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2:15:00
李想和他的空想汽车,在一片本不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呼啸而起,创造奇迹。一家看起来无比稚嫩的造车新势力,却得到了一场远超行业预期的畅快淋漓的大胜。
空想汽车像一辆两只踏板都是油门的跑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亏损,毛利率堪忧的情形下,空想汽车的毛利率打破20%,市值仅次于行业巨子比亚迪、特斯拉。
关于空想汽车成功的谈论很多。
有人认为,空想汽车的成功是押对了增程路线;
有人认为,空想爆款“奶爸车”的成功,是营销界“定位理论”的胜利;
有人认为,空想汽车成功的根源是“学习华为”。由于李想曾公开表示:“我们团队内部有一个共识:全面学习华为。当时,我们的高管团队每个人都买了大量关于华为的书本,差不多人均10本。”
“空想汽车为何成功?”这彷佛是一个很难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过,热衷于分享成功履历的李想给出的答案独特而又简洁,像手术刀一样精准,但却淹没在众声喧哗中:李想的自我定义是产品经理,而空想汽车的实质是一家靠产品驱动的公司。
许多人对这样的阐明嗤之以鼻,乃至觉得聊胜于无。但事实并非如此。要知道,有7家具有环球最具影响力的巨无霸公司——美国的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中国的腾讯、快手、字节跳动,他们创业伊始,没有资源,更没有特权,这些年轻人唯一拥有,只有自己的创造力,而他们的唯一共同的身份,便是“产品经理”。
这些空空如也的年轻人,从第一个并不完美的产品开始,从一个用户开始,拿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马化腾、张一鸣、乔布斯等等,险些都是这样,从普通人,变成了行业大佬。
在我看来,空想汽车的成功,绝不仅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先例。汽车行业,这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老行业中,出身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经理。
内向的李想,却是最精良的产品经理
当今全天下最成功的三大社交网络产品,出自三个产品经理之手,他们分别是:
Facebook的扎克伯格
QQ的马化腾
微信的张小龙
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性情内向、不爱社交。为什么性情内向,乃至有社交障碍的人,却会做出亿万人依赖的社交产品?
由于产品是一种被动的艺术。一个产品没有表情,不会说话,无法拉住用户的衣角苦苦哀求,让用户多勾留那么一会。也便是说,一个产品如果让用户启动理性思考,某种意义上便是在推开用户。
为什么?由于所有的理性思考,都在让人产生顾虑,而意识即防御,一旦启动防御,用户就方向于“不购买”。
以是,像扎克伯格、马化腾、张小龙和快手宿华这样的产品经理为什么不爱社交?
由于在社交中,他们如果碰着了对方的防御,就手足无措,他们自身也不愿意打破别人的防御,也就没办法在社交中得到快感,长此以往就越来越不爱社交。
以是,精良的产品经理会天然地选择退居幕后,他们更善于从海量的数据中,洞察人们在独处时,在没有压力的状况下,潜意识流露而做出的自然选择。他们对用户的行为不评价,不教诲,只是默默地相应,优柔地勾引和持续地做事。
快手的宿华曾经说:“让产品自然成长,不要去碰用户,不要去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然地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进一步说,一个真正精良的产品经理,对“人”的实质是有深刻理解的——产品成功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由于作为静态的产品,实在是没有机会说服用户的,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实在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落转化率。
微信产品经理:张小龙
以是,在产品经理视角中,人的实质是角色,而角色是社会压力造就的。精良产品经理的第一步,便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用户,而不是头脑中的臆想,用一堆“该当”来随意揣测用户的喜好。
举例来说,普通人认为,一个母亲该当该当具备若何的能力,做选择时的思考路径该当是若何的,但实际上,母亲只是一个角色,人只有在很大的压力下,才会按照角色行事。假设一个母亲是公司高管,她放工回家,瘫坐在沙发上刷手机,我们又凭什么认为她“该当”按照角色的设定来利用产品呢?
