制不堪利,可以在第一次试炉之后,再在石墨坩埚上打孔,做第二次试炉。
但是,按照这个程序操作,用度非常高昂。
因此,马永和班第一次拉制不堪利,申请第二次拉制,厂部没批准。

1972年12月,厂部决定,从北京774厂紧急购入单晶硅片,最晚于春节后必须进厂。

1972年11月,器件车间制水班班长李贵贵,带领属下王玉华、刘玉茂、张兴安、张永庚、胡振美等战友,进驻一号楼制水车间。
展开了器件车间第一个上线工段的设备安装调试。
(注:制水是制作“去离子水”。
是半导体元器件生产的龙头工段,如果制水不成,后续所有工序都不能开工。

李贵贵在设备调试过程中,创造购进的这套设备缺欠很大。

它是由8个直径650mm、高度3000mm的大型有机玻璃塑酯过滤柱加两个二级扬水泵,再加其它循环构件构成。
投入利用后一旦因某个过滤柱监控不力,将不合格制水流入循环系统,会造发展达几千米系统里的去离子水报费,给工厂造成巨大丢失。

于是,在班务会上宣告了他的技能改造构思方案。

他和战友们为了早日完成改造改造,加班加点,自己动手制作构件。
不顾危险,在酸、碱危险环境中反复实验,取消了二级扬水泵,仅保留了一个过滤柱,简化了制水流程,还能担保去离子水100%合格。

1973年2月春节后,制水改造花了3个月韶光,终于成功,正式投入试生产。

制水改造成功,为国家节约资金一万多元。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一万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李贵贵因此得到兵团批准的元件一厂唯一一个三等功和内蒙省级工业生产前辈分子称号。

李贵贵三等功奖章和自治区前辈分子奖章

调度机构,设置车间

1973年2月春节过后,试生产迫不及待。

厂部决定:根据生产须要,调度机构,撤销11连和12连的连队番号,成立4个生产车间。

厂 长:刘万忠(现役军人)、教导员:蒋本成(现役军人)、历任副厂长:陈镜荣(现役军人)、冯双全(现役军人)、历任副教导员:李 生(现役军人)、张允密(现役军人)。

厂部机构:

办公室主任:李树生(地方干部);政工组长:石琛(现役军人);生产组长:蔺国友(地方干部);技能组长:孙玉亭(现役军人)、副组长:李君海(现役军人);供销组长:杜先才(现役军人)、副组长:李文君(现役军人);后勤组长:李文祥(现役军人)、副组长:闫廷怀(现役军人);财务组长:刘巨(现役军人);劳资组长:朱修堂(现役军人);资料室:黎贤英(地方干部)。

机加车间:主任:李金城(现役军人);辅导员:李印(现役军人)

副辅导员:王悦民(复转军人)

动力车间:主任:崔宝山(现役军人);辅导员:高金营(现役军人)

副主任:孙跃起(集宁知青)

器件车间:主任:赵万珍(现役军人);辅导员:刘顺佑(现役军人)

副主任:李悦云(北京知青)

零部件车间:主任:王卫东(现役军人);辅导员:朱尚武(现役军人)

副辅导员:戴荣地(呼市知青)

岗位练兵,晶体管试产

车间成立后,立即重新按工种划分班组,随后又分成一线和二线。
提高了生产氛围和学习技能热潮。

成立车间促进了细化管理。
让培训职员先上一线,没培训的职员作预备队到二线。
二线人员暂不上生产线,随时待命。

器件车间和零部件车间首先开展了应知应会教诲活动。
强化岗位练兵、熟习工艺流程、规范技能操练、加强生产调度管理等演习。

同时,反复净化生产环境,100多台\套晶体管生产设备和70多台各种显微镜擦拭的明光铮亮,房间内肉眼所见六根清净。
呈现出一派朝气发达、欣欣向荣的崭新气候。

1号楼和2号楼门口设岗,非生产职员不得入内。
上岗前必须在换衣室用大力吹风机吹净身上灰尘,换上清洁的白大褂工衣和无檐白工帽,带好线纱白手套,穿上清洁拖鞋。
重点工序还必须带好口罩,然后才能进入车间内部。

