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6:14:23
随着上市公司密集表露2023年纪迹预报,踩雷相信产品的信息也随之浮出水面。
继1月29日、30日、31日连续三天跌停后,先锋电子2月1日在开盘几分钟内便再度跌停,后虽打开跌停,但股价一贯处于低位震荡。截至2月1日上午收盘,先锋电子股价再度下跌9.10%,报11.49元/股。
连续三日跌停的背后,与公司发布古迹预报称2023年净利润同比低落76.66%-84.14%密切干系,而影响净利润同比低落的缘故原由则是公司购买的中融相信产品发生过时兑付,确认公允代价变动丢失所致。
同样遭遇相信产品难兑付的还包括微光股份、金房能源和恒银科技等。这3家A股上市公司在表露古迹预亏、预减公告等分别提到踩雷中融相信、国民相信等相信产品。
据《中原时报》不完备统计,2023年以来,至少有30家A股上市公司相信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涉及金额超20亿元。
在用益相信研究员喻智看来,接连发生相信产品兑付问题对相信行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由于金融机构存在的根本便是信用,信用造就很难但毁坏起来就很大略。”喻智感叹地对说道。
多家上市公司“踩雷”相信产品
上市公司因购买相信产品“踩雷”早已不是新鲜事。不过,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因密集表露年度古迹进而“拔出萝卜带出泥”。
先锋电子的连续跌停只因近日发布的2023年度古迹预报。在报告期内,公司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低落紧张系购买的中融相信产品发生过时兑付,确认公允代价变动丢失所致。公司2023年度估量非常常性损益金额约为-3000万元至-3500万元。
早在2023年先锋电子半年报中曾提到,公司共有5笔合计1.6亿元的中融相信产品的购买记录,个中两笔资金已收回,有三笔资金未到期。
在2023年8月21日,先锋电子公告称于2022年8月15日至17日分别利用闲置资金3000万元和2000万元购买了中融相信的裕嘉1号和汇聚金1号,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7.2%和6.1%,截至8月22日上述相信产品本金及投资收益尚未收回,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或者仅部分兑付的风险。
同年8月23日晚间,先锋电子再发声,公司于2023年2月22日利用闲置资金购买3000万元的中融鸿榕1号凑集资金相信操持,全资子公司浙江昇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购买了1000万元,资金来源都是闲置自有资金,产品期限为2023年8月22日,预期年化收益率6.60%,截年夜通知布告表露日,上述相信产品本金及投资收益尚未收回,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或者仅部分兑付的风险。
合计打算,先锋电子共踩雷相信产品达9000万元。
不足为奇,1月30日恒银科技发布公告称,估量2023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28亿元到-1.83亿元。上年同期,恒银科技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2亿元。
在古迹亏损的紧张缘故原由中,恒银科技直言公司购买国民相信的“国民相信慧金87号凑集资金相信操持”过时。该产品到期日为2022年12月20日,截至目前已过时本16999.15万元及剩余投资收益到期未兑付。
详细来看,2021 年 7 月 13 日,恒银科技购买了国民相信的“国民相信慧金 87号凑集资金相信操持”,金额为 1.7亿元,期限 18 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11%。委托理财的详细资金投向是向天津致融建筑材料发卖有限公司发放贷款,用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周转。
恒银科技称,与融资人多次沟通无果,2023年3月30日恒银科技委托国民相信起诉天津致融建筑材料发卖有限公司、融创华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天津金易晟辉置业有限公司、天津星耀投资有限公司、福建万合鸿业培植有限公司,北京金融法院已受理,相应的抵押房产已由北京金融法院查封保全,截至2023年末该案件尚未开庭审理,估量该项投资累计减值50%。
与之对应的,古迹亏损预告发布后,1月30和31日两天恒银科技股价累计下跌近17%,个中在1月31日股价几近跌停,截至31日收盘,股价报5.4元/股,当日跌9.09%。
值得把稳的是,就在同一天,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微光股份发布2023年度古迹预报。