没错,正如微信之父张小龙所言:“好的用户体验,目标便是做到自然。”什么叫自然?自然便是角色化的反义词。
我们再举个例子加深理解。纵然是一个孩子,利用iPhone也没有任何门槛,由于触摸是人的天性,纵然孩子不识字,但他也懂触摸、滑动。比如iPhone的开锁,一滑就解锁了,又比如用手一撑图片就放大了,这不须要教,天生就会。
这就叫自然。
详细到本文的主角李想,他正完美地符合产品经理画像。
在外人的印象中,李想是一个积极沟通的“大嘴巴”,但我在回顾李想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意外地创造,李想本人也是一个性情内向、不爱社交的人。
李想对自己的评价是“我是一个非常非常内向、乃至有点自闭的人。”没错,早在泡泡网创业期间,由于极度内向,喜好专一干事,不喜好和人沟通。但是又不得不与人沟通,以是,奇葩的一幕涌现了,哪怕在同一办公室,他也喜好用QQ和人隔空谈天。
现在我们看到的李想,性情外向,长于言辞,这很有可能是后天倒逼自己的结果,而非李想的天生性情。
接着,我们再来看,李想对产品定位的思考。
在一样平常产品设计中,汽车市场的细分,实在是很粗暴的。要么是按照价格,10万级别,20万级别,30万级别等;要么是按照车型,比如轿车、SUV、越野车、MPV等等。而所谓的定位,无非便是给用户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比如“专为成功人士打造”“当代精英必备”。
看上去很合理,但在李想看来,却是一种“自嗨”。谁来定义精英?纵然是精英,他们又为什么非要买你的车?
而根据李想对用户“角色化”的洞察,人的角色随时在变,但大部分人变革的锚点,实在是由人生阶段决定的,大部分人,从开始事情到成家立业,从生儿育女到赡养老人,不同的人生阶段,须要用到什么样的车,实在是不一样。在李想看来,人生阶段视角下的人,比传统标签视角下的人,更加真实。
也便是说,一个普通年轻人或许根本不须要用车,平时出行打车就好了。但是成家之后,特殊是有孩子之后,买车就成了刚需。
由于接送孩子高下学的韶光段,永久是高峰期,险些打不到网约车。此外,一到周末,想带着一家老小出去玩,网约车也无法胜任这样的出行操持。最要命的是,一旦孩子半夜两三点发热了,打车也险些不可能。
这都是真实场景下父母的一定选择。
此时,李想把稳到,此时买车,家庭能拿出、会拿出的预算也更多,基本不会低于15万,而是直接买20万以上,乃至30万以上的车。这里面中大型的SUV,又由于空间大、配置丰富会成为首选。
这便是第一款空想ONE选择做中大型SUV的紧张缘故原由。
于是,以价格作为纵轴,人生阶段作为横轴,李想找到了一个做汽车市场细分的新方法。终于,“有孩子的家庭”这一定位便呼之欲出了。
拆解空想产品:痛点、痒点和爽点
接着我们连续拆解空想汽车的产品力,一讲到产品力,一样平常人急速就会陷入两难,那便是纵然定位很明确,但仍旧面临很多的选择。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能想到的功能,都塞到车里,也不可能知足用户的所有需求。
这里最难的,还是车的硬件部分。硬件受到了空间的严格约束,相称于54张扑克,每想要增加一张,就要减少一张。你每想多增加一个功能,就得去掉一个功能。到底该当怎么取舍,确保有限的54张牌都能打出去,让用户有超越预期的体验?
在我看来,李想的取舍标准是三个点,那便是痛点、痒点和爽点。
首先便是痛点。
做产品的不可避免地要说痛点。那什么是痛点?很多人认为,“对付产品来说,痛点多是指尚未被知足的而又被广泛渴望的需求。”这个答案当然不对。由于没有被知足用户只是难熬痛苦而已,不能拿用户的难熬痛苦当痛点,或者产品的切入点。
实在,痛点的实质是恐怖。
举例来说,当初海飞丝的广告是这样拍的:男子第一次拜访岳父岳母,肩上都是头皮屑,让老人一脸嫌弃;口试的时候衣服上都是白点,让口试官皱眉头……这些都是很痛的事。
没错,上述场景中用户决定要用什么产品帮助自己时,他们用的一个词是“怕”。痛点便是恐怖。
在李想看来,用户最恐怖的是什么?没错,便是不屈安。而李想在安全方面也有打破行业惯性的思考。
一样平常来说,一辆车里最安全的位置,是驾驶员后面的位置;最不屈安的位置,是副驾驶的位置。由于在安全测试中,有一个叫25%偏置碰撞,在60多公里的时速,用主驾驶那一侧,去撞击墙角。只拿一侧去撞,受力面积非常小,给车体带来的冲击就更大。
为了通过这个测试,行业有一些习气性的做法,那便是给主驾和副驾,做不一样的安全构造,这样,能节省不少的本钱,还能给车辆减重,工程上也更随意马虎实现。
当时,空想汽车的安全卖力人也想这么做,但是李想却问:“你是不是和你爱人的关系不太好?”他说:“当然不是。”李想说:“最常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便是我们的爱人,是我们生命中最主要的人,为什么不把副驾驶做得跟主驾驶一样地安全?”