晶片洗濯、氧化外延、摄影制版、磷扩散、硼扩撒、显微光刻、蒸发镀膜、……、初检、中检、压焊、封帽、烧结、筛选、例行试验、测试终检等等几十道工序,一系列高、新、精、尖的当代化风雅设备整洁地排列在密封的事情间内。

每一台机器都配备了精挑细选的操作工,每一个操作工都在收视反听地、细心地、像绣花一样、旁若无人似的操弄着这些宝贝儿。

1973年3月~8月,第一批试产。

期间,正值内蒙古沙尘施虐时令,小庙沟谷口变成了风口,大风夹带黄尘直接从薄弱的门窗吹进两座生产楼。
几次被迫停产清理浮尘,但无论采纳什么方法,终极都没达到无尘车间内空气清洁度M1~5级;空气湿度50%~60%﹔室温22℃旁边的水平。

1973年9月~10月,第二批试产。

两批合计产出3DG6、3DG6A等各种型号晶体管2万只。

1973年11月~12月,清理、整顿生产线。

测试与考验

普通工业产品,按标准可以分成合格品、次等品、不合格品。
而晶体管产品达不到合格标准参数,一律判去世刑。

器件车间小功率工段排长王孝文(青岛知青)上线后,担当压焊和检测组组长,事情负责卖力。
试产前后两批产出的2万只产品都是经他的手测试和考验。

剖断晶体管是否合格,紧张看击穿电流大小、击穿电压大小、反向电流大小和放大倍数多少。
检测合格的产品还要按比例随机抽出部分产品进行例行试验(即:毁坏性试验)。

第一批产品电流、电压等参数基本都合格,但是放大倍数却高低不一,最高能达到185倍,最低不过20多倍,均匀才30~40倍。
这与国际标准相差甚远。
起初按供销协议哀求,经有关领导批准,取中间值偏上为标准,成品合格率达到80﹪。

第二批产品产出后,上级哀求放大倍数按国家标准检测,结果成品合格率降到20﹪以下。

1973年国庆节后,二师副师长张成招和十三团团长赵志忠陪同何凤山司令员特意到元件一厂稽核调研晶体管生产状况。
厂技能组李君海陪同参不雅观了整条生产线,并在检测室调好显微镜让三位领导人不雅观看晶体管内部构造和光刻后单晶片上的PN布局造形态。

经由上级部门有关专家的调研认定:元件一厂产品合格率低,紧张是由于当初追求土法上马,分开了半导系统编制造该当遵照的客不雅观规律,把普通工业厂房用光降盆晶体管,达不到所须要的生产环境和技能条件。

这是当年元件一厂生产的晶体管,旁边两边是3DG6和单晶片,左二3DG6A,右二是塑封管

李清溪、邓维康、李贵贵等五人参加十三团工业学大庆前辈代表大会留念

第三阶段、停产待命,坚持现状

(1974年1月~1975年12月)

当初开建小庙沟工厂,初衷是国家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进入国际市场挣外汇。

但是,光阴进入1973年往后,电子科技发展日月牙异,集成电路取代晶体管,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势不可挡。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已进入白热化。
日、美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前辈性已经独霸天下,纵然海内几家老牌晶体管厂的产品性价比也比不过日、美。
小庙沟只不过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孩儿,正在学步,怎么可能打得过日、美呢?如果让小庙沟连续搞晶体管,每投产一次就须要至少再投入20万元。
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形下,再投入1000万元搞研发值得吗?

于是,国家及时调度计策支配,停滞向二师晶体管厂再投入研发资金。
直至撤销内蒙兵团!

