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4:40:52
当时我们指出,无论是Pixel 7系列智好手机、还是Pixel Watch智好手表,它们在诸如屏幕、保护玻璃、摄像头、主控等配置上的用料水平,普遍都还勾留在业界一两年前的基准上。
我们当时所指出的这些,紧张是基于“谷歌这么大的厂商,不应该在用料上抠抠搜搜省本钱”这样的考量。但在干系内容发布后,一位网友的留言让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还须要进一步的“说道说道”。
平心而论,我们完备理解、并且赞许这一不雅观点中的部分客不雅观事实。也便是说,在优化水平足够高的时候,即便硬件水平不咋地、乃至利用的是低本钱、相对掉队的配置,用起来也能依然流畅,日常体验还可能比部分硬件更“顶”、配置更高的产品体验更好。
这样的情形是否存在?当然存在。但这是否就意味着,用户、或者说消费者“不应该去纠结硬件配置”呢。
软件优化并非万能,它也有办理不了的问题
首先大家必须要知道的是,软件的“优化”、“调校”并非万能。即便它在某些方面有着化腐烂为神奇的效果,但在其余一些同样关乎体验的部分,再怎么好的优化也办理不了许多问题。
以谷歌Pixel 7 Pro为例,其配备了由5000万像素1/1.3英寸主摄CMOS+4800万紧凑型小底长焦+1200万超广角的三摄配置。这样的硬件比拟如今各种1英寸、1/1.12英寸超大底的“三主摄”,确实在硬件上要差了一截。
但在谷歌顶级的影像算法以及自研AI打算单元的加持下,Pixel 7 Pro刚刚在DXOMARK的影像测试中,拿下了第一名的成绩。从这一点来看,至少我们可以说谷歌在Pixel 7 Pro的影像方面,是确实“用优化填平了硬件差距”。
但大家想必都知道,Pixel 7系列机型“不极致”的硬件配置,并不但在相机上。比如说,其机身表面利用的玻璃盖板,是2020年发布、相对老旧的康宁大猩猩Victus,这就意味着它在抗摔、抗划性能上,弱于更新世代的苹果超瓷晶、以及大猩猩Victus+方案。很显然,玻璃的耐用性肯定没法用“优化”来办理,用料差一代就一定意味着更随意马虎碎裂、更随意马虎涌现划痕,这是非常现实的体验差异。
又比如说在SoC性能上,我们曾批评过谷歌Pixel 7系列所搭载的Tensor G2芯片,在处理器架构、指令集方面“不思进取”,其性能进步幅度太小,远远掉队于骁龙8+,天玑9000+等同时期的旗舰SoC。
图片来自Golden Review
从最近外媒刚刚公布的测试结果来看,只管谷歌已经给Pixel 7系列配备了最新的系统版本,底层优化什么的也是亲自操刀,但其无论是在帧率、还是能效比上,表现实在都不算精良。在《原神》中的实测均匀帧率仅37.2FPS,功耗却只比均匀帧率高达57.7FPS的小米12S Ultra低了0.1W,可谓是相称得不偿失落。
很显然,这些都解释哪怕是谷歌亲自操刀的系统、亲自设计的芯片,亲自进行的软硬件优化,依然会存在着无法超出的瓶颈。比如更廉价材料所带来的耐用度差异,比如芯片的绝对算力、峰值性能差距,这些都是仅靠“优化”无法办理的。
“重优化、轻硬件”,背后还存在利益成分
不仅如此,如果是从产品本身的商业策略去思考,那么“重优化、轻硬件”对付厂商来说,实在也是一种相对更“鸡贼”的设计思路。
众所周知,一款产品从研发到制造,各环节都须要耗费真金白银的本钱。个中,“优化”这个环节紧张表示在研发本钱上,对应的是产品出厂前,在设计阶段的高额人力物力投入;而“堆硬件”的环节则紧张表示在制造本钱上,对应的是每款设备实打实在物料、供应链上的耗费。
是的,我们强调了设计阶段投入的“高额”。由于即便是像Pixel 7 Pro这样的旗舰机型,它的硬件物料本钱(BOM本钱)或许并没有那么高,但其背后所涉及到的新版系统、影像算法、自研芯片的研发本钱,是完备可能高达几千万、乃至数亿的。
可问题在于,“堆硬件”的本钱是一次性的。也便是说,谷歌每产出一台Pixel 7 Pro,就固定要花费数千元的物料本钱。但软件优化、前期研发的技能本钱,却是可以被长期摊薄的。
比如,如果其软件优化统共花费了1亿元,那么当这款机型销量达到10万台时,均匀每台手机上摊薄的“软件优化本钱”就只有1000元;而当其销量达到100万时,“优化本钱”每台均匀就只有100元了。
而且在实际情形中,软件、技能的研发每每可以造福好几代产品,以是这种“摊薄”的征象还会更加明显。末了落到每一款机型上,厂商看似花了大价钱搞的前期研发、技能积累,真正在总本钱中的占比完备有可能远低于硬件制造本钱。
作为一款1000美元旁边的旗舰机型,“轻硬件”的设计思路也表示了谷歌对利润率的追求
于是这也就意味着,当厂商选择降落配置、以更少的硬件本钱“搭配”更多的软件研发,靠“优化”来提升终极用户体验时,这种做法实在是存在着潜在的、巨大的利润率上风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厂商选择“赚得更多”的策略就不好、便是“黑心”,但至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有必要向大家讲述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便是看似“相同体验”的产品、哪怕是卖到相同的价格,背后的“利润率”可能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是仅以“用起来的觉得”来衡量产品代价,而刻意忽略背后的硬件本钱差异,多少是有点欠妥的。
Tensor G2芯片掉队的CPU架构,决定了很难再有进一步的适配提升空间
况且对付那些硬件反面非常堆料,但刚上市时软件不足完善的产品来说,又怎么知道厂商就不会在后期进行完善、优化、补强呢?比拟起硬件本身不足好、靠“优化”拉高体验的产品,这种硬件堆到够强够满的产品在后期再有了出色的适配、优化后,岂不是该当更强、更“值”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ktwx/124768.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