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装 > 装修报价 > 文章正文

20种常见科研不端行为若何认定?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3:39:17

中国科学报 2020-05-13 第1版 要闻

20种常见科研不端行为若何认定?

晨雾 / 转帖

杨卫平

198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首次正式定义科研不端行为:在操持、履行或报告科学研究时发生的假造、修改和剽窃行为,或严重背离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其他行为。
定义中特殊强调的假造、修改和剽窃行为,也被简称为FFP(Fabrication Falsification Plagiarism)。
之后,许多国家科研机构和政府团体都对科研不端做出定义,这些观点大都认可FFP界定,也列举出其他一些严重背离科学共同体认可的行为,定义一样平常均以“其他严重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结尾,留给科学共同体剖断科研不端行为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事实上,随着科研范式的不断演进,各种科研不端行为也呈现出不断变革的形式。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央研究员袁军鹏等曾对我国23家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列出的总计41种科研不端行为表现进行统计,个中仅有5种科研不端行为被8家以上部门和单位同时列出。
这个统计表明,我国学术共同体尚未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详细表现进行系统梳理并达成广泛共识。

根据科研不端行为的观点,通过研究近年各种科研不端案例,笔者认为科研不端行为的认定有四个要件:一是行为主体是科研职员。
一些政府文件中把科研机构和基金管理部门、管理职员的不当作为也列为科研不端行为,并欠妥当。
严格意义上说,科技管理部门和管理职员的行为受国家法人机构行为规范或公务员行为规范约束。
二是科研不端行为是科研职员在从事科研活动时涌现的不端行为。
科研活动包括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即从科学研究最初的设想提出、操持形成、课题申请、准备履行,到详细履行、经费利用、数据记录及其处理、研讨互换、评审评议、学术评论,再到论文与报告的撰写及揭橥、新闻发布、成果利用、褒奖和名誉等报告和推举等全过程。
三是科研不端行为的剖断一样平常须要专业知识。
除了整版剽窃、一稿多投等少数情形外,科研上的FFP和其他不端行为,都要依赖专业的学术判断才能确定。
打算机“查重”(利用打算机软件审查论文与已公开拓表论文的重复率)是一种常见的检讨和确定抄袭的方法,不同专业领域都有公认的许可重复率上限,超过这个上限会被认为有抄袭嫌疑,但这只能为我们确定抄袭供应一个参考。
在我们办理的科研不端案件中,为了准确定性,有时须要咨询小领域同行专家。
只有真正的同行才能理解进而捕捉到同行的不轨意图。
举个极度的例子来说:一个法学专家很难确知一篇核物理学术论文是否有FFP。
但若一个科研职员模拟单位法人具名报告了某项科研成果,查实该事宜紧张依据的是法律鉴定而不是科研判断,其行为又已触犯法律,因此不宜归于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范畴。
四是科研不端行为的履行有主不雅观故意性,轻忽缺点、实验的客不雅观缺点等均不能判断为科研不端。
同样的,是否“具有主不雅观故意性”这一判断也只能由同行专家确定。

还有一点该当强调:科研不端是学术共同体对科研职员严重违背共同体共识行为的判断。
在这个判断的根本上,科研职员的不端行为有可能同时违反了相应的组织纪律、行业规范乃至干系法律法规,这些判断要由相应的部门和团体作出。

本文试图将常见的科研不端行为列举为20种,共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学术造假。

造假是主不雅观虚构和描述了不存在的事实,或将客不雅观事实加以润色,使其失落去客不雅观真实性。
包括假造、修改和虚假陈述等。
这些行为严重背离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环境严重或造成重大后果的,也可能触犯刑法,构成敲诈罪。

1.假造。
利用各种不实手段,编造科研结果、结论和产品。
学术造假调查有时并非易事,辨别一些实验图表的真伪每每须要专业的职员和技能手段,认定的要点是由小同行专家仔细地审看科学实验的原始记录与已揭橥论文的同等性。
一样平常来说,不能大略地以干系实验不能重复作为确定造假的依据。