第二个做产品的抓手,是爽点。
什么叫爽点?人在知足时的状态叫愉悦,人不被知足就会难熬痛苦,就会开始寻求。 如果这个人在寻求中,能急速得到即时知足,这种觉得便是爽。
比如,百度当时招聘产品经理的时候,口试题目是百度如果要做音乐该怎么做?应聘的李明远只写了6个字“搜得到,能下载”,后来他当上了百度副总裁。
你看,当年互联网资源非常少,人们上百度找音乐找自己想听的歌,一搜就搜得到,还能下载,这便是爽。
我们来看李想对产品爽点的把握。
汽车这样的产品,远比音乐软件要繁芜得多。坐过车的人都知道,坐车的过程中,总有各类不爽,这些不被知足,不会致命,但是累积多了,总会让人有一种怠倦感,比如无聊的旅途中永劫光看手机,会不舒畅,沙发座椅坐得久了,也会让人感到不适等等。
作为一辆定位于“有孩子的家庭”出行的车,一定有着更宽大的车身空间,同时也就意味着产品经理要让用户们在乘坐时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即时知足。
为了缓解家庭成员旅途的无聊和焦虑,李想特意把车的加速减少到5秒,这样不仅能担保安全与乘坐的舒适性,还能让驱动电机的体积更小,三排的乘坐空间更大,而节省下的本钱可以用来添置一个冰箱,和一个副驾驶追剧的大屏幕。
而空想汽车宽大的空间得以在第二排安装一个环球影城一样的4D震撼座椅,合营二排的大屏幕,让家人和孩子在车里就可以享受到4D影院的震荡效果。
此外,还有座位的电动调节,10点推拿,座椅透风等等。
又比如,对付很多SUV用户来说,电吸门不是一个大众的需求。所谓电吸门,便是关门的时候,人不须要用力去甩,只须要轻轻推过去,车门就可以自动吸合。一样平常来讲,这个功能只会配置在百万的豪车上面,被当成豪华车的一个主要标志。
但是,空想却把这个功能变成了标配,这么做,还是为了知足用户的爽点,尤其是对付家庭用户,电吸门还有一个特殊好的体验,便是如果孩子在车里睡觉,关门不会吵到孩子。
比如座椅加热这个功能。如今座椅加热已是标配,但是李想却创造,友商座椅只能做到底部和背部加热,侧面还是冰凉的,以是李想就加上了侧翼加热。
再比如李想创造,后排家庭成员乘坐时,都是两个手臂,以最舒适的办法,搭在一个270度环抱的扶手上,舒适地睡觉,就像在飞机的头等舱上一样。于是李想在空想L7上供应了座椅的超大扶手,靠门侧的扶手,会一贯延续到后车体上。
又比如,最近几年上市的很多车都有语音助手,这并不是新鲜的功能。但是大多数车的语音助手,只是给前排的主驾驶利用的,坐在后排的人没有办法便捷地利用。而李想就做了六个音区的识别,这样每个位置上的人,都能够和车互动,后排的孩子、老人要调空调的温度,叫一声“空想同学”,语音助手会精准地判断相应的位置:“你好,副驾”,或者“你好,二排”。这样,车里的每个人都更有主人的觉得,这对用户的爽点有了大大的知足。
实在,后排屏幕,很早就有了,但用户的利用频率一贯很低,为什么?不是由于用户不喜好在车上利用屏幕,而是过往的很多屏幕体验非常不好,也没有内容。
但空想汽车在做后排屏幕的时候,体验上对标的不是传统汽车的屏幕,而是iPad这样的平板电脑。当后排屏幕的流畅度和内容,跟自己家里的平板电脑一样的时候,用户的爽点自然就被知足了。
再比如,新能源汽车的产品非常盛行全景天幕,便是车顶采取一整块玻璃,没有隔断。好处是车内空间视觉感上特殊通透,晚上野外露营,乃至可以躺在车里看星星。
但是全景天幕带来一个大问题,便是夏天大太阳底下会特殊晒,由此也引申出很多段子——比如开车戴草帽。
为此,李想放弃了看起来很酷的玻璃天幕的设计,而是更务实地利用了普通的物理遮阳帘。如果表面太阳大的时候,遮阳帘就可以卷过来;表面没有太阳,或者晚上野外看星星,打开遮阳帘,做到防晒跟视野两不延误。
末了,我们再说说第三个抓手——痒点。
痒点是什么?这也是我自己定义的,痒点知足的是人的虚拟自我。
什么是虚拟自我?便是想象中那个空想的自己。
比如,我们看偶像剧,追星,看网文,看英雄故事,看网上的名人八卦,看名人的创业故事、成功神话。
你是在热追他们吗?不是,你情不自禁投入到关注的内容,是你的虚拟自我,是你自我想象的一个投射。
