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装 > 装修设计 > 文章正文

全球重工行业首个“灯塔工厂”三一桩机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4:43:37

环球重工行业首个“灯塔工厂”三一桩机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与汽车、家电等行业有名厂商比较,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以下简称为三一桩机)彷佛并不起眼,但主产的旋挖钻机高擎百米、重逾百吨,称得上“钢铁巨象”了。

全球重工行业首个“灯塔工厂”三一桩机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旋挖钻机俗称打桩机,用于大型基建工程的桩基开孔。
这些桩基深度每每决定建筑高度。

2年前,这家海内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旋挖钻机制造商,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能赋能,跻出生界经济论坛环球灯塔网络,荣膺环球重工行业首个“灯塔工厂”。

三一桩机从规模生产到柔性制造,破解了重工行业品种多、批量小、工艺繁芜等离散化制造难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85%、生产周期缩短77%,年人均产值打破千万元。

“以柔克刚”的三一桩机,如何玩转这些“钢铁巨象”?“举重若轻”的变革背后,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何启迪?

“焊接大拿”的徒弟不是人

走进三一桩机厂区,昔日挥汗如雨、全身油污的工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120余台焊接、抓取、组装和搬运等机器人,环绕16条智能化生产线各显神通:小到分拣一块钢板,大到装置16吨重的动力头,都能轻松自若完成。

人气生僻的焊接线上,几台配备自动焊枪的机器人,正在焊接一根20多米长、8吨重的钻杆:蓝色弧光追逐着红外线靶点和轨迹,夹杂着脉冲般吱吱作响的焊接声……

手握15年焊枪的赵清霞,是全厂有名的“焊接大拿”。
他做梦也没想到,徒弟竟是一群机器人。
自己会把焊接桩机方头的看家本领,都“传”给这些“没心没肺”的“钢铁小子”。

连接钻杆与钻斗的方头,是桩机的核心部件。
方头焊接质量不好发生断裂,钻斗可能掉进地下几十乃至上百米深的孔洞里,轻则影响工程质量,重则须要重新设计打孔。

此前,全厂400多名焊工中,只有赵清霞和另一名高等技工能焊接方头。
“如果他俩全不在,全体生产都得停!
”制造管理经理胡展鹏入厂20年,对此仍影象犹新。

他还向阐明说,焊接方头跟绣花差不多,紧张工艺难点便是用1.2mm焊丝,环抱40mm厚、60mm宽的焊缝反复施焊上几十层,还要确保每层都不涌现气泡和缝隙。

“每个焊层温度不同,施焊速率和节奏节制不好,质量就难以担保。
”70后赵清霞说,当年师傅便是这么教的,他也按这个套路带徒弟。

然而,这些类似于厨师口中“盐少许、油少量”的履历,常常让新手们琢磨不透,没有一年半载出不了徒。

赵清霞干活都穿防护服,只露出一双眼睛。
遇上大热天再捂也不敢开电风扇,恐怕焊缝里吹出气泡。
焊工是个体力活,常常一蹲便是几个小时,腰间盘突出都成了职业病。

“年轻人不愿意吃这个苦,”他操着浓重山东腔说,“可技能得往下传,这不机器人都成徒弟了。

连人都难以节制的履历,机器人怎么能听得懂呢?

“不是大略模拟工匠的焊接轨迹。
”三一桩机总经理王龙刚揭开了机器人学艺秘密:“每一条焊缝背后,都有焊枪角度、摆幅、瞬时速率、电参、温度等大量工艺参数做支撑。

这些“心中有数”的机器人,巧用AI算法学艺,仅两个月就学会方头焊接。
技能水平就连赵清霞都服气:不只效率翻倍,一次成功率达100%,个个都成了“焊接大拿”。

以前焊接一根7节长的钻杆,6个人白加黑两班顶多焊一节;现在4个人操纵8台机器人,一个白班就能全焊完。

经由3个月的培训,年轻技工岳千喜已能像玩游戏一样,闇练操控焊接机器人,比传统焊工轻松不少。

赵清霞教会焊接机器人后,又走上给机器人下发指令的新岗位,师徒变成人机协同的新差错。
两年前,厂里哀求新岗位节制根本的机器人编程,赵清霞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班。

有工友冲他开玩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报逻辑学那玩意儿?不如回家抱孩子。

“学到的东西归自己,谁都拿不走。
”赵清霞回应道。

生产运行不再靠“人治”

在机加中央,28岁的操作工李田华遥控着磁力吸盘,将七八十斤重的提引器坯料,稳稳当当地吊运到料台上,由机器臂自动夹装到数控机床。
一整套动作下来如行云流水。

据李田华先容,提引器加工精度高,许可偏差仅为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
由于担心坯料磕碰受损,过去搬运、上料和丈量紧张靠人工。
工人们围着机器设备爬上爬下是常态。

如今,机器臂带摄像头,机床会自动丈量,机器视觉的“慧眼”遍布全厂。
李田华形象地拿切菜做比喻:就像近视眼配戴高清眼镜,拿菜的手和切菜的刀都更有准了。

从2003年加入三一桩机,制造部经理夏闻世最头疼的事,莫过于粗重的零部件与毫米级装置精度的磨合。
直到三年前,零部件生产基本靠“人治”:每道工序都离不开人,一处不到位就得返工。
遇上生产繁忙,全体过程就像打乱战。

研发桩机十多年的王龙刚认为,正是这种离散化制造模式,才使该厂成为2019年集团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
如果这块最硬的“骨头”都能啃下来,其他工厂就更有把握了。