2.修改。
修改是造假的另一种形式。
是将已有的科学实验数据、图表等加以润色、改动等,使其符合自己的预设结论,进而钻营不当利益。
事实上,大多数造假都是通过修改等来实现的。
和“假造”类似,剖断“修改”行为,核对研究的原始记录是剖断的要点。
此外,利用专业的电子工具审看电子文本,特殊是审看图表数据的润色过程等可以成为赞助手段。

3.买卖和代写论文。
指利用委托撰写或购买的论文以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
一样平常来说,这些论文均为假造,属于造假论文,也不会有任何学术代价。
一段期间以来,媒体表露科研职员(包括学生)为得到学位和其他学术名誉,购买“枪手”代写论文的征象专横獗;一些医务职员也由于升职压力,购买了“论文工厂”生产的“论文”投稿揭橥。
剖断这样的案件相对随意马虎,其要点是由专业职员对买受论文者进行问询、哀求其供应并核对原始实验记录等。

4.代投稿论文。
是指中介机构以盈利为目的,以润色加工论文文稿为幌子,以担保揭橥为诱饵,接管科研职员委托代投稿揭橥论文的行为。
该行为的实质是假造同行评议见地,故归于“造假”一类。
论文写作是科研职员的基本任务,委托中介进行“润色”不能确保所揭橥论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代投稿机构通过网络敲诈等手段向期刊编辑部提交虚假的同行评议见地。
如果是“吸金”的不良黑期刊,则编辑部审核就更加形同虚设。
在实践中我们应对那些不该用作者单位公务电子邮件地址的科学论文保持当心。
代投稿论文常日因编辑部创造了假造的同行评议见地对论文进行撤稿而败露。

5.虚假陈述。
常日指供应虚假的个人履历、学术经历等信息,以获取不当的学术利益。
表现为:(1)科研职员不真实地公开描述了个人的履历、学术经历等,包括学历、学位、学术名誉、学术造诣等。
(2)科研职员为知足特定须要如申请科研项目等而供应自己或他人的虚假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号、年事等。
(3)科研职员为报告各种褒奖名誉,授意并利用了其互助方供应的虚假、浮夸的学术成果证明,如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效益证明等。
该类行为的认定要点是核实举报来源信息后,有针对性地核实其档案、信息等。

第二类:学术剽窃。

将他人的学术成果,包括学术出版物、学术思想、学术不雅观点等进行利用并公开表述为自己的成果(如揭橥、发言等);或虽未表述为自己的成果,但却不明确标注这些成果的真正所属。
抄袭是最紧张的学术剽窃行为,干系观点在“著作权法”中也有界定。

6.笔墨抄袭。
一样平常指在公开拓表的文章中利用他人的学术成果,并声称或暗示这些成果为己所有。
剖断的要点有:(1)有充分证据证明他人拥有这些科研成果。
(2)行为人未以任何办法注明这些学术成果的真正来源,包括引用、标注、致谢等。
(3)这种利用是大量而明显的,数量的多少和明显的程度可以参照领域、专业的一样平常标准,由委员汇合体作出判断。
(4)通过“查重”软件检讨重复率,可以作为剖断笔墨抄袭的参考依据。

7.互换剽窃。
一样平常是指在学术互换、研讨过程中得到了一些有代价的思想,通盘地接管和利用这些思想而不加以标注和致谢的行为。
学术互换中正常的相互启示和恶意地对他人的学术思想进行剽窃较难区分,其间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界线。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互换剽窃公案,都是在多年后才逐渐形成科学界主流判断的。
此类不端行为认定较难,是否有较多的第三者旁证可能是剖断的症结。

