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冰箱 > 文章正文

“电子榨菜”咋就火了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8:58:01

小编
有竞争的思想,有秘闻的政治
网友对“电子榨菜”的定义
文|曾于里
最近,“电子榨菜”的说法很火。
用榨菜下饭是国人一向用以办理食品乏味的办法,只要有一包榨菜,这顿饭的味道就会好上许多。
同理地,电子榨菜指涉的是年轻人用饭时用来“下饭”的视频。
在风格上,电子榨菜的特点是熟习、亲切、轻松、绝不费脑,哪怕不雅观众一边分心用饭也丝毫不影响他们对视频信息的吸收。
电子榨菜可以是看过一遍又一遍的经典老剧,可以是氛围轻松的措辞类综艺,可以是一些电子游戏或体育比赛的集锦,也可以是一些二次创作的影视剧讲授。
电子榨菜还是一个“韶光”观点。
就像日本的泡面番就几分钟、与日本人冲泡一碗杯面的韶光靠近,吃杯泡面刚好可以看一集动漫;电子榨菜的时长最好也在一顿饭的韶光,吃完饭视频差不多也播完了。
因此,除了那些可以随时进入与退出的老剧、老综艺外,受欢迎的电子榨菜紧张是那些时长在十几分钟到二十几分钟之间的视频内容,尤其是“十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十几分钟看完在播热剧最近更新的两集”等影视讲授。
这也成为年轻人追看影视剧的一种新姿态:不是完全看全片看全集,而是直接看讲授。
本文着重谈论的是这类“几分钟看完影视剧”的电子榨菜
年轻人选择下饭的电子榨菜,重点不在于学习知识、品味经典,而在于在极短的韶光里抓紧获取信息、抓紧放松。
以是,那些影视讲授的基本特点是信息直给、不雅观众可以无门槛地接管与理解,“讲授要做的不仅是把饭嚼碎,还要嚼烂,变成一摊面孔不清的糊状物,方便不雅观众进行吞咽”。
譬这样多电影在讲授后都被简化成“小美与小帅的故事”:男主角叫“小帅”,女主角叫“小美”,警察叫“佛波勒”,反派叫“丧彪”……影视讲授榨干了镜头、调度、意象、蒙太奇、隐喻,将所有的影视剧都变成了“故事会”。
很多热播剧都有实时的剧情讲授,两集的篇幅讲授后在20分钟旁边
显然,这样的“文化速食”会遭到批评。
年轻人并非不明白这一道理,但他们还是选择“几分钟看完影视剧”,影视剧内容质量的下滑、篇幅的注水固然是一方面,但年轻人韶光的稀缺或是根本的症结。
这是一个“韶光”问题,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问题:他们休闲娱乐的韶光太少了,专门腾出韶光看一部两个时长的电影,或者每集40分钟好几十集的剧集,成为一件颇为奢侈的事情;乃至连休闲娱乐都是一种“加速”的状态——从倍速播放到把内容捣糊的影视讲授,都可以窥见休闲娱乐的争分夺秒。
年轻人的韶光到底都去哪了?人们曾乐不雅观地畅想技能进步的未来:越少的事情、越多的休闲,为何事与愿违,以至于我们没有韶光休闲娱乐,连休闲娱乐都得加速进行?
不断加速的社会
我们或许都听过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0年做过的一个预测:到21世纪,居民经济水平会达到非常富有的程度,我们每周只须要事情15个小时。
现在看来,凯恩斯预测对了一半:居民的经济水平的确达到富有的程度,但每周事情15个小时的愿景却没有实现。
与之相对的,人们的事情韶光彷佛越来越长了,至少是这几年,“996”“超级大小周”成为不少大厂的标配,很多人一天的事情韶光长达12小时。
经济水平在提升,事情韶光也在加长,休闲娱乐的韶光却在不断紧缩,怎么会涌现这样的抵牾环境?
德国理论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的“加速社会”理论或能阐明这一悖论。
罗萨认为我们正进入一个加速社会,加速社会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科技加速。
新科技(像是蒸汽机、火车、汽车、电报、打算机,或是互联网),险些一定会造成生活实践、沟通传播构造与相应的生活形式当中的全面改变。
这很随意马虎理解,譬如随着技能进步,韶光不断改变空间,以前从北京到上海路途漫漫,现在高铁6个小时直达。
其二,社会变迁的加速,社会各个事物、信息的时效性已经越来越短了。
比如微博上的热搜险些是一小时一换,一周前全国关注的大新闻一周后可能就鲜有人问津了。
其三,生活步调的加速。
主不雅观上,人们感到韶光太快而频繁地感到韶光焦虑。
而在客不雅观上,是人们必须在同样的韶光里做更多的事情,“在一定韶光段当中,通过减少安歇或间隔韶光,而做得更多或体验到更多,以及/或是同时做更多事,比如同时下厨、看电视和打电话”。
哈特穆特罗萨关于加速社会的两本论著
科技的加速与生活步调的加速,表面上是抵牾的,也是我们所纳闷的:为什么技能进步了,我们没有从中解放?
