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7:40:42
(砲车)
炸药最早投入到军事活动中是在春秋战国期间,这时候的“火器”有个响亮的名字,它叫做“拍车”。实在严格来看,拍车并算不上火器,由于它本身和炸药是分离的,拍车更像是我们印象中的投石车的造型,只不过投的东西从石头换成了里面装着炸药的陶罐。
到了三国期间,这东西改名叫做“砲”,看清楚了,可不是现在说的那个“炮”,不过估计炮这个字便是从此演化而来的,毕竟都是把炸药弹弹射出去。这种炸药弹在随后的隋唐宋金元期间都被广泛的利用,并且形制也开始发展多样起来: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一件名为“唐青黄釉陶火蒺藜”的这么一件炸药陶弹。它是最早出土的炸药弹实物,整体上看便是一个小口大肚子的陶罐,上半部分有几个刺状的突起,下半部分则是素釉色,中间中空用来纵火药,接上引线,点燃即可便捷利用,在攻城战里效果拔群。
从那开始,这炸药弹就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繁琐,外不雅观上看起来越来越像一个长满了尖刺的大球,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辽陶蒺藜弹罐”表面就已经密密麻夏布满了五层尖刺,每层七个,一共三十五根尖刺,这些尖刺可以在罐子破碎之后随着炸药爆炸一起飞射四方,给仇敌造成二次侵害,同时这种炸药弹里面里面还加了一层纸用来包裹炸药,以避免受潮或者受到冲击提前爆炸。
(各式各样的陶蒺藜罐子)
到了唐之后的宋代,火器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期,由于宋朝常常要面临北面来的威胁,战役不断,对付武器的研究和制作必须得创新一下。既然兵员本色不如游牧民族,那就在技能上虐一虐那些大老粗吧!
于是乎宋朝建立伊始就设立了类似军械监,东西军械作坊这样的部门来管理开拓新的火器。同时为了群策群力,宋朝还敕令“天下有知军械短父老”到有关部门建言献策,被采取的还有褒奖。这么一来,各地的人才就都跑来京城献策来了:咸平五年玄月,冀州团练使供献了低廉甜头的炸药和火球,开宝三年五月,兵部令史冯继升供献了火箭制作法,咸平三年八月,神卫水军的唐福供献了火箭,火蒺藜等物,朝廷还赏赐了他不少钱财。在集结了大量建议见地加上永劫光的研究之后,宝元三年宋仁宗命令曾公亮等人写了一本书,把大宋的武器都总结起来,这也让后人得以窥见宋代武备之繁杂前辈一二,这本书便是赫赫有名的《武经总要》,个中记载了紧张的宋代火器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最紧张的一种叫“毒药烟球”,这可是中国最早的生化武器,其造型呢大概便是中间一个球,这个球可不是一样平常的球,那是由十三种材料秘制而成,经由精心配比,细致揉搓才得到的,这十三种材料大致便是巴豆,狼毒,沥青,木炭末,硫磺什么的……在球的中间再穿一根麻绳,表面包一层纸,纸上还要再涂一层沥青,碳末之类的东西,点燃之后就着投石机扔出去就行了。这东西烧出来的烟可了不得,只要吸入急速口鼻出血,瘫软在地,什么样的勇士都承受不住。
(武经总要里的毒药烟球)
别的的还有“烟雾弹”烟球,这种球内有炸药,外有黄蒿一斤包裹,然后再包裹一层引燃物,利用的时候用烧红的铁块烙透黄蒿,黄蒿就会闷烧生烟,烟球在空中飞舞到时候里面的炸药也会被黄蒿燃烧的热量点燃,引发碎片式的爆炸,而黄蒿燃烧产生的烟雾则会覆盖一大片地区,阻碍仇敌的视线。还有霹雳火球,这是一种以竹子为体,内塞炸药和薄瓷片的爆炸性炸药弹,爆炸的时候不仅可以可以以瓷片击伤仇敌还可以用烟熏仇敌,大多用于隧道战,壕沟战。其余还有挂着炸药包的炸药箭,专用于水站带有倒刺的铁制炸药蒺藜等很多类型。
(武经总要里的“蒺藜火球”)
这些形式各样的炸药弹丸虽然威力巨大,但是究竟要借助投石车,拍车才能发射,数量,地形都很受限定,故而虽然北宋火器颇多,却也无力以此抵抗入侵,难逃灭亡命运。
靖康年,金军攫取开封,北宋灭亡,逃到江南的南宋小朝廷面临着比北宋还要艰巨的外部环境,于是乎在意识到了弹丸类火器的掉队性之后,南宋于开庆元年(1259年)第一次发明了牵制火器,这种可以单兵携带的火器被叫做突火枪,它以一根竹子做枪身,筒内除了装炸药,还装有子弹也便是弹丸。点燃火枪后,先是枪口喷出火焰,然后射出子弹,最远可打到一百五十步以内的目标。
这是中国历史,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化学能发射子弹,已经基本具备了后世牵制火器的性能,十分前辈。它的发明标志了中国火器武器的发展正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突火枪)