8.评议剽窃。
在各种学术同行评议过程当中,包括审稿、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等直接吸纳和利用送审人的学术不雅观点以谋取个人的不当利益。
如评审人将被评审者科研思想内容为己所用,采纳:(1)压制文稿揭橥,自己完成同样事情后抢先揭橥;或把其学术思想、技能路线透露给自己的学生、支属、同学以及其他利益关联人,从而使后者取得相应利益等。
(2)压制科研项目立项,使自己或其他利益关联方可以利用送审人的学术不雅观点抢先申请科研项目立项等。
以上行为属于利用学术权力,剽窃他人成果的科研不端行为。
案件发生每每由于被评审人的举报。
认定的要点是有证据表明被指控者参加过干系的学术评议、对被评议人学术思想进行了利用并使本人或第三方利益干系者受益。

9.自我抄袭。
自我抄袭是指重新利用本人以前已经利用或公开拓表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表述为正在或新近完成的科研成果。
自我抄袭有如下环境:(1)在揭橥的论文中利用之前自己已揭橥过的研究成果而不加以解释,包括文献引用、标表明释等。
(2)将之前的研究报告洗面革心,直接上报给新的科研项目委托人,并以此完成委托任务 。
(3)一稿多投也是一种自我抄袭的形式。
将一份研究论文直接拷贝,一稿多投;或只做形式上的润色后一稿多投。
此类不端行为的剖断要点是:被指控人在提交科研成果时,大量利用复制性事情而未以任何办法如实申明。

第三类:隐匿学术事实。

有取舍地利用和发布各种本应充分利用和发布的信息,人为地隐匿一些主要事实,以谋取个人的不当利益。

10.主不雅观取舍科学数据。
常日是指科研职员在记录和处理、报告实验数据时,将他们认为“不好”的数据隐匿、舍弃,以免这些数据天生他们所不肯望的实验结果。
科学史上也曾发生过闹事者在实验对照设置时故意将必要的样本排斥在外,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实验结果。
认定的要点是确认科学实验所有的数据和信息未被完全利用,且这种不完全利用影响了研究结果并使特定职员受益。

11.故意忽略他人的主要学术贡献。
在学术出版物或其他学术活动当中故意地、明显地不引用本领域代表性主要事实和主要文献。
科研职员可能会由于科学态度不公道客不雅观、不尊重同行学术贡献,或有门派歧视等缘故原由而受到学术不端指控。
被指控人是否具有主不雅观故意以及该行为是否造成不良后果是认定学术不真个要点。

12.隐匿利益冲突。
在学术活动中故意不表露该当表露的利益冲突关系。
表现为:(1)在学术评议(包括机构评议、个人科研评议、项目报告评审、个人晋升评审、学位论文评审、科研论文审稿、各种学术名誉和科技褒奖评审等)过程中,科研职员不主动申明或回避特定的利益关系,如支属、同学、同事,曾经或未来的科研互助方等等。
不主动申明或回避这些潜在或现实的利益关系,造成不良后果的,可认定为学术不端。
(2)在揭橥科研论文时,不该用标注等方法解释科学实验资金帮助来源和委托人信息。
由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可能与帮助人的利益密切干系,如实表露干系信息对"大众年夜众全面准确理解干系科研成果至关主要。
此类不端行为的认定要点是被指控人未按哀求表露利益关联方信息,并造成了不良后果。

第四类:虚假学术宣扬。

13.浮夸、虚假宣扬。
科研职员为谋取个人利益和名誉,对付自身或其他利益关联方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的学术代价、商业代价等以特定办法包装、剪裁、浮夸,从而误导评审职员、公众和投资人并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近些年,发生过在单位召开的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上,科研职员供应了一些虚假和人为浮夸的科研成果,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此类不端行为剖断的要点是揭示其所发布的内容和其固有成果客不雅观表述之间的差距。

