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冰箱 > 文章正文

异常巷陌大年夜西以西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2:10:07

大西以西

异常巷陌大年夜西以西

□詹德华

冬日的沈阳远不如春秋时节的旖旎,没有繁花满树,也没有天高云淡层林尽染。
略带着一点萧瑟的日子,街上行人的脚步也是匆匆。

冬日的一天傍晚,途经大东路,在匆匆赶路时,溘然举头看了看,漫天的彤霞,映渲染巍峨的城楼,让人有些恍惚,这一刻,仿若看到了古老的沈阳城。
正在痴痴瞩目时,抚近门的城楼上亮起灯来,大红灯笼高挂,更显得古喷鼻香古色。

从高大的城门望去,远远地看到了同样红灯高挂,散发闪闪光彩的怀远门。
这一眼,望过去的,是一座古城的几百年。

走进抚近门,顺着这条仿古的街道,穿越回了古老的城市。

从怀远门出来后,连续向西走,“古城”渐行渐远,被冠名“怀远”的大西门以西的故事,却迎面而来。

门称大西有两个

沈阳曾经是一座城,但如今已经没了城墙和城门。
仍旧生动于沈阳人生活中的,是“大小”与“东西南北”的组合,大东、小西、大南、小北……这些,既是地区的名字,也是当年城门的名字。

1625年的三月三,浑河两岸的杨柳刚刚泛青,从南面来了大队的人马。
人声马啸,烟尘蔽日,迤逦而来,见头不见尾。

这是后金的汗王努尔哈赤的军队。
这一年,努尔哈赤力排众议,执意将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

提及迁都缘故原由,《清太祖实录》载,努尔哈赤认为“沈阳四通八达之处”,他的子弟,将太祖的说法变成更为文雅的“沈阳形胜之地”。
沈阳,从一个军事卫所,一跃成为盛京皇城,清代两京之一。

既然变成了一国之都,城市就要有都城的样子。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将沈阳城进行了改造,紧张的变革便是将城内原来的十字大街,改为了“井”字构造的大街,将原来的4座城门,改成了8座城门。

天聪八年(1634),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
8个城门的名称定为:

抚近门(大东门)、内治门(小东门)、德胜门(大南门)、天佑门(小南门)、怀远门(大西门)、外攘门(小西门)、福胜门(大北门)、地载门(小北门),门额外书满文、内书汉文。

这8座城门,伴随着沈阳的晨钟暮鼓,打开关上,吱吱呀呀了几百个春秋。
如今,只剩下了名字,已经很少有人遥想当年这一座座城门的往事。

本组图片李浩摄

在城市西边的城墙上,两座城门分别为怀远门(大西门)、外攘门(小西门)。
个中,怀远门由于后来仿建,名气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城市的地标之一。

通过史料的记载,我们能还原曾经的大西门的样子。

怀远门,又称大西门或大西城门,为方城式砖石布局,城门正面两侧各开一拱形门。
城门上筑有3层城楼,又称明楼或敌楼。
歇山顶,周围廓式,面阔3间,进深2间,城楼下方正中为券门,上嵌“怀远门”匾额,内书汉文、外书满文。
城楼周围筑有7尺5寸高的女墙,设有60个垛口。

现在我们看到的怀远门,是1994年重修的。
不过,由于受到道路交通的限定,这座大西门没有实现“修旧如旧”。
门洞明显比以前高了许多。
同样,抚近门也是重修的,两座门的形状和比例,重修时保持了同等。
虽然古韵略失落,却能让人从这两座城门,更直不雅观地感想熏染沈阳。

走出怀远门,就即是走出了沈阳的古城,但再往西走,还有一座门,这才是沈阳古城的真正边际,因此,这座门就称作了大西边门。

既然有了8座城门,“边门”又是什么意思呢?

