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4:11:47
轻物欲
泡沫分裂,日本迈入低希望社会(大前研一语)。对经济的失落望与无望,使人们的物欲减退,无论物价如何降落,都无法刺激消费。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物质”——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的商品不算真正的物质。
美国作家茱迪黎凡做了一年生活实验,除生活必需品以外什么都不买。日本作家金田由纪子在《不持有的生活》中,提倡人们拥有适度、恰到好处的物品。而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将这种不持有的态度发挥到极致:多余物品一律抛弃,连床都不留。不持有主义者相信,拥有的越多,生活便越啰嗦,“留白”才能让生活更为轻松。而被物质包围的天下,就像泡沫般随意马虎分裂。
轻成功
成功学已经不再时兴,年轻人反而习惯用“丧”来消解伟大空想和生活压力。“葛优躺”已是国民姿势,彩虹合唱团备受追捧,马男波杰克的金句仿若精神食粮。“没有上进心”的背后,是自我防卫和自我安慰。
年轻人择业时更看重兴趣爱好与个人代价的实现。飞特族(freeter,即自由职业者)因自媒体热走入公众年夜众视野,得到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目前,南京等地已将自由职业者纳入公积金缴存政策范围。
轻流落
“轻”的力量不仅表现在道德伦理方面,它更表现为空间上的流动和灵巧。
乡土社会里,人是被拴在地皮上的。如今人们不再恪守乡土,务工职员流落四方。各式交通工具与网络让地球越变越小,城市化的差异让流落变得平常。北漂话题成为旧调重弹,环球漂也已不再新鲜:家乡在成都,上学在美国,事情在北京,屋子在喷鼻香港……或者其事情本便是环球酒店试睡员。如吉勒利波维茨基在《轻文明》中所说,一种游牧式、变动式的个人主义成为超当代性的主流。
轻经济
这个时期出身了“小人国工程学”,创新已达到纳米级别。人们在创造质量更轻、体积更小、用料更省的产品,“去物质化”的风潮席卷全天下。理念、虚拟数字和符号也可以成为商品,比如游戏《王者光彩》中的货币。互联网企业、新兴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无现金社会在前两年已初现端倪:支付宝进攻各大城市的菜市场与超市,中老年人也开始融入无现金社会。财经作家吴晓波说,随着房地产热潮减退,近几年的财富增长点更多集中在新实业、新消费、互联网与新金融领域,经济重新回归至“轻”。
轻文化
后当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便是无聊和空虚。我们生活在由大众媒体主导的“轻文化”之中。享乐主义、娱乐至上的不雅观念渗入各个传媒领域:从商品广告、电视节目、娱乐活动到社会新闻,无一不是流量至上,追逐意见意义性、娱乐性,沉重的话题则被稀释。
将失落落的自我代价投入娱乐或消费,究竟归于空虚。不过新的潮流涌现了——人们偏好以“轻”的形式来重新诠释沉重的议题。
轻社交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种熟人关系是从多方面、常常性的打仗中所产生的亲密觉得。乡土之中,人们的交情被地皮捆绑在一起,就像大地一样沉重。
而随着人群流动性倍增,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大,人们住进独门独栋的公寓大楼,分开了长期的邻里生活,当代化的科技运作让陌生人进入社交圈,交情变得越来越轻。有人评论微信新功能:“为什么朋友圈设置3天可见?由于我和你只有3天交情。”但在中国的语境中,“熟人”仍有巨大的魔力——圈子与人脉,仍是社交关键词。
轻求识
电子设备越来越轻,随之变轻的还有笔墨的“重量”和阅读习气。比较长篇阅读,浅阅读更符合互联网特性。
求知过程也变得轻飘飘。人们不必一头栽进厚重的学术著作之中,只要打开知乎问答、百度知道,动几下指头就可得到答案。各领域达人贩卖干货,将知识浓缩,“10天学会”,“这10点让你看懂”。不过这样得来的知识也是轻飘飘的——只能看到高度概括的答案,却没法看到冰山底下的图景。
轻婚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文艺群体中引起轰动,它给习气于伟大叙事的中国读者带来了“轻”理念,并引发“下半身写作”风潮。到如今,人们早已不忌讳评论辩论性事,而两性关系,也早已不以结婚为目的。
家庭的构造涌现了松动,主要标志是夫妻关系由“忠实”转为“尊重”(曹东勃语)。人们更看重个体存在而非集体目标,分分合合更为多见。民政部的公报显示,2016年依法离婚的夫妻共有384.1万对,离婚率为2.8‰;而2002年这个数字为0.9‰。丁克一族和不婚主义者也悄然兴盛。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综艺节目中表示,婚姻终将消亡,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男女平等、性目的改变等缘故原由,高本钱的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选项。
轻身体
当代人把脂肪当作包袱、毒瘤,以及
轻去世亡
2016年,超过100万人不雅观看了一个英国人安乐去世的全过程——记录片《如何去世亡:西蒙的决议》。西蒙因患有运动神经元病,选择在自己生日当天去瑞士施行安乐去世。目前,荷兰、比利时、瑞士的個别城市和美国的一些州已通过安乐去世法案。2017年3月,作家琼瑶公开支持“肃静去世”,不少网友表示赞许。去世亡,在许多文化中是件极为沉重的事,而安乐去世的推动者认为,人们有权利更舒适地结束生命。
转自:半月谈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lz/zxsj/114602.html
上一篇:电子烟上演最后跋扈狂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