1974年1月,接到团部转发的二师首长指示:停息晶体管生产,等待下一步指令。
待命期间,抓好批林批孔运动,做好下一步工厂改造准备事情:1,封存保养高精尖入口设备;2,抓紧搞完厂内高低压电力线路分离改造;3,力争年内完善全厂上、下水管道。

为此,厂部决定:

一、抓革命匆匆生产,深入开展批林批孔和批驳儒家思想运动

二、两年内完成电力高低压线路分离改造和完善高下水管道

三、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缓解财务困难

1974年事情总结:

1、1974年1月~2月内蒙兵团发生王亚卓事宜。
全厂陷入批林批孔、批驳师道肃静深潭。

2、机加车间和动力车间互助,于1974年内完成修缮和延长全厂上水、下水管道的任务。

3、1973年10月~1975年3月,动力车间孙跃起和丁育柱带领电工班,历时一年半,终极完成工业用电与民用电线路分离改造任务。

4、在厂部后勤助理许永学辅导下,器件车间完成了厂属300亩菜地的耕种任务。

据统计,菜班整年共产出小白菜、西葫芦、菜瓜、七寸莲豆角、豇豆、黄瓜、西红柿、茄子等夏菜8000多斤;产出胡萝卜、土豆等秋菜9000多斤;产出糜、黍等主粮一万斤,经哈拉汉粮站疏通,换回小麦8000斤。

5、零部件车间派39人到包头西水泉团部,历时一年,完成了战备隧道挖掘任务。

6、帮助东西沟部队建筑自来水管道。

消声匿迹,谁之过?

1、1975年1月,根据十三团工业化哀求,进行机构改组,撤销厂部组室,设科室厂部设置:

厂部办公室:主任李树生(地方干部);政工科:科长石琛(现役军人);生产科:科长蔺国友(地方干部);供销科:历任科长李文祥(现役军人)、韩庆忠(现役军人)、副科长李文君(现役军人);技能科:科长孙玉亭(现役军人)副科长:李君海(现役军人);财务科:科长刘巨(现役军人);劳资科:科长朱修堂(现役军人);总务科:科长杜传功(现役军人)、副科长许永学(地方干部);资料室:黎贤英(地方干部)

机加车间、动力车间、器件车间、零部件车间等四个车间机构不变。

2、整年检讨、保养所有机器、设备坚持每月两次;随时防护保卫入口高精尖、大型设备。

3、1975年2月~9月,器件车间派45人,完成团部驻地挖掘隧道任务。

4、1975年生产自救,器件车间和零部件车间共同承担、完成菜班耕种任务。
夏秋季蔬菜未统计,秋后收成粮食5000斤。

5、1975年7月~8月呼铁局和地方工厂到二师招工,加上自行调离的人,拉动兵团战士病、困退高潮,当年分开元件一厂80多人,加上1974年走的,两年共计离开元件一厂140多人。

6、1975年10月,选派20名兵团战士到呼市电子仪器厂培训电子示波器制造技能。

7、1975年10月~1976年1月,选派30名兵团战士到内蒙古大学做“内培大学生”。

8、1975年10月尾,厂部接到上级正式关照:撤销内蒙古生产培植兵团建制,从11月1日起停滞对外办公。

9、1976年1月~2月,元件一厂现役军人少数就地转业,大部分陆续撤回了原部队。

10、1976年1月“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培植兵团二师十三团无线电元件一厂”正式移交内蒙古电子局。
职员分流到青山无线电厂和红原无线电厂。
机器设备交由内蒙古电子局调配处理,厂房废弃,办公区和宿舍区被105地质队利用。
两年后105地质队撤离,全体工厂废弃。

一场轰轰烈烈的奋战交响曲到此终了。

此文由原元件一厂数位领导人,如:赵万珍、李树生、李君海、梁国裕、李悦云、戴荣地及30多位兵团战士供应了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料,在此一并向各位战友致以崇高的敬礼!
有欠妥之处敬请战友们批评示正!

2022.3.5.于北京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gl/48456.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