边门是指康熙十九年培植盛京边墙时所建的8座门。

中国古代的都城,一样平常有宫城、皇城、外城等三重,即所谓“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
清初的沈阳,如果故宫算作是宫城的话,也只能算是有内城,而无外城。
在后来的帝王们东巡之际,建筑盛京的外城,也就顺理成章。
盛京边墙为近于圆形的土筑围墙,称为“关墙”。
普通的叫法是边墙。
有了边墙,也要在此开设城门,这便是老沈阳的8座边门。
边门的位置,基本上和8座城门对应,其名字也对应为“大东边门、小南边门”等。

和我们看到的复原的怀远门不同,8座城边门略显简陋,有点类似于牌坊的样子。

修建“边墙”“边门”之后,盛京城形成了“八门八关“格局。
如果从天空俯瞰,方城、“边墙”就成为了“外圆内方”的样子,状若铜钱,寓意盛京是招财进宝的风水福地。

和沈阳内城不同的是,边墙和边门,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烟中,现在基本上找不到一点儿影子。

那么,大西边门在哪里呢?学者张志强师长西席考证后认为,大西边门的位置,大体上在如今百联阛阓那里。
隔着青年大街,与这座阛阓相望的,是新修的大西边门公园。
这倒是关于大西边门最直不雅观的影象了。

大西边门何时拆除的,已经难以考证。
不过,大西门的拆除,却有着明确的记载。
这座城门,也是沈阳8座城门中最早拆除的一座。

据《盛京时报》宣布:“1936年9月26日,拆除大西门瓮圈,昨日举行开工礼。
关于大西门瓮圈拆除事情,前经市民方面之反对,故未迄动工。
兹经市公署(注:伪奉天市公署)几次再三审议之结果,认为交通便利上,对付大西门瓮圈,有连忙拆除之必要。
因此关于拆除工事,业经包妥日商松浦组,共计工费一万数千元,即于二十五日午前十一时,举行开工礼,预定本年十一月尾竣工云。

据此可知,大西门瓮圈(包括城门)是在1936年9月至11月间拆除的。

从此,矗立了几百年的怀远门,也就成为了历史。

大西门外掌故多

如今的大西门外,一片繁华。

与“大西”名字用在一起的,“大西电子市场”算是一个。
这座老沈阳人买电子产品险些都逛过的市场,正经成为一个时期的回顾。
不信的话,问问家里的老人,有用东西仔细的,可能十几年前在这里买的炉具电器,现在还用着呢。

当然了,频年夜西电子市场更让沈阳人熟知的,便是那个造型新奇的房地产大厦了。
多年来,这里进行了多少次的房发生意营业,恐怕已经无法计算。

近年来,这附近又开了一家很红火的生鲜超市,每天来此买菜的人更是热闹得很。

大西门外的故事,讲个几天几夜,估计也讲不完。
下面几个,彷佛更能让人感想熏染一下大西门外的历史。

首先要说的是山东庙。

曾经山东庙是一个街道的名字,如今这个街道已经并入风雨坛街道了。
不过山东庙巷等地名仍旧存在。

为啥这里叫山东庙呢?当然是由于这里曾经有一座山东庙了。

山东庙旧址该当在本日沈河区二经三小学与十三纬路山东庙巷附近。
前些年,在二经三小学发掘出来一甬碑,此碑刻于1853年,碑文记载了山东庙僧人普曜、普瑞不守清规,盛京礼部查明原形后各杖八十大板勒令还俗的经由。

这甬碑是山东庙存在的物证。
而山东庙记录的,是“闯关东”的历史。
清朝末年,大量来自山东河北的人流入东北。
除了陆路之外,很多闯关东的山东人还从海路进入辽宁。
从海路来的很多都是山东商贾,为了祈求海面行船安全,便捐资培植了供奉天后娘娘的天后宫,由于出资人都是山东人,于是就有了一个俗称——山东庙。

山东庙落成后,山东人在沈的同乡会也将山东会馆设在庙里。
会馆在山东庙的东院,有正房、厢房20多间。
山东会馆是专门为来沈做生意的山东人兴建的,这些山东人大多在四平街(今中街)做生意。

当年,在山东会馆正房房门的两侧,曾有一副楹联:“山镇青齐奄有大东,会我同人于此假馆。
”作者是海城县令、蓬莱人赵晖吉。
这副对联,内嵌“山东会馆”四字,令人称奇。

除了山东庙这座天后宫,沈阳还有一座天后宫,是来沈做生意的福建人建筑的,也称闽江会馆。
沈阳的天后宫路源自闽江会馆这个供奉妈祖的天后宫,近年这座天后宫,又进行了重修。

不管是山东庙,还是闽江会馆的天后宫,这两座天后宫,都是沈阳商业史上主要的一个见证。

山东庙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和农历玄月初九重阳节都有庙会。
每逢庙会之日,在沈阳的山东老乡都要携家带口来朝拜海神娘娘。