没错,对付李想来说,他非常清楚目标用户群是谁,这些功能,最随意马虎唤起车主对自家客厅的想象,进而遐想到一家人舒舒畅服、其乐融融的幸福场面,进而知足用户的痒点。
此外,家庭用户有一个非常神往的场景,那便是露营。李想把它嫁接到车里。让大家一看到车,就能唤起原来神往的那个场景和画面。实际上,在露营场景上,可以下功夫的地方实在非常多。像后排座椅可以全部放平的大床模式,便是范例的露营配置,不用多说,肯定是有的。
值得把稳的是对外放电这个功能,看起来并不起眼,基本不用动车身的构造。但是你只要见告用户,这个车可以对外放电,而且还自带发电机,用户立时就会自动脑补出露营的场景。
如果去户外露营,肯定要野炊,生火太未便利了。有了对外放电,不管是电磁炉、电热水壶、咖啡机,还是空气炸锅、电烤盘,就都可以在户外利用起来,体验拉满。除此之外,想在户外用投影仪看个大电影,也都可以轻松实现。
空想产品的两大关键结果:产品祛魅和用户扩圈
如果把一台空想汽车摆在你面前,你会不由得发出三声“哦?”
第一次:哦?精装修一居室。
第二次:哦?这个精装修一居室,还送四个轮子,还送新能源驱动系统。
第三次:哦?这个带轮子的精装修一居室,还送一套智能影音家居。
这三轮感想熏染下来,我们就会恍然大悟,李想通过自己的产品能力,把汽车搬离了传统意义的车友市场,放到了房地产市场和消费电子市场来卖,也便是说“汽车懂王”不是他的用户,通过这个产品,空想汽车实现了两个关键结果:产品祛魅,用户扩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关键结果:产品祛魅
要知道,在过去几十年的传统燃油车时期里,市场大众是习气于把一辆汽车视为设备而不是消费品的。
什么是设备?便是通过操控它来进行某一项事情的装置。显微镜、空压机、示波器,都是设备。人们对设备有两个固有印象:一,它很专业;二,利用它的办法便是操控它。
而把一种产品从专业设备变成民用消费品,便是在祛魅。
而第二个关键结果便是:用户扩圈。
要知道在过去,汽车消费市场都是男性主导的地方,车友们热衷谈论的马力、排量、扭矩、悬挂,这些话题是汽车和骑士型用户的“双向奔赴”。纵然是市情上所谓“女性车”也不过是厂商的自嗨。
而李想却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对付不坐在驾驶座的搭客来说,这辆车算不算好产品?
创始人李想的思考是,这辆车首先是一个空间产品,其次还是一个消费电子产品,然后它顺带是一辆车。李想口中说得最多的两个词是:空间、家庭。他在反复论证的是,家庭成员们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舒舒畅服地享受韶光。
这种谈论问题的视角,让驾驶座以外的用户也感想熏染到了尊重。我曾创造一条理想汽车用户的留言:“最神奇的是我媳妇竟然和我一起看完了发布会。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她会关注一个汽车品牌的发布会。”
以是,这一角度来说,李想是全体汽车行业的叛逆者,而空想汽车打响的,是一场产品突围战。以是,空想汽车的成功至少意味着两点:
第一个,互联网圈的产品经理和产品意识,借助中国新能源汽车家当升级的大潮,溢出到了汽车行业。10年前就开始有一个口号,叫“大家都是产品经理”,产品意识和互联网思维是当时每一个职场人都以为自己该当有的能力。
第二个,如今,汽车行业的严重内卷已是共识,但是如果换一个视角,把汽车从技能主导,变成用户体验主导,从而进行差异化,扩大自己的消费人群,进而摆脱内卷。在这里我们乃至可以大胆预测,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产品经理乃至可能超过工程师和设计师,主导产品的开拓。
没错,属于汽车产品经理的春天就要到了。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gl/76759.html
上一篇:COM纯原连衣裙:独特的设计和精致的工艺时尚女性的心头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