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1:43:04
如果设计一款新App,它的功能有PM卖力,视觉有UI卖力,交互有UE卖力,性能有QA卖力,等等。而App的命名彷佛是个无人问津的小事,那么这件小事该谁卖力?
关于产品的功能、设计、体验等等的方法论车载斗量,可是这些就构成一款App的全部了吗?
用户打仗一款App的第一步,无论是广告还是运用市场,我猜都该当是App的名字。如果第一步不堪利,App的功能再好,设计再优,大概都无关紧要了吧。一旦用户完成下载体验,App就会躺着用户手机桌面的某个角落,那么此后能让用户瞥见刺激他打开App的只有名字(当然还有logo)。
如果很幸运的App受到用户喜好,那么被用户记住、与周围人谈论、向他人推举,信息通报的核心还是App的名字,如果名字记不住,App的传播就会失落效。如此看来,App命名这件小事真的不主要吗?
给人取名有凶吉运势之说,当然这属迷信,不敷为道。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和名字无关,叫马云成功了,叫马化腾也成功了,这么看名字确实不主要。然而,名字分好坏,名字不好可能会有碍成功,试想如果鹿晗真的叫刘壮实(网传鹿晗原名,不实),这和他的小鲜肉形象扞格难入,他还火得起来吗?犹如父母给孩子取名一样,App命名难道便是件小事吗?
本日,我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App命名这件的小事。
1. 观点解释
在进行下一步谈论之前,我们先对一组干系观点作解释,即公司名、产品名、品类名、品牌名。
首先说,公司名。
公司名即公司在工商注册的名称,哀求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几部分构成,如“杭州哇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打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等,个中最核心的是字号,在实际利用中,一样平常以字号作为公司的简称,即“哇哈哈”、“腾讯”。
其次是,产品名。
产品即用来被人们消费或利用,知足人们需求的任何东西。有实体产品如“哇哈哈AD钙”,软件产品如“腾讯QQ”等。App即移动互联网软件产品,App名属于产品名。产品命名比较普遍的规则即“品牌+品类”,如哇哈哈AD钙这个产品名中娃哈哈是产品的品牌,而AD钙则是品类名。
品类,是指目标顾客购买某种商品的单一利益点。
品牌大略地说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
——百度百科
接下来,品类名。
说品类是单一利益点切实其实和没说一样,普通一点的说法是“顾客在购买决策中所涉及的末了一级商品分类”。比如:电视便是一个品类,当然品类不是绝对的,如果再细分的话,电视可分为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彩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普通彩电、液晶显示彩电、等离子彩电。
大略来说品类便是商品的分类,至于这个分类细分到哪一种程度,则就情形而论。通过品类名,消费者就可以理解到一个产品所拥有的功能。
末了,品牌名。
说白了品牌便是区分度,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将其与同类区分开的标识。个人认为,品牌名有三个维度,即单个产品、系列产品和公司。
如哇哈哈既是“杭州哇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的品牌,也是哇哈哈系列产品的共有品牌名,同时也是哇哈哈AD钙这一单个产品的品牌名,在不同维度上共用了同一个品牌名。又如腾讯是“深圳市腾讯打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这个公司的品牌,QQ是QQ浏览器、QQ邮箱等这个产品系列的共有品牌,而微信则是微信App这一款独立产品的品牌,虽然都属于腾讯公司,但不同维度上利用的品牌名不同。