除了山东庙,在大西门和边门之间,还曾经有药王庙,环绕着药王庙,涌现了医药一条街,也便是古代的“南六”。
如今,这条街早就成为了历史,只有从“杏林街”这个名字中,才能记起当年的环境。

在沈阳的八门之中,大西门,还是很特殊的,由于,这个地方,比较瘆人。

沈阳有一句很老的老话,骂人是“出大西门的”。
这是啥意思?那便是谩骂某个人将来要被砍头。
历史上,从清朝到民国,大西门外,还真是刑场,也便是砍头的地方。
听说当年这里有不少卖鞭炮、棺材的店铺。

《陪都纪略》中有一首诗中写道:“怀远门称坤,俗言似太诌。
门扉六眼孔,泱囚设来由。
”《东三省古迹遗闻》说:“大西门外瓮圈两门扇下面,共有六孔(孔是辟门时置),它门无之”。
大西门城门上有6个小眼,为其它七门没有,遂有“鬼门六眼”之说。

《东三省古迹遗闻》详细记载了大西门的这段历史:从前刑人,在城西揽军屯邻近,后因有劫刑场事,移至城南(今小南关街东柴草市)。
清同光间,马贼赌匪充斥。
将军都兴阿、总督崇实崇厚,政尚严,屠戮日多,因户口增加,血尸散乱。
乃移至风雨坛,后又感到不便,复移至西郭外(本年夜西边门外),左宝贵制军筑万人坑掩之焉。
凡决囚必出此门(指大西门)。

大西门作为行刑必经之门,是由于刑部大堂、刑部衙门监狱位于小南门内大街西(今正阳街上沈阳路至南顺城路间),是处决刑犯由堂狱出城最便捷的路线。

听到这段历史,您是不是以为有点耳熟呢?很随意马虎让人遐想到菜市口。
当年戊戌变法失落败后,谭嗣同等六君子,是被押到北京的菜市口砍头的。
您看,菜市口是卖菜的地方,而大西菜行也是卖菜的地方。
难道清朝盛行在卖菜的地方砍头?

实在,砍头和卖菜不挨着。
大西菜行这地方做刑场可好几百年了,做菜市场则是后来的事儿了,碰在一起纯属巧合。
就彷佛多年前的电视剧,总有几行大字“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大西菜行何处寻

如果说“大西电子”是大西门外的地标的话,“大西菜行”的名头更响亮。

说到大西菜行这个名字,很多沈阳人都熟习,但是如果问一句,这个菜行在哪里?大多数人是要发蒙的。
在沈阳人的印象里,大西菜行更像是一个地名,而不是一个市场名。
比如你在这附近,朋友来电话,“搁哪儿呢?”“我在大西菜行呢!
”谁都知道,你不是在买菜,而是在这附近转悠呢。

或许很多人都要将附近的十二纬路市场说成大西菜行,或者有的人将在一栋大楼里面的彩塔市场称作大西菜行。
这座楼外现在还有一个牌子上写着“大西菜行”。
可是,这两个地方真的便是大西菜行吗?是,又不是。

如果从宽泛的角度来讲,大西菜行,便是大西边门表面这一圈儿的菜市场。
如果较真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曾经在大西菜行附近居住不少年,曾在十二纬路市场买过菜,在彩塔农贸市场买过鱼,在铝镁小区租过房,更是在老四季的总店吃过抻面啃过鸡架,对这片儿算比较熟习了,但让我说说这大西菜行的历史,也说不那么全乎。

提及沈阳菜市场的历史,比较有名的该当是东关菜行,也便是现在大东副食的前身。
这个留着写大东门的时候再说。

这里还是先说说为啥叫大西?这大西,当然是大西门了。
准确地说,是大西边门。

有资料说,大西菜行始建于1931年,原址在大西边门附近。
实在,这种说法并不是很准确。
在1931年之前,这里就有卖菜的。
在大西边门外,当时别说这么多楼房了,便是屋子也没有几间。
这里是城门外,聚拢的是很多从山东、河北等地来闯关东的贫苦人。
这些人没什么收入,就开荒种菜,并且将菜拿到城门外售卖,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自发的菜市场。
由于在大西边门外,老百姓就称其为“大西菜行”。