微光股份在公告中称,报告期内,公司购买的部分中融相信产品涌现未定期兑付的环境,使得理财产品的整体投资收益同比低落;基于谨慎性原则并结合客不雅观现状,董事会作出确认公允代价变动丢失的决策,对干系理财产品的未来回款情形进行初步预测,并确认了公允代价变动丢失合计2.04亿元。
2023年整年,微光股份盈利1.05亿元-1.35亿元,同比低落56.16%-65.90%。
同样踩雷中融相信的还有金房能源。公告显示,2023年度,金房能源购买的“中融-圆融1号凑集资金相信操持”共计1.7亿元公民币,估量年化收益率5.8%,产品期限6个月。截至目前产品已过时、尚未兑付,基于谨慎性原则,金房能源对该相信产品确认公允代价变动丢失1.19亿元。
为何多家A股上市公司会频繁“踩雷”相信产品?金乐函数剖析师廖鹤凯对《中原时报》剖析称,上市公司依然频频“踩雷”相信产品,这和当下上市公司购买的产品不是同一类目。“一是有部分业务问题是相信公司不负主动管理任务的单一相信,相信公司本身也只是业务通道;二是受到这几年地家当务影响这几年涉及的部分业务过时;三是个别相信公司的资金池业务涌现问题导致。”
“当下上市公司更方向于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低风险理财产品。”廖鹤凯补充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相信产品依然会得到上市公司的认可的。
超20亿元相信产品无法兑付
大多数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做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资产收益、优化财务构造和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公开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对付相信产品青睐的高峰期在2018年,彼时有99家上市公司购入相信产品,金额合计超380.22亿元。
然而近几年,这一数据呈颠簸低落趋势。
2021年,上市公司认购相信产品金额达315.37亿元。进入2022年,上市公司认购相信产品金额缩减至164.96亿元。
以认购日期作为统计标准,Wind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已有超50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相信产品,合计认购金额近150亿元。个中,海信家电、盐湖股份、迪阿股份认购相信产品金额位居前三,分别约为34.3亿元、24.2亿元、12.9亿元。
不过,在受到行业强监管持续加码和干系相信资产质量恶化等多重成分叠加影响之下,上市公司购买的相信产品频频“爆雷”,因此上市公司的古迹也受到拖累。
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至少有30家A股上市公司相信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涉及金额超过20亿元,个中近20家上市公司投资的是无法兑付的中融相信产品。
整体上述过时兑付的相信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区间高达5.6%-7.2%,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银行理财等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而随着频繁发生的相信产品违约和延期兑付,也引发投资者乃至是上市公司对付相信产品是否安全产生疑虑。
“对付手握大量现金的上市公司而言,实事求是适当的投资理财(投资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有助于实现财务增值和风险分散。”廖鹤凯如是说,当前上市公司进行闲置资金的现金管理整体趋于守旧,以标的稳定性为优先考虑成分,这一态势在部分业务风险暴露、投资市场形势不是很明朗的情形下还会持续较永劫光,符合市场预期。
对付相信行业而言,“上市公司购买的相信产品紧张还是看中相信产品收益高、相对安全。但涌现兑付问题对相信行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喻智对《中原时报》坦言,眼下相信产品涌现兑付难题,一方面相信公司展业会更加谨慎,强化风控;另一方面,因兑付问题的存在和发酵,投资者可能会存在较明显的避险感情,对相信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
在中国相信业协会特约研究员袁田看来,伴随我国成本市场重新兴市场向成熟市场不断发展,相信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也须要建立与之匹配的投研能力、配置能力、产品能力和风控能力,稳步提升资产管理相信的专业化管理能力,在大资管市场中发挥差异化竞争上风。
任务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lz/zxsj/152268.html
上一篇:京东618即将开启 多款3C数码配件一站即购齐又便宜又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