第五类:学术侵权。

这是一类在科研活动中故意陵犯他人权柄的行为。
严重的侵权行为也构成违反著作权法干系条款。

14.陵犯署名权。
(1)陵犯他人署名权。
在文章揭橥或奖项报告等学术活动中,将本应署名职员排斥在署名之外;为得到揭橥或帮助等的便利,挂名领域内资深专家或其他职员。
(2)署名排序侵权。
在文章揭橥或奖项报告等活动中,未按照真实的学术贡献,对干系作者进行精确排序。
(3)陵犯科研职员所属单位的论文署名权。
常日表现为科研职员把在原单位完成的事情整理揭橥,署上事情调动后现单位的名称;还可表现为盗用其他无关单位名称投稿,以得到不应得到的利益。
(4)在没有本色性贡献的文章中哀求署名或赞许署名。
(5)没有本色性贡献且在并不知情的情形下被挂名,挂名作者知情后不以适当办法否定该署名,且利用该挂名署名谋取了个人利益。
剖断的要点是科研成果署名是否按照成果各干系方的实际贡献如实署名。

15.陵犯知情权。
在生物医学等涉及人类的研究中,科研职员未履行相应责任,确保受试者享有应有的知情权。
剖断的要点是被指控人未明确而充分地履行奉告责任并产生不良后果。

16.陵犯隐私权。
从事生物医学研究的科研职员未建立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未将研究中涉及个人的各种信息及数据妥为保管,未能切实尊重和保障受试者个人隐私。
剖断的要点是确认被指控人在受试者个人隐私透露过程中存在明显过失落。

17.陵犯科研合约。
表现为:(1)不按条约约定利用科研经费,将预算中明确规定用场的科研经费挪作他用。
(2)变更科研主体,违反条约约定,私下将科研事情委托他人代为完成。
(3)变动研究内容,不按条约约定开展既定目标的科学研究转而去研究其他问题。
(4)虚报结题报告,利用其他成果冲抵本项研究的结题哀求。
(5)违反保密约定,不履行条约中帮助方所哀求的保密条款,或未按哀求守旧国家秘密等。
以上不端行为认定要点是对照条约约定,审查干系科研过程。

18.滥用学术权力。
(1)在学术评议过程中,利用个人学术权力,违背学术民主基本哀求,操纵或勾引学术评议结果。
(2)在学术评议过程中接管拜托、利用游说和打呼唤等手段谋取个人或特定学术团体的利益。
滥用学术权力行为每每呈现暗藏和间接浸染的特色,认定困难。
建议严格核对干系评议既定程序的实行情形,评议过程的程序性瑕疵每每与学术权利人不端行为有关。

第六类:不守科研伦理规范。

科研伦理是指科学研究过程中须要遵守的社会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
对付应该进行伦理审查的科研活动来说,伦理审查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置性程序,其目的是审定科学研究内容和过程是否符合伦理哀求。
不履行伦理审查责任或不实行伦理审查见地的行为均可界定为科研不端行为。
这些行为也可能涉嫌违法。

19.不履行伦理审查责任。
按照规定需进行伦理审查的科学研究,科研职员应主动在科研履行条件交伦理审查申请,并通过伦理审查,得到相应容许。
变动实验方案、扩大研究内容、超出原有伦理审查范围的,应重新进行伦理审查。
违背上述哀求、未通过伦理审查而开展科学研究的,均属于科研不端行为。
认定的要点是检讨其是否拥有合规的伦理审查见地书。

20.不实行伦理审查见地。
须要进行伦理审查的科学研究,必须按照伦理审查通过的实验方案、知情赞许内容、主要信息管理方法、主要样本管理方法等严格实行。
一些科学研究虽然通过了合规的伦理审查,但科研职员在研究过程中不遵照伦理审查见地实行,可剖断为科研不端,其要点是对照伦理审查档案资料检讨其实行情形。

本文是笔者研究国内外各种科研不端案例的学习小结,也结合事情实践对每种科研不端行为的剖断给出了剖断要点建议。
希望对大家认识和批驳科研不端行为有所裨益。

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张德兴研究员、肖立业研究员、赵永良研究员的斧正,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监督与审计局)

信息来源:2020-05-13 《中国科学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5/355121.shtm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lz/zxbj/103487.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