工程机器行业周期性较强,导致企业用工弹性过大,产能调度跟不上市场变革。
三一重工决策者深知,打破行业周期困局,唯有“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数字化背水一战。

作为三一桩机工业互联网平台做事商,树根互联有限公司市场总经理修斌坦言,让工厂的大量“聋哑设备”学会“说话”,屈服“指令”,是传统制造业启动数字化的根本。

三一重工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董明楷,把这个过程梳理为“三现四表互联”。
即通过摄像头管理现场、现实、现物,采集水、电、气、油表等能耗数据,实现设备互联互通。

“要把设备连起来,结合不同的工艺和业务哀求,才能把数据用好。
”这位曾在西门子工业研究院事情多年的数字化专家,深谙工业软件与生产制造的领悟之道。

起初,每项工艺只能采集到30多种数据。
现在均匀每项超过100多种。
他们利用数据分类和挖掘技能搭建知识库,使三一桩机实现从刚到柔的转变。

三一桩机的数字工程师和工艺工程师利用这些数据,逐一调试、标定,建立生产知识库,让机器人得心应手地识别和处理不同尺寸的零件。

全厂每台设备的工况、每个订单的进度,包括每位工人的绩效、工厂后台的“聪慧大脑”都管窥蠡测。
5G旗子暗记打通了信息共享的“经脉”,能根据工厂实时运转情形,把订单分解到不同的产线上。

桩机物料大多都超长超重,一旦搬运时碰伤报废,丢失动辄上万元。
聪慧物流成为数字化难点之一。

据王龙刚透露,他们对5G自动导引运输车采纳双车联动,实现大宗物料同步搬运和自动高下料。
为了提高智能化水平,下一步重点攻关运输路线的实时显示和算法优化。

装置线上的机器臂,个个都长了一双“慧眼”:借助视觉传感技能和AI算法,能快速识别、抓取和装置不同型号的工件。
装置精度达到0.2mm以内,仅有两张A4纸厚。

董明楷回顾,在设备上安装高清摄像头,位置放低了生产场景拍不全,高了图片分辨率不达标。
再加上机器振动、光芒反射等噪声滋扰,要反复调试才能选准数据采集点。

通过不断摸索,团队决定采纳先拍照再改动的办法:利用图像模式识别、2D/3D视觉定位技能,精准识别工件种类和位姿,并由“聪慧大脑”辅导机器手平稳作业。

三一桩机数字化试点改造期间,正遇上产能从每月150台上升到200台的爬坡阶段。
一贯担心产量受影响的夏闻世却意外创造,产值比原来翻了一番,用工还不到过去的一半。

夏闻世清楚地记得,自己进厂那会儿,每月下线桩机10台旁边,也便是现在一天的产量。

数字化不能一味做加法

直到本日,仍有人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略理解成“机器换人”,认为最空想状态便是“黑灯工厂”。

三一桩机也曾算过一笔账:假设购买一台60万元的设备,可更换两位人均年收入15万元的工人,两年就能回本。
据此,他们提出3年收回3亿元数字化投资的目标。

随着数字化试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若完备为了机器换人而换人,既不可行也没有必要。

部件工艺所副所长尹言虎反响,对付一些分外角度的焊缝,焊接机器人实在无能为力,只能依赖人工。

董明楷估计,三一桩机除了下料、成型等环节靠近无人化,而焊接、机加、涂装、装置、物流等环节的数字化程度仅六成以上。

三年前从车企跳槽过来的智能制造所所长张雯,本想把车厂的数字化履历移植到桩机上,却遭遇了“水土不服”。

与品种多、批量小的桩机生产不同,汽车制造属于规模化生产,无需频繁转换工艺设备,操持可以直接辅导生产。

“同样精确到分钟的桩机排产操持,由于不同机型生产差别过大而常常落空。
”张雯深有感触地说。

三一桩机现有38种标准机型,小的挖深二三十米,大的挖深达150米。
不少订单还是客户根据施工场景定制的非标型号,一年也生产不了几台。

董明楷也坦言,目前有近30种机型实现数字化生产,但对挖深超限的分外机型,仍无法完备覆盖兼容。

显而易见,机器换人不仅存在“行弗成”的技能问题,也有“值不值”的经济考量。

2021年,王龙刚接棒总经理后,一口气停掉了全厂近1/6的自动扮装备,改为人机协同模式。

他算过这样一笔账:一台自动螺栓机本钱约200万元,能抵一位年收入10万的工人干20年。
与其完备靠自动螺栓机,远不如用人操纵机器臂更为高效和经济。

王龙刚认为,数字化并不是没完没了地做加法,追求所谓的“大而全”和“高大上”没必要。
现在做减法便是要回归到降本增效的企业根本目标上。

一贯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的修斌,也反对盲目追捧一些热门观点。
他曾见过一家企业为了追求“黑灯工厂”,哀求员工在电脑屏幕前关灯事情的风趣场面。

在王龙刚的眼里,未来三一桩机将实现自决策,自动制订生产操持、调度工人、管理生产要素,真正打通研发、营销和做事,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

“往后企业更多利润来源于数据,包括基于数据的做事和创新。
”王龙刚坚信数据才是企业的核心上风,将成为制造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三一桩机的数字化转型,印证了“灯塔工厂”的意义:人让机器变得更有效率,机器让人变得更有代价。
(刘荒、张典标、李坤晟、黄海波)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lz/zxsj/125715.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