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4:29:03
参考文献: [1]杨义.《山海经》的神化思维[M].中山大学学报,2003(03). [2]赵沛霖.先秦神话思想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3]茅盾.茅盾说神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纪晓建.《楚辞》《山海经》灵巫之互证[J].社科纵横,2007(05). [5]纪晓建.《楚辞》《山海经》神祇之互证[J].江苏社会科学,2006(05). [6]纪晓建.《楚辞》《山海经》山水树木神话之互证[J].理论月刊2006(11). [7]纪晓建.由《楚辞》《山海经》看仙话的形成及发展[J].中原文化2007(01). [8]高有鹏.神话之源--《山海经》与中国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9]朱熹.楚辞集注楚辞辩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0]纪晓建.《楚辞》《山海经》鲧神话差异的文化成因[J].高档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05). [11]陈子展.天问解题天问与山海经[J].复旦学报,1980(05). [12]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年代及其产生地域[J].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1962. [13]吕子方.读山海经杂记[A].中国科学技能论文集[C].成都:四川公民出版社,1984. [14]萧兵.楚辞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5]袁珂.《山海经》写作时期及篇目考[A].神话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6]荣格.生理学与文学[J].顾良译,文艺理论研究,1982(01). [17]张军.楚国神话原型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18]梅琼林.古代楚辞文化阐释的二元性方向[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01). [19]黄伯思.新校楚辞序[M].宋文鉴(卷九十二). [20]安金槐.商代的楚文化遗存及其有关问题[A].河南考古学会,楚文化研究论文集[C].郑州:中州字画社. [21]赵世纲.楚人在河南的活动遗迹[A].河南考古学会,楚文化研究论文集[C].郑州:中州字画社. [22]张正明.楚艺术探源[J].艺术与时期,1990(03). [23]郑德坤.《山海经》及其神话[J].史学年报,1932(04). [24]孙致中.《山海经》的作者及著作的时期[J].贵阳文史丛刊,1996(01). [25]袁行霈.《山海经》初探[J].中华文史论丛,1979(02). [26]小川琢治.《山海经》篇目考[J].先秦经籍考[C].下册. [27]苏雪林.屈赋论丛昆仑之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8]魏聚贤.古史研究山海经研究(第二册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29]李约瑟(JosephNeedham):中国科学技能史(第五卷第一册)[M].北京:科学技能出版社,1980. [30]希勒格(GSchlegel).中国史乘中未详诸国考证[M].冯承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 [31]何光岳.荆楚的来源及其迁移[J].求索,1981(04). [32]马世之.关于楚族的族源及其发祥地[J].江汉论坛,1993(11). [33]李学勤.谈祝融八姓[J].江汉论坛,1980(02). [34]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A].古史辨(七册卷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5]何錡章.《离骚》"就重华而陈辞"新解[J].大陆杂志,第32卷(04). [36]姜亮夫.楚辞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7]张振犁.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考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38]翟振业.天问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9]蔡守湘、朱炳祥.论《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J].江汉论坛,1992(06). [40]龚维英.对"九歌东皇太一"之再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86(03). [4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2]张军.楚国神话原型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43]曹冲.神奇的极光[M].北京:海洋出版社,1979.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lz/zxsj/120629.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