日伪期间,这里被正式辟为菜市场,于1935年正式开业,先后从小东菜行迁入较大的店铺“仁义和”“同丰庆”“万聚福”等海味店,同时迁入的多少摊贩和拉筐头的小贩,也相继进入市场业务。
市场最茂盛时,有肉铺10家、海味店5家、干菜店15家、鱼店10家、蔬菜店40多家,共80余家。

这样的菜市场规模,便是在现在看,也不算小。
何况,当时沈阳的人口远远没有现在多。
以是,大西菜行,在当时,可是农贸产品的集散地了。
日伪政府覆灭后,这个市场曾一度冷落。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
这里又逐步地变成了一个大型的菜市场,听说业户最多的时候,有150多家。
后来,公私合营,这里就变成了“大西副食品商店”,也是一个超级的大副食阛阓。

对付老沈阳人来说,大西菜行的影象,该当是这里的圈楼,据记载,这个圈楼是在1966年翻建落成的。
圈楼在沈阳可算是一个特色。
最出名的是太原街的圈楼。
沈阳解放后,这个圈楼变成了“和平副食阛阓”,在很长一段韶光内,成为了沈阳人购买副食品的首选之地。
后来,沈阳很多地方的副食阛阓,都整成了圈楼,大西副食的圈楼,便是个中之一。

大西圈楼存在了20余年,承载了很多沈阳人对菜市场的回顾。
后来,这里改名为“沈河副食品商店”。

我本人与大西菜行的第一次重逢时,“圈楼”已经成为历史。
来到大西菜行不是买菜,也不是打卡,而是来考试。
当时刚来沈阳没多久,大西菜行这个名儿,我都没听说过。
只记得当时招聘单位用一辆中巴,将我和十多个人拉到一个市场的大门口。
别的没记住,只记得这个市场的门口上有一块匾,上面彷佛是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写的“大西菜行”几个大字。

到了大西菜行,不是让我们逛的,而是进行“仿照采访”。
听清楚考试题目后,我们这十几个进入复试的年轻人,从“大西菜行”匾下面的门鱼贯而入,然后作鸟兽散,纷纭扑向不同的摊位,开始装模作样地“采访”起来。

我记得当年我采访的彷佛是一个卖调料的女业主,什么花椒大料十三喷鼻香啥的,当时的环境已经模糊了。
“采访”结束后,又被拉回去完成“考试”。
那时候,诗人意气,挥笔成章。
没想到,人生第一篇“新闻作品”居然写的是大西菜行。
这缘分,真是妙不可言。

那次“采访”该当是在1999年冬天的事儿了。
到了千禧年,由于事情的缘故原由,就在这附近租了屋子。
开始了单身狗的生活。
当时单位有食堂,逛菜市场的机会并不多,我想找那个“大西菜行”,却已经找不到了。
原来,这里已经变成了“满客隆”超市。
我成了超市的常客,详细在这里买过啥东西,早已经没有印象了,唯一记得的,是这家超市总有几个地方漏水,超市有一个区域,上面总是搭块塑料布,地下弄个桶接水。

附近老百姓逛得最多的,并不是这个超市,而是阁下的那个十二纬路市场。
直到现在,这个市场还吸引着无数的人前往。
后来我定居铁西,有一次途经这里,进去逛了一圈儿,让我惊异的是,在铁西的邻居大爷,居然也“不远万里”骑着自行车跑到这里来买菜。
沈阳的菜市场不少,能这样繁荣的,可能还真不多。

再后来,满客隆超市没有了,变成了“大东副食沈河店”。
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由于这里拆除了。
前段韶光途经这里,看到属于原来大西菜行的那里那边所,已经开始要盖高楼了。

实在,自从进入“满客隆”时期,“大西菜行”已经不是一个菜市场的名儿了,它变成了一个地名。
前几年,经由这里的公交车,还有“大西菜行”这一站。

大西菜行曾经的吆喝声,在历史的烟尘中渐行渐远。
但每次经由这里的时候,彷佛还能听到卖菜人的叫卖声,还能回忆起,冬天的夜晚,在昏黄的石油灯下,卖菜的大婶,兴冲冲地数着卖一天菜赚到的辛劳钱。
那个场景,该当便是这个城市的标签与影象。

光阴是有痕迹的,就比如我穿过了大东门,走到大西门,又从大西门一贯往西走,走到了大西菜行,遥想当年,在大西以西,清晰地看到不远不近的“七节大楼”,城市的西侧,有太多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任务编辑:张红军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x/75259.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