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冰箱 > 文章正文

韩国抄袭中国榫卯技能申遗成功?网友吵翻了专家:没有太大年夜须要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6:21:52

据不雅观察者网宣布,近日,有网友在谈论“韩国成功申遗了哪些和中国有关的文化”时创造,古代中国的榫卯技能已被韩国以“大木匠”(Daemokjang)的名义成功申遗,引发广泛关注,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微博截图

韩国抄袭中国榫卯技能申遗成功?网友吵翻了专家:没有太大年夜须要

该宣布称,中国早在2009年就将榫卯技能成功申遗,而在2010年,韩国就以“大木匠与传统的木构造建筑艺术”进行申遗,虽未提及“榫卯”一词,但个中所利用的技能与榫卯高度相似。

什么是榫卯构造?韩国申遗的“大木匠”项目与中国榫卯技艺有哪些异同?申遗是否强调技艺原创独占?科技日报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什么是榫卯构造

较真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榫卯构造。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博士先容,我国的古建筑以木构造为主,各构件通过榫卯形式相连接。
当两个构件相连接时,个中一个端部伸出一截,这个伸长的部分便是榫头;另一个构件端部被“挖”一个与榫头相同尺寸的口子,这个被“挖”的部分便是卯口。

榫头插入卯口中,即形成榫卯连接。
榫卯连接的部位一样平常被称为榫卯节点。
我国的榫卯节点类型非常丰富,至少有24种。
如下图所示即为故宫古建筑所用的燕尾榫、馒头榫、箍头榫节点实物照片及安装示意图。

故宫太和殿前檐柱-额枋燕尾榫节点

燕尾榫卯节点示意图(安装前)

燕尾榫卯节点示意图(安装后)

故宫军机处前檐柱-抱头梁馒头榫节点

馒头榫(安装前)

馒头榫(安装后)

故宫古华轩转角位置的箍头榫节点

箍头榫(安装前)

箍头榫(安装后)

榫卯连接是我国古代工匠聪慧的表示。

周乾剖析道,首先,这种连接办法有利于古建筑的营建。
我国古代工匠奥妙地利用了木材易加工、重量轻的特点,将这些构木构件预先加工好,避免了对木材进行现场剔、凿、刨等工序造成的凌乱环境。
而柱、梁枋等构件在现场只需安装即可,有利于快速施工。
以紫禁城古建筑为例,紫禁城古建筑含有房屋1000余座9000多间,其真正现场营建只用了3年。

其次是榫卯节点有着精良的抗震性能。
从连接办法来讲,榫头与卯口的连接属于半刚接。
所谓“半刚接”,即节点不能像铰球一样随意迁徙改变(铰接),也不像固定的刚架一样完备无法迁徙改变(刚接),而是介于铰球和刚架之间的一种连接办法,其特色为可以迁徙改变,但受到一定限定。
这种连接特色是非常有利于古建筑抗震的。
发生地震时,榫头与卯口之间产生相对迁徙改变—复位的循环运动,可以耗散大量地震能量,类似于当代建筑中的阻尼器,从而减轻古建筑的毁坏。

榫卯节点还表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美学聪慧。
我国古建筑榫卯节点形式丰富,根据构造不同部位的安装、受力需求,采纳不同形式的榫卯节点,不仅知足了建筑利用需求,其外不雅观也表示了营造技艺之美。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建筑营建办法,我国古代工匠利用独特的一凹一凸连接方法,极为繁芜的建筑构造外在表现得简约古朴,而个中却透露出工匠丰富的灵感和聪慧,并表现出古建筑非凡的利用代价和艺术代价。

韩国“大木匠”抄袭中国榫卯?

虽然网友很激动,但作为古建修复领域的从业者,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系讲师齐莹并不以为中国木构技艺被“搪突”了。

负责比对了中韩两国的申遗文本后,齐莹指出,中国报告的“中国传统木构造营造技艺”项目,内容涵盖比较广,包括了关于传统木构造建筑设计、建造的完全知识和实践体系,建筑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了宫廷建筑、宗教建筑、传统民居等,地理分布范围广泛,涉及多个省份和民族。
韩国“大木匠”项目则因此其两处主要古建石窟庵和佛国寺、昌德宫为代表的修缮和营造技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对“中国传统木构造营造技艺”项目的先容图。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从专业角度而言,韩国报告的项目的工艺范畴,和我国一个单独的、地方的古建营造技艺可以相类比,比如中国徽派民居营造技艺。
的确,唐朝时的东亚文化互换,使得韩国、日本的官式木构建筑在一定程度长进修借鉴了中国技艺,但他们在学习中国的根本上进行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化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同样值得尊重。
”齐莹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对韩国“大木匠与传统的木构造建筑艺术”的先容图。
图片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以用到榫卯技能的斗拱为例,韩国、日本的斗拱和中国的斗拱,其实在细节上和构建组合关系上已经有很大的差异了。
齐莹先容,斗拱有三个要素——拱、斗、昂,日本削弱了昂的处理,而韩国则加强了昂的处理,大家在很早就分支走向了各个流派,中国的木匠修不了韩国的古建,同样,他们也修不了中国的古建。

在齐莹看来,只要韩国申请的不是榫卯技艺发源地,就无可厚非。
须要明确的是,非物质遗产的核心因此人为主体的技艺传承。
报告非遗文本重点关注的是人及其所具有的技能。
报告非遗的关键在于让拥有技能的人可以把技能有序地传承下去,而非申请技艺的专属权。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扩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将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上议事日程。
非遗项目的报告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艺术代价,二是处于濒危的状况,此外还要有完全的保护操持。
非遗项目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许可报告一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对“中国传统木构造营造技艺”的先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截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对“大木匠与传统的木构造建筑艺术”的先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截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看重的不是唯一性,而是文化多样性和传承。
我以为目前网上韩国大木匠抄袭中国榫卯的辩论实在没有太大必要,涌现这样的辩论,可能是大家对很多信息的理解并不确切。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燕海鸣指出。

木构古建真的不用一颗钉子吗?

关于中国木构古建有很多传说,不用一颗钉子便是个中之一。

周乾认为,从我国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体系(骨架)来讲,这个说法精确。
以故宫古建筑为代表的中国木构造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体系紧张由柱架、斗拱、梁架组成。
个中,立柱为构造下部的竖向支撑构件,其底部平摆浮放在柱顶石上;立柱与檩枋通过榫卯形式连接成柱架。
柱架之上为斗拱,斗拱由斗、升、拱、翘等构件通过暗销(榫卯一种)或卡槽办法连接而成。
斗拱之上为梁架,梁架由短立柱(瓜柱)与梁通过榫卯形式连接而成。
不丢脸出,上述核心受力体系没有用到一颗钉子。

但在一些情形下,中国木构造古建筑也会利用钉子。
周乾举例道,其一是用于椽子与梁架的连接。
椽子位于梁架上面,其截面尺寸小、长度尺寸大、数量多,紧张起支撑屋面板的浸染,属于非核心受力构件。
其二是用于古建筑修缮加固。
古建筑历经韶光长久,难免会涌现开裂、变形、拔榫、糟朽等构造残损问题,此时须要用新的木料来作为附加受力构件,而新料与旧料的连接,就须要用钉子。

科技日报 唐婷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由受访者供应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x/154735.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