罗萨举了一个很普通易懂的例子。
1990年代,他们一个事情日均匀花两个小时收发十封邮件。
如果按照凯恩斯空想的预测,须要收发的邮件总量不变,那么在新科技发明后,他们每天就只须要花一小时来回复邮件,然后就可以赢得一个小时的自由韶光来做其他事。
“但事实上会是这样吗?我敢说绝对不是。
事实上,假如我们须要收发的信件多了一倍,那么我们每天要花在上面的韶光就依然不变。
”也便是说,虽然原来十个小时可以做完的事情现在一个小时做完,但剩余的九个小时不是闲下来了,它们同样会被各种事情添补。
相称于,科技越进步,效率越高,我们完成的总任务量就越多,效率与任务量险些是同比例增长的正干系关系。
为什么不慢下来?罗萨的答案是:我们要时候保持竞争力。
社会越加速,竞争越激烈,想要在竞争中得胜,就得更快,就得在同样的单位韶光内,完成更多的任务量、实现更多的成本循环、完成更多的创新,成本家自然会使令劳动者加速再加速。
并且,当代社会里的竞争原则不但存在于经济领域,竞争原则支配了当代生活所有领域的分配,除了经济领域和体育领域外,还比如科学领域(教授或研究员的职位,以及实行研究项目所需的资源,是通过竞争而获取的)、艺术领域(人们必须靠卖出更多的票、书、唱片,也便是靠在自由市场的脱销,或靠冲动评审,来击败竞争对手),等等。
总之,在加速社会里,竞争的本色相称于一个物理公式:在deadline之前,谁完成的任务量越多,谁就能在竞争中得胜。
自然地,人们会冒死压榨自己的休闲娱乐韶光,只管即便将它们转变为事情韶光,以期创造更多的任务量。
“内卷”也便是以产生,我们必须“在原地舞得越来越快”,或是“我们要跑得尽可能的快,才能留在原地”。
加速的社会,构成了电子榨菜盛行的大背景——“加速竞赛将我们困在滚动得越来越快的仓鼠滚轮中”,休闲娱乐的韶光少得可怜。
很多人没有闲情逸致去饕餮文娱大餐,电子榨菜自然就成为选择。
加速的休闲娱乐
更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连仅有的少得可怜的休闲娱乐韶光,人们都要“加速”呢?譬如倍速播放,或者试图在几分钟内就能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
木心有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生平只够爱一个人。
”事实上,以前的休闲娱乐也很“慢”,我们逐步阅读,搬着小板凳在电视机前随着电视剧的节奏进入它的故事,夏日的夜晚我们会躺在户外的石板上数星星……我们不焦急、也不会以为生活中那些细碎沉默的时候是无聊的。
这种怡然自得的慢节奏背后,实际上是当时物质条件的贫瘠、文娱生活的贫瘠,我们的选择很有限,我们珍惜任何我们所能拥有和享受的娱乐,恐怕它会很快流逝。
但进入一个加速社会,随着经济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文娱内容丰富,人们的选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吉尔利波维茨基在《空虚时期》里说道:“消费主义意味着‘选择’的超丰富化,而富余则供应了这种可能,它还意味着一个可供个人徜徉的深度开放和透明的天下,个中选择越来越多,度身定做的套餐也越来越多,统统任由流利和挑选,统统仅仅是个开始。
随着市场和技能所开放的可供公众年夜众支配的物质财富与做事加倍的丰富,这种逻辑更是一发不可整顿。
”譬如当我们无聊时打开手机,可以选择的娱乐办法太多了:电影、电视剧、综艺、短视频、直播、游戏、网购、网聊……
选择的增多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选择困难症,而是哪一个选择都不舍得放弃、哪一种选择都想去考试测验。
罗萨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据西方当代性的紧张文化逻辑,生活的富余、知足和质量,都由生平的进程当中所拥有的体验的总和与深度来丈量。
于是,在这样的生命不雅观当中,好的生活便是丰富的生活,也便是有丰富的体验与能够充分自我实现的生活”。
当代传媒的发达、消费主义的盛行更是加剧了这一认知: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在享受某种快乐,我们也想去亲自体验,仿佛唯有如此才能增加我们所有拥有的“体验的总和与深度”。
比如这种网红奶茶很有名,我也想买来喝;这部剧谈论度很高,我也想追追看;听说文艺青年都得到大理走一趟,大理列入出行操持……
然而,我们所拥有的休闲韶光总归是有限的。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曾提出一个韶光和效率观点——国民总韶光(GDT,GrossDomesticTime),这观点是参照国民总收入(GNP,GrossNationalProduct)一词而创造出来的。
罗振宇认为,在我们可预见的未来,韶光是一个“刚性约束资源”,一分一秒都多不出来。
人们用来上网的韶光也基本稳定在每周26.5小时,算到极限,中国有10亿网民,每人每天花5小时上网,那么互联网可以开采的国民总韶光大概为18250亿小时。
在互联网信息总量大约每3年翻一番的情形下,信息消费者的可用韶光总量却险些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数字。
