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装 > 装修报价 > 文章正文

阴暗经营并快乐着的锡匠刘新平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0:32:43

山河网讯(宋晓 王刚军)上世纪70年代前,锡壶、锡蜡台、喷鼻香炉、羽觞等等险些家家必备,尤其是大户人家,锡制品更不可少,还有人喜好将紫砂壶用锡镶嵌起来,不雅观赏、利用相得益彰。
将这些锡制品往条几上一摆放,与瓷花瓶、鸡毛掸子相映成辉,因此锡制器皿行业买卖兴隆,锡匠艺人遍布城乡。
据史籍记载,我国劳动人民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已开始利用锡来制作生活用具了,在农耕社会,日用器皿以手工业制作为主。

阴暗经营并快乐着的锡匠刘新平

锡器由于轻便、可塑性强、易于回炉更新、本钱较低,在日常器皿中霸占主要地位。
随着时期的发展与科技进步,锡制品逐渐由被铝和不锈钢和塑料制品所取代,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失落去了昔日的风采,成了“古董”,坚守锡匠手艺的更是百里挑一。

在菏泽市解放大街北段,一个不起眼的墙角下,有一个由火炉、手拉式风箱、一个装满各种工具的木箱构成的小摊,一位中年男子坐在马扎上,一条围裙搭在双腿上,左手拿着一件锡器,右手或是用烙铁焊接,或是用砂纸打磨,时而拿起锡器端详……而摊上的烙铁、锡块和摊边的锡壶等锡制品显示着主人的身份——锡匠。
47岁的刘新平便是这个小摊的主人。

刘新平正式经营这个摊位已近10多年了,10多年来,除非景象恶劣,他每天在此坚守,坚守着这个勉强坚持生活的买卖,更坚守着这门即将消逝的老手艺。

上世纪70年代,家住成武县汶上镇刘海村落的老锡匠马俊忠在菏泽解放大街摆摊制作、修补锡制品,马俊忠家中几代人都是锡匠,他起初也是像其他锡匠一样挑着担子走南闯北,后来由于手艺博识被菏泽城区居民广泛认可,便在菏泽市解放街正式摆摊,结束了流落生涯。
当时身体略有残疾的刘新平常常在老师傅的摊点逗留、不雅观看、互换,有时也给师傅帮忙、打下手,逐步地也爱上了这一行,因迷恋老师傅精美的手艺而于2001年拜师于马俊忠门下。
马俊忠将这门传统的锡艺和修补紫砂壶的工艺绝不保留的传授给了刘新平。
2004年,由于年事较高,身体每况愈下的马俊忠便将自己的摊子传给了刘新平。
2009年3月,马俊忠去世。

据刘新平先容,他打的锡制品中最多的是酒壶。
由于锡酒壶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欢迎贵客时,餐桌上少不了的家什。
如今找他打制锡壶的人险些绝迹了,靠着给人修补锡制用具和镶嵌紫砂壶在勉强坚持着。

打制一把锡壶,工艺流程很多,也很繁芜。
首先要将成块的质料锡,在火炉中熔化,制成厚薄同等锡片,再将锡片敲打成壶型,然后敲打制作壶嘴、壶把、壶盖、壶底,经由剪、挖、锉、焊接、打磨、装饰、上光等10多个工艺,才可大功告成,一样平常须要3、5天。
而修补、镶嵌一把紫砂壶,要比制作一把锡壶繁芜的多,要根据紫砂壶的形状、破旧程度、顾客哀求而相机行事、力争天衣无缝、锦上添花。
在这中间尤其以剪裁和打磨最能看出锡匠手艺水平的高低。
剪裁时不仅要精美,还要与壶体搭配好。
“就像刚才那把紫砂壶,我就要干了近半个月。
”刘新平拿着一把看上去有些年代的紫砂壶说道。
只见这把紫砂壶外裹上了一圈锡箍,与壶体结合得天衣无缝,壶嘴处又奥妙地做成了一块田鸡形状的锡片,使全体壶显得更加精美。

一把残破的老壶,在壶嘴、壶身配上用锡打制的维妙维肖的龙、田鸡、金鱼、蝴蝶,这样不但保护了老壶,还奥妙粉饰了老壶的残缺。
博识的手艺为刘新平赢得了不少转头客,菏泽周边的顾客不说,就连济南的紫砂壶、铜壶的收藏者也慕名来到他的小摊点,不雅观摩、互换紫纱的鉴赏、修补艺术。

“做这行太苦了,收入又不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曾被刘师傅寄予厚望的徒弟在学习了一周之后也终极离开了。

现在的刘新平,身体每况愈下,买卖每况愈下,可谓惨淡经营。
一是坚持生存,一是在敲敲打打、修修补补中找到内心的快乐,更紧张的还是将这门老手艺坚守住,传承下去。
“只要我还有能力就会连续将这一行干下去,当然最好是能收上一个徒弟,将这套家什和手艺还能传下去,不想让这门手艺失落传。

>>>>>更多内容,请关注“菏泽网事”微信"大众年夜众号:heze222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lz/zxbj/47009.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