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6:03:58
9月22日,总部位于深圳的中建科工在惠州举办的创新业务媒体开放日。探访海内最前辈钢构造模块化产品智能工厂、广东首座既有建筑零能耗改造办公楼。中建科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数字根本举动步伐培植,赋能建筑传统家当转型升级,为构建数字中国供应有力支撑。
模块化智能生产线
模块化建筑前沿探路:“像造飞机一样造屋子”,建筑快速化、绿色化、品质化交付
中建科工绿色科技公司,占地150亩厂区内,全体生产线由构造、涂装和装修车间三个车间组成,具有产品化、柔性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大上风,能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打通了制造全阶段、全要素,实现从材料到构件、从构件到完全产品端到真个交付。
作为一条智能化的钢构造模块化生产线,它能够实现自动上料、自动物流,自动翻转、智能焊接等专业的生产功能,还能担保箱体的尺寸精度,在最繁芜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总装线上,7个工位都能实现一键换型,实现尺寸的三维无极柔性调节,生产效率比较人工手工生产提高3倍以上。
这条生产线不仅能生产特种箱体,例如中心援港应急医院和落马洲方舱举动步伐项目、深圳湾区会展国际酒店项目、海南江东新区1.5级企业港项目、华为数据中央项目,还可以生产标准的海运集装箱,最大可生产长16米、宽4.2米、高4.2米的产品,涵盖了市情上95%的箱体。根据箱型的不同,产线一天能生产 30-40台箱子,有效实现建筑的快速化、绿色化、品质化交付,为推动建筑工业化转型带来创新活力。
这是中建科工在模块化建筑领域的前沿探索。模块化建筑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定趋势。模块化业务,好比“像造飞机一样造屋子”,通过专业集成和交叉深化设计、工厂加工预制、现场按型号拼装到位,有效加快建造进度。据测算,模块化建筑的工期比传统建造工期缩短40%,建筑垃圾减少80%以上。
中建科工绿色科技公司致力于研发设计制造模块化产品,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产品在建筑领域紧张运用于酒店、学校、住宅、办公、营房、医疗建筑等场景;在新型举动步伐领域,紧张运用于数据中央、储能中央、海工举动步伐等场景。
绿色低碳创新发展:打造“四零建筑”,引入绿色能源
日前,广东省首座既有建筑零能耗改造办公建筑——中建科工绿色科技公司既有建筑零能耗改造办公楼近期正式投用,成为中建科工在绿色低碳创新发展又打造了一个示范点。
零碳办公楼
中建科工秉持着轻改造、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和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三大原则,通过节能、产能、光储直柔等技能创新,将利用十多年,存在外墙屋面老化渗漏、保温隔热性能差和能耗高档问题的老旧建筑,改造成了零碳、零能耗、零排放、零废水的“四零建筑”。
打造夏热冬暖地区低碳建筑示范。项目外窗玻璃采取了双层中空Low-E玻璃,外墙采取了高效保温岩棉,并在外墙表面运用了反射隔热涂料,使得墙体传热系数达到每度每平方米0.47瓦。结合光环境剖析结果,创新采取了光伏发电和遮阳一体化设计,将悬挑1.6米、角度为60度的0透光率的碲化镉光伏玻璃作为南侧外窗的水平遮阳构件,有效阻隔了室外的光辐射进入,降落了空调负荷。
在大楼南侧门厅入口采取了呼吸式旋转门,与建筑北侧外窗智能联动,可根据室内外温度和湿度智能开启。在过渡时令,室外气温低于室内气温,且湿度适宜时,旋转门和智能窗将自动开启,利用穿堂风和烟囱效应,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同时引进室外新鲜空气。
目前海内既有建筑零能耗改造的案例相对较少,特殊是夏热冬暖地区的研究较少,这次改造结合南方景象特点,采取针对性技能,实现“节流”目标,对付夏热冬暖地区的近零能耗建筑打造具有示范意义。
利用绿色能源供能。结合室内采光需求,中建科工在办公楼的南侧和西侧立面,采取了不同透光率的碲化镉光伏玻璃,考虑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兼顾建筑遮阳。屋顶采取高效单晶硅组件,并采取悬挑架空式光伏设计,最大程度增加光伏面积的同时保障屋顶活动空间。
改造后,整栋建筑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62千瓦,估量综合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16万千瓦时,远大于建筑物7.5万千瓦时的年需求量,剩余的绿电能源将供园区其他建筑利用。建筑能耗也由改造前的每平方米每年107千瓦时,降落为改造后的每平方米每年50千瓦时,每年可减少22吨二氧化碳排放,相称于植树造林2.4公顷,是建筑占地面积的40倍。办公楼的成功改造,代表着中建科工在建筑领域的新能源研究迈入实践阶段,为分布式光伏的广泛运用打下了坚实根本,对付更深入研究、运用和遍及建筑光伏科技具有计策意义。
智能科技掌控能源。与零能耗办公楼配套的“能量魔方”位于该楼东南侧,是中建科工自主研发和建造的光储直柔综合聪慧能源管理产品,也是零能耗办公楼的能源掌握中枢。通过模块化集成技能,形成光伏发电、高效储能、直流输电和柔性用电的“源网荷储”聪慧能源系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建科工相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计策,积极推动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低碳生活。通过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打造绿色、康健、聪慧生活,深化建筑领域改革创新,为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戴晓晓
【作者】 戴晓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ktwx/148950.html
上一篇:3155指纹 产品操作视频传授教化小玩童科学实验套装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