2. 命名规则和命名办法
上述几个观点说清楚之后,回到我们的主题App命名上。虽然现在市场上的App不胜列举,名字更是五花八门。不过,和人取名一样App的命名也存在一定的规则。中国人取名的规则是“姓+名”,App的命名规则也可以概括为“品牌+品类”。
但在这个普遍规则之外也存在一些变革。总结起来,App的命名有如下四种办法:
第一种是最标准的命名办法,即以“品牌+品类”的办法命名。品类可以清楚地表明该App的所属品类,品牌用来加以区分,如腾讯视频。第二种是舍掉品类名,而单以“品牌名”命名。一样平常而言,此种命名办法的App名字比较简洁,如微信。第三种是舍掉品牌名,仅以“品类名”直接命名。这种命名办法不常见,如WiFi万能钥匙。第四种,按理说该当只有这三类命名办法了,怎么还有第四类?由于有一部分App的命名较为分外,从形式上说应属于第一类,但就本色而言它更像第二类。这里APP名虽然名字中含有品类,但其整体才构成一个完全的品牌名,不可拆分。因而将这类App命名归为第四类,称为“组合品牌”命名,如:西瓜视频。3. “品牌+品类”命名以“品牌+品类”的办法对App进行命名,是属于最标准的命名办法。既然是最标准的,自然有标准的好处,即这种办法兼具了品牌名和品类名的优点。通过品类名,用户可以非常直接地理解这款App属于什么品类,即APP的功能是什么;同时,通过品牌名的限定,也能很好地将产品与同类产品进行区分。
当然,我们也会创造,有的App的品牌名是多个App共有的,不能单从品牌名来判断是哪一款App。根据品牌名是否可以独立表示一款App,可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类型。
3.1“多此一举”型
第一类,品牌名就可以代表这款App,指代清晰明确,如高德舆图,这类可以概括为“多此一举”型。当然这里只是借用针言来更加详细地表达而已,没有贬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提及高德舆图App时,多数情形下都会简称为“高德”,譬如说“出门前先用高德查一下路线”。然而,高德也并非是这一款App独占的品牌名,高德旗下还有“高德导航”,在提到“高德导航”这款App时就不能简称为“高德”了,这便是下面会提到的其余一种类型。
很显然,对付“品牌+品类”的命名办法,它的一大弊端即名字较长,至少也是4个字。因此,“多此一举”型的命名可以很大程度上填补这一问题,既保留了品类名便于用户直不雅观地理解到产品的功能,同时在多数情形下可以单以品牌名作为简称,也不失落简洁。
3.2 “狐假虎威”型
正如刚刚提及的“高德导航”App,这类命名的App如果去掉名字中的品类名,单从品牌名是无法明确指代的是哪一款App,或者会产生歧义,比如将高德导航简称“高德”大家会认为说的是高德舆图。这类命名我们可以概括为“狐假虎威”型,同样不含贬义。
这种命名类型产生于品牌延伸,也便是在对新App命名时借用了已有的品牌名,如百度舆图便是借用“百度”这个人尽皆知的品牌名。当提及“百度舆图”这款APP时,我们不能简称它为“百度”,而只能利用4字全称,由于百度旗下有N多App都是借用百度这个品牌名。
除非你乐意简称为“度图”,不过听起来好别扭,还是算了吧。当然,如果App可以称霸某个品类,不仅仅是品类第一,而做到了唯一的时候,省去前面的品牌名而以品类名作为简称即可,比如百度贴吧简称“贴吧”、新浪微博简称“微博”。
“狐假虎威”型的命名对付新App命名是很有吸引力的,当然继续于“品牌+品类”命名办法的好处它都拥有,无须赘述。更主要的一点在于,由于借用了已有的品牌名,也就得到了原品牌的背书,一下子提高了新App的用户接管度和认可度。
然而弊端也不小。一方面就像刚刚已经阐述的,“品牌+品牌”命名的App名较长,如果不能简称就会对沟通互换产生一定影响进而有碍于App的传播和推广。另一方面,“狐假虎威”型命名的App纵然取得了成功,却没有创造出新的品牌,在品牌代价的贡献微乎其微;并且品牌延伸有可能削弱或模糊原品牌的用户认知,乃至可能对原品牌代价造成危害。
