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2:20:44
曾经用来评价车辆安全性的碰撞测试,如今却成了汽车行业最大的“流量池”之一。
近日,汽车博主高若翔在社交媒体发布了极氪007与小米SU7进行对撞测试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关注。
测试中,两辆总代价超过40万元的新能源车在一瞬间撞得报废,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带来的“暴力美学”让很多网友大呼过瘾。与此同时,“不专业”“拉偏架”“涉嫌作假”等质疑声相继而来,极氪汽车和小米汽车接连发布声明,博主不得不出面澄清道歉。
近年来,不在专业园地、没有专业设备的野生“碰撞测试”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但能否证明车辆的安全性呢?对付消费者来说,买车时又有多少参考代价?
视频截图
极氪007对撞小米SU7
车辆安全性能引发关注
社交平台公开信息显示,高若翔为某车队车手,曾担当某合伙品牌工程师。截至发稿,其在社交媒体累计粉丝数量超200万。
高若翔选择碰撞测试的车型也很有讲究,是当红的热门车型。极氪007和小米SU7都是上市不到一年的纯电动中型车,尺寸、配置、性能等方面都比较靠近,有“针尖对麦芒”之势。
视频截图
视频中,他提前在方向盘的位置绑定了设定好程序的机器装置,让两辆车按照时速60公里/每小时、90%旁边的重叠率对这两款热门车型进行了碰撞测试。对撞后,极氪007自动报警客服打来电话讯问情形,车窗可以摇下,车门经由测试也能正常开关。比较之下,小米SU7则涌现车辆断电、无法打开车门的情形。
高若翔在视频等分析道,“根据现场不雅观察,小米SU7的小电瓶正极线在对撞后脱落导致断电,而其半隐蔽式门把手须要电控解锁,断电后自然无法打开。”
至于极氪007与小米SU7之间的差异,高若翔认为,这紧张归咎于小米造车履历不敷。他提到,小米将小电瓶设计在车辆的右前方,而极氪则将其设计在后座位置。因此,在碰撞发生后,小米SU7的电瓶破坏概率相对更大。
此番比拟强烈的评论一出,网友们顿时“炸锅”,提出了对小米SU7碰撞时小电瓶状态的质疑,包括碰撞时小电瓶是否处于连接状态、小电池是否调包等问题。
小米和极氪接连发布声明
抵制“野生”碰撞测试
测试视频发布后,小米汽车和极氪汽车相继发布了声明进行回应。两家车企抵制个人私自进行碰撞测试的态度非常武断,同时也对网友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小米汽车表示,经由剖析,认为这一所谓“测试”是设置不严谨、记录不完全、结论不科学的。根据小米汽车初步剖析结果,干系测试“碰撞后E-CALL(自动紧急呼叫系统)失落效”的说法不实。“经查,呼叫中央在碰撞后第一韶光呼叫并接通,后台连续呼叫持续5分钟没有收到任何反馈;后对车主登记手机号码共计进行5次回拨,均没有接听。”
视频截图
关于网友关注的“小电瓶断电”干系信息,小米汽车称无法确认在此过程中小电瓶再次上电时,是否按照标准锁紧电极,也无法打消因装置不当导致碰撞后小电瓶断电的可能。
小米汽车认为,车辆撞击测试是一项繁芜、严谨且非常严明的测试,应该交由专业机构进行。同时,对付不足严谨、完全、严明的测试,也恳请大家不采信、不传播。
随后,极氪汽车也通过法务部微博揭橥了声明。极氪汽车表示,网上涌现大量谣言及勾引内容,称此测试为“付费测试”。经核实,极氪未与任何个人或机构互助此类测试,针对不实信息,极氪保留深究干系方法律任务的权利。
“极氪不赞许也不会参与任何‘抹黑友商’的‘拉踩式’营销,同时武断抵制和反对任何涉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请大家不造谣不传谣,共同掩护中国新能源汽车家当良好发展氛围。”
面对彭湃而来的质疑声,高若翔发布报歉声明及视频。他在声明中表示,原视频中提及的“电瓶正极电源线是被撞掉”这一说法表述不准确,并对原视频进行相应修正。同时,他强调该期视频内容不含任何商业元素,也没有任何企业干预过内容制作。
截至目前,该碰撞视频播放量靠近300万,评论超过2万条,报歉视频也得到了300多万的播放量,引发极大的关注。此前高若翔还发布过大众朗逸对撞日产轩逸、大众途岳对撞日产逍客等视频,播放量均超过百万。
碰撞测试应该专业严谨
只求流量会误导消费者
作为车辆产品市场准入无法超出的门槛,汽车安全碰撞测试成为了汽车安全技能之中的主要验证环节。
C-NCAP碰撞试验
2006年,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成立,不断完善汽车碰撞测试的标准和项目,仿照实际道路情形和保障乘车职员的安全,供应正面100%碰撞、正面40%重叠偏置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等碰撞项目。过去的18年里,C-NCAP先后从市场上购买了 500 多款热销车型进行了 1500 多次碰撞测试,涉及 87 家企业产品,为消费者购车供应参考。同时,厂家也会根据测试标准来改进车辆的设计和制造,提升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
除了 C-NCAP,海内新涌现的中保研 C-IASI 等测试机构,也在汽车碰撞测试方面发挥着重要浸染,其测试项目相对更为严格,测评结果对付消费者理解汽车的安全性能、保险公司制订车险费率以及汽车厂商改进车辆安全设计等方面都具有主要的参考代价。
跟海内专业的碰撞测试比较,“野生”测试就显得特殊随意,不仅园地随意、检测设备随意,也没有遍布全身各种触感器的测试假人网络详细的数据,测试结果仅凭肉眼主不雅观判断。
同时,车辆的安全性是一个繁芜的问题,不仅仅取决于车身的硬度,还与笼式构造、缓冲构造、溃缩吸能策略等多种成分有关。正规测试机构会综合考虑这些成分来评估车辆的安全性,而“野生”碰撞测试可能只关注某个单一的方面,无法全面地评价车辆的安全性能,测试结果并没有公信力,反而会误导消费者。
各种博人眼球的“野生”碰撞测试,是时候消停一下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gl/78478.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