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冰箱 > 文章正文

为什么Kindle成了跟不上时代的产品?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2:24:14

文/孟倩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18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当前100个人当中就有大约80个人通过各种屏幕在阅读,数字阅读俨然成为主流阅读办法。

为什么Kindle成了跟不上时代的产品?

手机阅读、电子书、听书等成为人们日常的阅读办法,数字终端承载了阅读需求,但近日“Kindle或退出中国”的却传出。
令人迷惑的是,数字阅读发展向上,Kindle的走势为何却向下?

事实上,自Kindle入华第一天,就有人在社区谈论:“既然手机和平板可以阅读,为什么还要买Kindle”?这款产品彷佛从未产生过十足的用户黏性。
虽然Kindle还没官宣退出中国,但其做阅读引领者的梦想无疑早已破灭。
如今,又是谁在引领数字阅读?

一代“神器”出息未卜

亚马逊成为美国第一图书电商公司后,创始人贝索斯盯上了电子阅读器,试图探求新的增长点。

2007年,经历了三年半的研发后,第一代Kindle出身。
当时399美元的定价不算低,但在上架6小时后就发布售罄。
这款电子阅读器预示了数字化内容的发展趋势,当时Kindle背靠亚马逊平台,内容丰富、炽手可热,与优惠的电子书价格捆绑在一起,创下了一种新的阅读范式。

另一边,Kindle在中国也是隽誉远播。
2013 年 6 月,Kindle 正式入华,前几年每年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到了2016 年,中国成为 Kindle 环球最大市场。
不过值得把稳的是,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环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曾在2011年高达2320万,之后一起下跌。
Kindle进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也让这个电子阅读器的神话延续了一些韶光。

2018 年,亚马逊曾公布数据,称在中国卖出数百万台 Kindle,线上书店资源达到 70 万本。
随后三年,Kindle再无声量。

2019年,亚马逊电商业务宣辞职出中国市场,在中国境内仅剩下Kindle电子书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当时就涌现关于Kindle业务的各种谈论,不少声音认为其前景堪忧。

去年10月,Kindle天猫旗舰店悄悄关闭,并未有太多人关注,而近期京东旗舰店大面积缺货的引发热议。
目前,在天猫确已无法搜索到Kindle自营旗舰店,京东旗舰店此前仅有一款售价不到千元的青春版显示有货,如今再去搜索,这款产品也显示无货。

Kindle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取得了不错的发卖成绩,如今却面临缺货,出息未卜。

知情人士见告中国新闻周刊,Kindle旗舰店缺货的情形不止发生在中国,实在全天下都在缺货,这两年疫情影响之下,屏幕和芯片都曾涌现过紧缺。
他还透露,掌阅也有干系电子阅读器产品缺货良久,同样是由于缺屏。

资深通信工程师袁博见告中国新闻周刊,Kindle所用芯片比较根本,对供货影相应当不会太严重。
至于屏幕,台湾元太科技是目前天下上对电纸诗人产具有垄断地位的公司,海内掌阅、海信等公司均与其有互助。
袁博认为全系列货品断货,表明供应链大概率是有问题,产能不敷,不过如此大的缺货情形也不是单一成分造成。

亚马逊生产的新品Kindle Paperwhite5去年10月尾在海内发售,预售时京东旗舰店销量破万,真正开售当日却只显示有400多的销量,不少想入手的网友纷纭表示买不到,那时Kindle在中国市场的出路大概就变得莫测了。

上述人士表示新品的出货不畅是由于公司政策调度,以是迟迟未能与大批消费者见面,并表示今年3月后缺货状况大概会有好转。
但详细是基于什么样的政策,对方却并未透露。

上风不再,劣势明显

“这么多年来,Kindle的技能、产品和商业模式没有实质性的转变。
”袁博总结道。

在袁博看来,2007年出身的Kindle在当时具备两大上风,一是携带方便,二是屏幕够大。
那时通信技能并不发达,互联网还处于2G时期,用户并没有更多的线上阅读选择,而功能机的屏幕小,体验差,Kindle无疑办理了移动阅读这一刚需。
如今,Kindle的两个上风却荡然无存。

从技能上来说,袁博认为,3G爆发之后,移动网络遍及,苹果引领了大屏智好手机时期,Kindle的产品形态却没有发生本色性变革,上风愈发微弱。

Kindle的特色是电子墨水屏,能对眼睛形成保护,但劣势也很明显,刷新慢,随意马虎磕碰,这点比不上手机。
袁博表示,体验比手机差,块头还比手机大,能做的只有看书,用户当然还是会首选手机来进行阅读。

手机和平板作为终端,这些载体可实现随意阅读和下载,终真个多样性造成了Kindle不再亮眼。

从软件上来说,眼下拥有海量正版电子书资源的各种读书app,比如QQ阅读、七猫免费小说和掌阅等用户黏性极强,干系数据显示,这些app人均单日利用时长可以达到2小时。
而像樊登读书这种勾引用户读书的app,也令Kindle此前的书城不再具备吸引力。