关于品牌问题我们后续再详细展开谈论。
4. “品牌名”命名
比起标准化的“品牌+品类”的命名办法,以“品牌名”直接命名,名称一样平常较短,多为两三个字,简洁是显而易见的优点。不过由于舍弃了品类名,缺陷也同样显而易见,即用户无法通过App名直不雅观地理解APP的产品功能。
然而,纵然名字中不含品类名,有的App也可以让用户从其品牌名中大致推测出其产品功能。根据品牌名是否包含了产品功能的干系信息,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类型。
4.1 “无中生有”型
第一类,单从品牌名上看是无意义的,或者无法和产品产生直接遐想的,这类App命名可以概括为“无中生有”型。比如:京东 这个App名称,纯挚从名字上看,完备是无意义的,你或容许以拆字组词遐想到“北京的东方”,当然我们知道这种想法的错的。对京东理解的朋友都知道,“京东”二字是创始人刘强东和他的初恋女友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
“无中生有”型的App名,由于品牌名是拼凑出的全新的词组,因而用户接管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但是一旦App取获胜利,那么这个品牌名就具备极强的独特性,差异度非常高,不随意马虎被抄袭和模拟。
比如:刘强东硬生生造出来的“京东”二字,大概并不能让人一眼记住,然而当京东做大做强,成为全国的有名品牌之后,这个生造出来的词就显出了顽强的不可模拟性。没有比拟就没有差距,我们谈论完下一个App命名类型,比拟之后才能更好地表示这一上风。
4.2“顾名思义”型
第二类,虽然这类App还是以“品牌名”直接命名的,但这个品牌名是和产品的功能存在联系的,用户能从品牌名推测或遐想产品的功能,我们将其概括为“顾名思义”型。比如:淘宝,通过名字可以很随意马虎和其购物这一产品功能建立起联系。
淘宝创始成员阐明:
我特殊爱逛街,但是逛街并不一定要买东西,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心态。很多时候没有带着明确的目的走过某店铺,可能你一定会被那些自己以为俏丽的东西吸引。想进去看一看,瞄一眼,这个过程便是“淘”的过程。看到心仪东西的那个瞬间,就会以为,便是它了,那个宝贝。
买东西实在是“过程加结果”的体验。很多时候,你纵然没有淘到宝贝,也会以为很知足。我一贯深深奥深厚溺在这种觉得当中,这是一个很快乐的觉得。在网上给自己买东西,这也是个“淘”和“逛”的过程。
只不过,你所进入的店铺,不是走到一个地方又一个地方,而是用手在打算机屏幕上实现这个过程。这些都是为了知足心里的那个觉得。
“顾名思义”型的App命名,和“品牌+品牌”命名有类似的浸染,在很大程度上降落了用户的认知门槛,特殊是对付新用户而言。不过当产品取获胜利之后,被他人乃至是竞争对手“蹭热点”就不可避免,可谓是“古人栽树后人乘凉”。
比如:淘宝、支付宝的成功,以“宝”结尾命名App是非常富有创意的,可惜阿里巴巴没有办法独享,以至于如今金融类产品后面都带个“宝”,这也不犯法,告到法院都没地说理去。乃至腾讯搞出一个运用宝,“伪装”阿里系产品,马云爸爸也只能一笑而过。
5. “品类名”命名
以“品类名”直接命名,显然App的功能一览无余。这种多见于一些系统软件,比如:手机自带的打算器、相机、镜子这些工具类产品,反正是手机出厂预装的,算是必备的根本功能。不过,也有一些非系统软件居然也“大胆”地采取了这种命名办法,如WiFi万能钥匙,但毕竟是少数,在月活前100位的App中,只有WiFi万能钥匙 这一款App是这么干的。
WiFi万能钥匙这么做自然是有道理的,本身便是工具类产品,和系统软件浸染类似,利用品类名直接命名刀切斧砍表明App功能,简洁明了,况且WiFi万能钥匙已经够长了,前面再加品牌名就太长了。其余,WiFi万能钥匙涉及到WiFi安全性问题,把自己“伪装”成系统软件,更能赢得用户的信赖。
