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4:49:14
制作:科创小新
监制:中国科学院打算机网络信息中央
过去几十年间,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生着巨变:从笨重的大哥大到智好手机,从老式台式机到轻薄的条记本,总的来说,电子产品的外不雅观愈发轻薄,功能愈发强劲。
什么是晶体管?
或许你没有想象过,你的手机中一片不及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竟然集成了数以千万计的晶体管,这些晶体管像是行列步队整洁、快速提高的士兵,用0和1的逻辑来实现了打算机最主要的存储和掌握的功能。1947年,贝尔实验室出身了天下上首个晶体管,是用锗(Ge)材料制成的。晶体管是一种有逻辑功能的最根本的电子器件,它的基本构造如下图,紧张包括栅极(Gate)、源极(Source)以及漏极(Drain)。电流从源极流入漏极,而栅极像一道水闸一样掌握着电流的导通和断开,从而实现了0和1的逻辑。电流的流动也像水流一样须要一个河道,在栅极和源极之间电流导通的通道叫做沟道,沟道宽度跟晶体管栅极最小宽度基本同等。以是晶体管栅极的最小宽度是影响晶体管尺度的关键成分,被用来作为工艺尺寸的标准。
现今芯片的制造工艺常常用40nm、28nm、22nm、14nm、10nm、7nm来表示,比如Intel、三星、IBM、台积电等公司,都在为能够领跑行业前辈技能持续进行着技能创新。近年Intel一贯以其领先的14nm工艺技能成为行业领头羊,而今年10月,三星宣告量产10nm芯片,台积电紧随其后。另一方面,随着IBM公布了7nm的工艺测试芯片,更精微的芯片工艺竞争战役的号角被吹响。须要一提的是,这个制造工艺的数字,例如14nm指的不是晶体管的大小只有14nm,而是晶体管栅极的最小宽度。要实现这么高的集成度,企业一样平常采纳的策略是通过光刻的手段,在一层层材料上像是雕刻家一样去掉多余的部分,刻蚀出我们须要的风雅构造。
摩尔定律失落效!
过去五十年间,晶体管尺度的缩小速率基本遵照着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是指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直到2016年年初,环球半导体行业才正式宣告摩尔定律失落效。晶体监工艺尺度每缩小一次,都会让芯片的性能、功耗发生剧变,继而给我们利用的打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性能带来显而易见的进步。
1nm晶体管的技能:二硫化钼与石墨烯
为了提升速率和每片芯片上的元件数量,沟道长度在不断缩短,而短沟道效应随之产生。短沟道效应可能使得栅极这道闸门关不断电流,电流的透露会使得晶体管的性能变坏。研究创造,当现在主流的硅(Si)晶体管的栅极宽度缩小到低于5nm,会涌现严重的短沟道效应,以是5nm(有些地方说是7nm)被称为栅极宽度物理极限。为了打破这种极限,科研事情者们积极寻求着硅的替代品,个中,一些层状半导体因具有均匀的单原子层厚度、较低的介电常数、更大的带隙以及更重的有效载流子质量等特性得到了积极的研究,个中二硫化钼(MoS2)和石墨烯都是代表。
2016年10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学者在著名的《Science》杂志上互助揭橥了一篇备受关注的论文,文中展示了一种物理长度1nm的二硫化钼(MoS2)晶体管。这种晶体管用单壁碳纳米管作为栅极电极,被放置在氧化硅和氧化锆的分界面上,而MoS2作为源极和漏极之间的沟道。仿真结果显示,其有效沟道长度在关状态时约3.9nm,开状态约1nm,以是被称为1nm晶体管。
个中,单壁碳纳米管(SWCNT)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石墨烯是单层的碳原子排列而成的,把单原子层的石墨烯卷起来,便是碳纳米管了。而碳纳米管剪开也就成了一片薄薄的石墨烯。
1nm晶体管虽然已经实现了,但是其工业代价还有待韶光的考验。在摩尔定律失落效的现在,科学家追求的方向也在发生着改变。他们不再将更小更快的晶体管作为紧张目标,而是从全新的角度去改变我们日常利用的电子产品,从策略上看,例如从软件层级的须要来改变硬件,重新兴技能上看,例如现在朝阳东升的量子打算机。过去我们已经见证了电子产品的进步和飞速发展,未来我们的电脑、手机也可能会具备更为超乎想象的卓越性能。
参考文献
[1] Desai S B, Madhvapathy S R, Sachid A B, et al. MoS2 transistors with 1-nanometer gate lengths[J]. Science, 2016, 354(6308): 99-102.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威信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领悟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ktwx/127659.html
上一篇:逐梦|拍鸟我的爱好和乐趣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