而真正令Kindle失落色的,可能还是源于竞品林立且出色,以及新型商业模式的冲击。
袁博表示,社会在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Kindle的迭代一贯很慢,很难知足须要快餐文化的人们。

随着Kindle在华的风生水起,海内多家企业纷纭入局这学买卖,多看、文石、掌阅、小米、科大讯飞等都推出自己的电子阅读器。
值得把稳的是,这些企业布局的初衷不一,如Kindle一样,当当和京东推出了图书电商平台的扩充品类;掌阅、微信心书则是搭配阅读app进行配套生产;此外还有专营阅读器的厂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所所长王飚剖析,这些硬件在产品性能、功能、阅读体验等方面,与Kindle比较并不逊色,有的类似Kindle,且更加贴合中国读者的阅读须要。

微信心书背靠腾讯,拥有海量电子书资源,据干系数据显示,微信心书注册用户达2.1亿,去年初微信心书也推出了自己的墨水屏阅读器,并附赠无限年卡。
微信心书本身就基于微信好友关系起身,自带社交基因,微信心书内的花式免费读书运营以及各种交互方法,令不少用户有好感。

此外,以京东为例,京东近年来在纸电同步方面做出探索与考试测验,一些纸质书购买者可免费得到电子书;同时形成京东读书APP、PC客户端、阅读器等的闭环数字阅读布局,支持电子书、有声书、漫画等品类的阅读;2021年京东推出新版本电子阅读器,从纯挚的阅读向功能化发展,丰富了阅读器的利用场景。

这样的情形下,Kindle的适用场景略显单一,生态也显得软弱。
袁博认为,这是技能决定市场力的范例例子。

Kindle还有空间吗?

干系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办法的打仗率为79.4%,2020年,有76.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27.2%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
从时长上来看,人均每天手机打仗时长,达100.75分钟,而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仅11.44分钟。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数字阅读领域,电子阅读器的存在显得很微弱。
Kindle的断货,也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电子阅读器这一终端前景的担忧。
某种程度上,Kindle便是某些民气中电子阅读器的代名词。

事实上,另一款电子阅读器也已在市场上声量渐小。
掌阅科技于2015年推出首款iReader电纸书阅读器,试图培植软硬件一体的数字阅读生态。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掌阅作为数字阅读平台,拥有50多万部网文版权。

2018年,掌阅科技在年报中称,公司发布了新一代电子阅读器产品,实现硬件产品收入 8831.84 万元,同比增长 63.91 %。
但是鉴于消费型电子硬件产品投入需求大,毛利空间低,为平衡公司长期计策方案和短期盈利需求,将硬件业务出售至参股公司北京掌上智汇名下,持有该公司15%股权。

这份公告意味着掌阅科技试图剥离硬件业务,而剥离的缘故原由,是电子阅读器市场规模相对偏小,须要大量资金投入,毛利不高。
2017年至2020年财报显示,掌阅科技的硬件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3.23%、4.64%、1.41%和0.03%(剔除财务处理后为3.09%),份额很低。

干系数据显示,2022年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53.9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超过5亿。
而数字阅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纸质阅读到数字阅读,衍生出了新的生态链。

早些年,数字阅读市场盈利办法多为单一的用户订阅,当年,贝索斯研发Kindle,是为了通过硬件入口来沉淀内容付用度户,这一策略曾行之有效,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Kindle的付用度户比初入中国时增长达10倍。

但近年来,数字阅读的盈利办法已从单一付费模式转向广告收入、版权运营、图书出版乃至用户打赏等多元办法。
这背后意味着,对企业而言,多元化的阅读业务是不二选择。

以阅文集团为例,早期紧张盈利模式为付费收入,2015年营收中有90%来自于订阅收入,剩下10%则是版权收入。
2018年,阅文集团开始全版权运营,截至2021年中,付费阅读收入占比不到50%,而版权收入大涨125%,占比从上一年的23.2%达到40%,收入构造趋近于多元。
版权收入包括来低廉甜头作及发行电视剧、网络剧、动画、电影和出售版权等收入。

免费阅读模式近年来强势崛起,番茄免费小说、七猫免费小说等稳居移动阅读头部位置,月活达到5000万。
王飚剖析,对平台来说,纯挚通过用户阅读能实现的商业代价是有限的。
一些平台依托于强大的原创能力,以数字阅读为核心,构建“阅读+版权运营”的数字内容生态,大量免费阅读平台则通过免用度户实现用户规模化积累获取流量,得到广告收益,同时对版权资源进行IP转化。
这样将数字阅读作为流量入口,能够实现更多商业代价。

他认为,电子阅读器作为阅读终端设备,是数字阅读行业中的一环。
对付阅读体验有较高哀求的读者,电子阅读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因此,电子阅读器仍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短韶光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而随着5G技能的发展,数字阅读的内容呈现更加多维立体,数字阅读的场景将极大丰富。
在这样的趋势下,实现内容、终端、场景、用户之间的良好适配显得尤为主要,平台须要知足读者多元化多层次的阅读需求。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bx/79521.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