然而,“伪装”系统软件的代价便是存在感的低落。例如:WiFi万能钥匙,虽然它的月活已近4亿,比搜狗输入法、百度App还多, 月活长期排在所有App前十之列。然而它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的影响力却远远与此不符,它背后的公司“连尚网络“更是鲜为人知。
其余,这种命名办法是比较冒险的,由于它模糊了品牌的观点,较难在用户心目中霸占位置,形成差异性(这正是品牌的主要浸染),很随意马虎沦为“系统软件”而被用户忽略或者被其他软件冒名顶替。由于没有有力的品牌名作为保护,同行就很随意马虎进行模拟,我们也看到事实也正是如此(见下图,我第一次装机就装错了,想要装“WiFi万能钥匙”,一欠妥心就下载成了“WiFi钥匙”)。
6. “组合品牌”命名
末了一种是“组合品牌”命名。虽然形式上是“品牌+品类”的办法命名的,但实质上更该当理解为“顾名思义”型,由于它们的品牌和品类组合起来才构成了品牌名,独立开来则不完全。比如:西瓜视频,如果简称“西瓜”在指向非常明确的情形下可以理解,但很多语境下仍需利用全称,即“西瓜”并非一个品牌名,“西瓜视频”4个字才构成一个完全的品牌名。
既然“组合品牌”命名是“品牌+品类”命名办法和“顾名思义”型命名的结合,因而其恰好也兼具了这两种命名办法的利害特点。从形式上,“组合品牌”和“品牌+品类”的办法一样,能从名字中看出App的产品功能,但普遍来说名字就相对较长。
而从实质上讲,它只有全体名字才构成完全的品牌,拆分开是不完全的,因此这类品牌的独特性不强,很难对自身品牌形成保护,随意马虎被其他产品“蹭热点”。比如:西瓜视频是字节跳动公司的App,但它无法阻挡其他App的名字中也含有“西瓜”二字,毕竟西瓜这个词不是你家,比如“西瓜智选股”、“西瓜商城”、“西瓜优选”等,都不属于字节跳动。
在App Store里搜索“西瓜”第二个出来的即“西瓜智选股”,岂不是替他人做了嫁衣?
7. 总结
类比于人以“姓+名”的办法取名,我们将App的命名规则概括为“品牌+品类”。在此根本上,根据不同App命名存在的分外性,总结了App命名的四种办法,并详细剖析了各种命名办法的上风和弊端。
App命名环绕着两个核心,即“品牌”和“品类”,可以用品牌属性和品类属性来描述App命名在这两方面的表示。品类属性强有助于降落用户对产品的认知门槛,App名本身就可以非常直不雅观地表示产品的功能和代价,从而有助于App的推广和传播,在产品早期更能发挥出代价。
而品牌属性强则可以有效地霸占用户的心智,与同品类产品形成明显的区分度,进而使产品产生强大的不可模拟性和不可替代性,在产品后期发挥的代价越来越大。
根据在品牌属性和品类属性这两个维度上的强弱比拟,本文所总结的各种App命名办法可以用下图表示:
(注:本图仅反响属性强弱比拟关系,不代表强度绝对值的比较)
综合而言,“多此一举”型的命名办法是比较不错的选择。个人比较建议的一种取巧办法是:在App早起利用“多此一举“的命名办法,比如“抖音短视频”,这样就占了品牌属性的便宜。后期在App取得一定成功后摘掉品类名这根小尾巴,直接以品牌名作为App名,即“抖音”,这样又不会落下品牌属性的上风。
不过上述比拟仅仅是大略对整体进行比拟,“多此一举”型的App命名办法较优。但是详细到个案,如果能将“顾名思义”型命名办法进行奥妙利用,扬长避短,获取可以至始至终采取同一个名字,也能在品牌属性和品类属性两个维度上“鱼和熊掌兼得”。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一定须要一定的技巧,这便是下一篇我们将要深入磋商的话题。
下期预报:App命名这件小事(2):命名技巧。
本文由 @ 创想佳 原创发布于大家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容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gl/66757.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