娱乐办法不断丰富,但休闲韶光险些是固定的。
罗萨也早早创造这一冲突:“在短暂的人生当中,这个天下可供应的事物彷佛永久比能够体验到的事物还多。
在个人的生平当中可以实现的事物,总是比不上这个天下所供应的选项数量的增长速率。
”怎么办呢,怎么增加我们的体验内容?加速就成为一种肃清天下韶光与我们生命韶光之间差异的策略,我们渴望在尽可能短的韶光里享受更多的休闲娱乐。
敏锐的商家捕捉到“加速”的时期趋势进行商业布局。
诚如罗振宇所言,“在未来,用户韶光越来越宝贵,要搪塞的事情和内容越来越多,一个省韶光的产品设计,将更随意马虎得到成功……节省韶光有两种,一种是从内容上节省韶光,比如让你30分钟知道一本书的紧张内容;一种是从形式上节省韶光,比如视频就不如音频节省韶光,由于看视频的时候你险些不能做任何事情,听音频的时候你却可以开车、沐浴、用饭、蹲厕所都可以。
”以是,现在很多文娱APP,实质上做的便是“韶光的买卖”,帮助用户节省休闲娱乐的韶光,让他们在尽可能短的韶光里获取更多的体验(虽然可能只是一种幻觉)。
像得到APP上的很多音频内容,便是帮受众总结出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精华内容,“听”完精华内容就相称于“读过”这本书,并且用户可以边做其他事情边听。
以“得到”上的某本书为例,团队把它压缩成28分钟的音频内容,还有详细的文稿,让用户迅速“读完”一本书
电子榨菜与之相似,它也同时可以知足这两方面的诉求:几分钟内可以看完一部电影、几分钟内追平热播剧的最新剧情,让你得到爆款作品的社交货币,并“催生短韶光内‘阅片无数’的高效不雅观影错觉,构建读懂电影假象”;你还可以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享受电子榨菜。
消散的空隙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电子榨菜式的休闲娱乐,是否构成真正的空隙?
“空隙”一贯是备受先哲关注的议题。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就专门论及空隙对人天生长的意义,“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空隙”,“人生以是不惜繁忙,正是为了获致空隙”,“空隙的德行”是“最精良的个人和最精良的政体”的共同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空隙并非等同于今日我们常说的“休闲娱乐”,它不是无所事事、纯粹玩乐,而因此其自身为目的,对真理和规律的认识活动,目的在于思辨,在于造就德行、并更好地参与城邦政治。
以是,古希腊城邦为男性公民与贵族知识分子供应广场、剧院、神庙等开放性场所,为他们参与宴饮、广场集会、节日庆典、戏剧欣赏、体育赛事等公共空隙活动创造条件与便利,以提升他们对城邦政治的参与程度。
“劳动-空隙”也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很主要的一组观点。
在这里,空隙与劳动相对应,它是工人在空闲韶光中的那部分不被逼迫哀求连续剩余劳动的韶光,包括社会活动、政治活动、社走运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受教诲活动、自由利用体力和智力的活动等等,工人可以经由空隙得到自由韶光,知足自身的生存性、享受性、发展性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成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压迫,也意味着对工人空隙的压迫;劳动的解放,也意味着劳动者的空隙解放;乃至在共产主义社会,当劳动得到解放之时,劳动不再是沉重的包袱、而成为生命的享受与发展本身,那么劳动本身也便是空隙,“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本日干这事,来日诰日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驳,这样就不会使我总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驳者”。
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克思,虽然先哲对空隙的论述有诸多的细微差异,但也分享着一些共同点。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空隙意味着与劳动韶光相对的、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用以享受型、发展型、知足型需求,可以充分尽情发挥自己的天赋和创造力的活动,它该当是自由的、自主的、解放的。
遗憾的是,诸多迹象表明如今的我们在失落去空隙的能力。
一方面,我们根本就闲不下来,很多人在根本上失落去了空隙的能力。