韶光向后推进到元代,此时已经涌现了金属质的牵制火器,例如1970年七月,出土于黑龙江省阿城县的一批铜火铳,这一类的火铳做工看起来比较粗糙,大小也都不一样,但是形制一样:都有前膛,药室和尾銎三部分。管身苗条,在尾部安装了木制的手柄,代表这个火铳可以手持利用。同时,还涌现了真正的火炮,看清楚了,现在的炮可不是“砲”了,而因此火燃烧的化学能为动力的“炮”了。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件元至顺年间的火炮经由鉴定,已确认是一种可以安装在木凳上,可调度角度,高下移动的一种炮了。且炮神上还刻有铭文“第三百号”,解释最晚在元代这种火炮已经开始大批列装军队利用了。
(元明期间常见的碗口炮造型)
明朝建立之后,火器的发展便更上了一层楼,个中最具特色的叫做碗口火炮,也便是火炮口要比炮身还要大,现存于蓬莱文物管理所。明碗口大炮炮口直径宽达26厘米,属于大型碗口炮,全身青铜制造,发炮时先填入炸药塞满炮身,在炮口召盘上一颗炮弹,而后点燃炸药让炮弹弹射出去。这种炮射程比较远,因此也有可能被用来做海防炮。
还有一种中型碗口炮,架在一条特制的板凳上,两边都有一个炮口,中间链接一根活动轴承,可以随时旋转,一个炮口发射完了再转过另一个炮口来发射,做到不间断开火。其余一种小型碗口炮常日不超过40厘米,与大炮相反是头小尾巴大,重量也轻,适宜山区行军的时候利用。以上这些炮一样平常发射实心的铁弹或者石头,到了后期才开始发射爆炸铁弹。
除了碗口炮以外,明朝还涌现了一类重炮,例如一种叫叶公神铳的铁炮,天字号可达280斤,精铁打造,一体出厂,装备在一辆车上,险些是安装完毕就再也无法卸下的那种体型。但是威力也要大很多 这种铁炮发射散弹,覆盖面积达数丈,是野战守城之必备佳品。其余一种大家比较熟习的叫威远大将军炮,炮重达110斤,发射的时候填装三斤六两大铅弹一枚,射程可达十里。
(重炮.明洪武年间)
除了火炮以外,明朝的多发爆炸火箭也很有名,可以一次发出火箭32支,射击时候如图群蜂出巢一样壮不雅观,故而得名“一窝蜂”。同时发展的还有火铳,例如明后期发明了可以接连多发的连发火铳:“十眼铳”等等。总之火器在明朝呈现飞跃式的进步,类型,造型创新多样,就不在这里逐一论述了。
(多发火箭图解)
到了清朝,火器的命运变得坎坷起来:清前期由于要对付明朝和其他盘据政权,清朝很重视火器,火器制造因此大放光彩。比如崇德八年建造了两门“神威大将军炮”,内侧为铁,外层为铜,极大的加强了火炮的抗压性。清军入关之后,又照准各地自行建造火炮,打击南明朝廷。但是由于此时清廷总体知识水平比较低,缺少铸造人才和知识,以是此时的火炮大多都是仿造明朝的火炮制造的。直到康熙年间,清廷才开始自行设计并制造火炮,例如1676年设计的冲天炮,炮口朝天,发射爆炸弹,实际上便是我们现在说的曲射炮。其余,还有例如南怀仁设计的木包铜铁心大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等等中西结合的新式大炮,威力巨大,普遍代表了当时火器铸造的最高水准。
(威远将军铜炮.清康熙年间)
然而,嘉庆年往后,中国的火器制造进入了结束状态,不要说和别人比,便是和自己的发展比也大显不敷。嘉庆年间清廷出巨资改造了前朝四百门神枢炮,美其名曰“得胜”炮,测试结果却是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射程还变短了。清廷却对此绝不在乎,全无悔改之意,以至于鸦片战役期间前哨利用的大炮还是仿造170年前队西洋火炮制造的。这样制造的火炮自然毫无战斗力,导致在鸦片战役中中国几次再三失落败,不得不割地求和。
中国自身的火器发展就此停滞,再后来的火器设计建造,大多借鉴泰西人的火炮造型。然而可笑的是,炸药和火器最早还是由蒙古人传到欧洲去的……
(清末江南制造局大炮生产台)
参考资料:
《火炮的起源及其传流》:有马成甫(日)
《火炮浅议》王冠倬
《清代火炮》胡建中
《火器史话》王育成
图片皆来自于网络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往期目录
中世纪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书为何称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国人在做什么?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被约请出席新中国开国庆典的帮会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
去世人是怎么结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战役中,蒋介石是怎么失落去南京的呢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x/180882.html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