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空调维修 > 文章正文

心理学家告诉你为什么别让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1:20:51

图片来自李欧李奥尼《鱼便是鱼》

心理学家告诉你为什么别让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有两只褐色的小猴子,玩了一天后,很累了。
它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闭着眼睛,脑袋里在想着那个长着黑短鬈发、穿红衣服的管理员拿着两根喷鼻香蕉向它们走来”。

如果家长或老师空口但绘声绘色地这样开始讲一个故事,正在聚精会神听着的小朋友脑中闪出一幅细节丰富的画面,包括猴子的颜色、大小、身体动作、神态,管理员的样子、动作,喷鼻香蕉的颜色、形状。
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还会想小猴子一天都玩了什么,在哪里玩的,喷鼻香蕉够不足吃。
没有任何外界视觉的刺激,孩子完备是通过自己的大脑把抽象的笔墨转换为形象的图片。
他们的大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刺激,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最强的寻衅。

如果家长或老师拿着一本绘本,读上面这段笔墨,孩子们边看着和笔墨相配的插图,他们的大脑做的事情和只听故事不太一样。
画面已经呈现在面前了,不须要他们去想象了。
由于不必完备依赖措辞去理解故事了,大脑对措辞的处理就不那么积极了。
在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大脑要做的事情就少了。
但大脑多了视觉享受和视觉刺激,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这培养了孩子关注视觉细节的能力。

如果孩子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两句话表示出来的意思,画面很形象地摆在面前,还是动态的,孩子大概会听到两只猴子昏昏欲睡的哈欠声,管理员进门时门的吱呀一声,他的脚步声。
但险些不可能听到电视上有个旁白,一字不差地说出刚才那两句话。
由于措辞险些完备被动态形象的画面代替了,以是,大脑就不用忙着去处理措辞、去想象画面,再去产生更多的遐想。

呈现在孩子面前的东西越详细,孩子就越不须要动脑,孩子的行为就越被动,大脑就越得不到刺激和寻衅。
也便是说,本来人的大脑该做的事都被外在的、别人设计好的东西做了。

再说电子游戏。
孩子看的电视节目毕竟常常有个故事情节,能让大脑去习气理解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以是大脑还是要做些事情。
但电子游戏不须要孩子去处理措辞,不须要孩子去欣赏不雅观察幽美繁芜的画面,不须要孩子去理解想象故事中的韶光逻辑和细腻感情。
在引发大脑的潜力上,它是最没有寻衅性的。

当孩子一开始就大量打仗不须要太动脑就能产生的娱乐,大了之后他就不随意马虎对动脑量大的活动产生兴趣。
这和体力劳动是一个道理。
一个人多年养尊处优,一下被哀求去干繁重的体力活,这很痛楚。
但让一个多年劳作的人去安歇几天,这事不难接管。

《纽约时报》曾宣布在加州硅谷事情的家长盛行把孩子送到重视手工劳作和靠近大自然的华德福学校,学校里三年级前的孩子都不打仗电脑。
这些搞电脑科技的家长说,电脑只会越来越随意马虎用,根本不担心孩子会在科技上后进。

莉莉上三年级后才知道家里的电脑可以上网。
在那之前,她只是不规律、不常常地在学校和我的办公室里上网玩游戏。
虽然在家里能上网后她会哀求玩游戏,但是,我们规定每次只能玩20 分钟,该停了她不太抗拒就会停。

她之以是不挣扎反抗,是由于她一离开电脑,会有一件更故意思的事等着她——读书。
每每看着她离开电脑走向几米之外的沙发上一屁股坐下来连续看书,思绪飞往殖民地期间的新英格兰小镇、大冷落期间的芝加哥、美海内战前的南方黑奴家庭,我心中除了光彩还是光彩。

读书讲故事时,孩子们还得到了一样上网得不到的东西。
当一个孩子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或读书,孩子的把稳力在哪儿?在故事上,在书上,但也在人上。
他听到了这个人起伏跌宕的声音,专属于这个人的声音;他闻到了只属这个人的气息;他靠在这个人暖暖的身体上,能和这个人在一起。
喜好听故事、读书,孩子会不喜好和这个人在一起吗?这种全方位的经历,就像给孩子一个高营养的饮料,里面有很多身分,之间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化学反应,才构成了这个饮料分外的营养代价。

希望所有的孩子,永久都有机会做这些事:蹒跚走到一堆书前,费劲拨弄一下子找出自己想看的那本,拿起来前后高下颠倒地翻一阵子;依偎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身边,听着各种不同的声音,闻着多姿多彩的书喷鼻香、人喷鼻香,听故事、听书。

——选自《0-6岁A+育儿法》

作 者:陈鲁 著

出 版 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韶光:2012-8-1

每个来到世上的孩子,本都具备A级水平,只要家长教诲方法得当,孩子都能升到A+乃至更高水平。
想要真正为孩子未来卖力的教诲,看这本书就对了!

作者陈鲁是纽约大学儿童生理学博士,现任生理学副教授。
作者丈夫也是生理学家,共同育有一女。
在女儿的发展过程中,她及时记录下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自己的不雅观察、思考、方法。
而且所有的记录保持原汁原味,还原现场,成为非常名贵的教诲素材。

由于近20年的儿童生理学研究背景,很多家长都会向她咨询育儿中碰着的问题和困惑,她常常会存心理学的研究创造和自己育儿日记中的例子,来阐明儿童某些行为的缘由及建议家长可采纳的策略,中美家长们都很受启示。
由此,陈鲁老师将自己多年研究与亲自育儿履历结合,并得到美国多位著名儿童生理学家支持,创作了本书,以期与更多家长分享对孩子未来真正卖力的实用的育儿方法。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ktwx/60100.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