哪怕我们明明拥有用以空隙的周末,我们都闲不下来,或者闲下来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诸多学者对付这个时期有各种概括,或是“加速社会”或是“功绩社会”,它们殊途同归的是:我们被速率/绩效/利益绑架了,或是马克思所说的,“只有作为工人才能坚持作为肉体的主体的生存,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或是罗萨说的“我们志愿做某些不是我们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或是韩炳哲所说的“事情和效绩的过度化日益严重,直到发展成一种自我剥削”。
在韶光便是金钱、放松便是堕落的语境下,我们都习气于“自我加速”“自我剥削”,我们渴望吹糠见米、马到成功,面对空隙无所适从。
以是,很多人一旦闲下来,立即就被一种恶行感所裹挟:我们以为自己“有罪”,由于我们在摧残浪费蹂躏韶光,我们没有知足外界的期待或自我的期许。
这种恶行感让年轻人对周末的满意度很低。
此前“DT财经”做过《2021国产青年周末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以满分为10分的标准下,年轻人对自己周末的评价均匀只有5.67分,超过40%的人给自己的周末打了6分以下——不及格。
只有4.8%的人对周末有精确的方案。
“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导致糊里糊涂花掉宝贵的周末韶光,是导致年轻人烦懑活的一个缘故原由。
有将近6成的人在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会产生恶行感。
媒体的调查中,年轻人普遍对周末满意度不高
另一方面,真正的空隙也在逐渐消散。
很显然,刷一天的短视频、用电子榨菜下饭,或者几分钟的韶光里读完一本书,并不是先哲视域里的空隙生活。
可以这么说,空隙是用以抵抗异化的,而非异化的一部分;空隙是“效用最大化”的工具理性横扫统统时,与之相对抗的“代价理性”——规复对人类情绪和人性的尊重,表示出了一种超越性的追求。
然而,我们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休闲娱乐,也早被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所绑架。
就像马克思说的,“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须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捐躯,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办法,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
消费主义激起各种各样虚假的需求和知足,它们多是没有任何创造性的花费行为,目的是尽可能压榨人们的“韶光”,并从他们的口袋掏走更多的钱。
末了就犹如卢梭所不雅观察的,“人们于无意中给自己带上的第一个枷锁”“身体和精神连续衰弱下去以外,这些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气,便使人险些完备觉得不到乐趣”。
也难怪很多人刷了一天的短视频、打了一天的游戏、吃了好几个小时的电子榨菜,仍旧会以为无聊和空虚,毕竟这不是真正的空隙,也不是真正的自由。
该怎么办?先哲们几次再三倡导的是“空隙教诲”,目的是“让学习者充分利用空隙韶光以取得某种进步与发展,这些变革会表现在信念、情绪、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常日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诲环境或娱乐环境之中”。
空隙教诲自然是必要的。
只不过,人无法拽着自己的头发分开地球,要叫大家“慢下来”,归根结底还是得让每个人得到韶光的自主权。
尤其是在加速社会/功绩社会里,当务之急是冲破“绩效第一”“任务量第一”等裹挟所有人的畸形竞争逻辑,让人们从仓鼠滚轮中解脱而出。
在有些学者看来,以“躺平”为代表的亚文化思潮,正是对加速社会的一种“减速”,以对加速的谢绝、对竞争的退出、对掌握的摆脱,形同“弱者的抵抗”。
不过,躺平的“混吃等去世”究竟不等同于空隙,也缺少培植性的力量,多少是有点“孩子与脏水一起泼掉”的意味,看似洒脱却也有些凄凉无奈。
之于个体而言,空想的做法是,在面对加速社会对个体的榨干、面对内卷对个体带来的内耗时,保持足够的警觉,在为生存付出“必要”的努力时,也能够兼顾那些“非必要”的空隙。
只不过很多时候,这种个体的胜利更近乎少数人的“特权”,毕竟生存问题已足以让很多人疲于奔命了,他们想空隙而不得。
还应当心以胜利的少数人为模板去哀求其他人,否则就落入将社会问题转化为个人问题的陷阱。
归根结底,加速的社会、消散的空隙,是社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机制问题、是劳动者的权柄问题,究竟须要社会构造、社会关系的广泛调度以期更好地办理。
这是一个弘大到本文无力解答的问题。
或许我们很有必要重回马克思的原典,以他的理论为工具,连续去办理那些未竟的难题。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x/205386.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