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6:29:50
学习拍照没有捷径,但学会利用相机却有快速的方法,紧张从拍摄模式、光圈、快门速率、感光度、对焦、测光、白平衡、曝光补偿和焦距等知识进行快速学习。快速学会利用很大略,但用好却须要我们后续多加实践。
1、拍摄模式
拍摄模式只须要知道6种,学习顺序为全自动→程序自动P档→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手动曝光M档→B门。
(1)全自动模式下,我们只要取景构图即可,然后按下快门,光芒等都是由相机自动决定,跟手机拍摄类似,适宜新手利用。
(2)程序自动P档,可以调度曝光补偿来改变画面亮暗情形,也可以设置ISO、白平衡等参数,比较全自动模式会更有操作性。
(3)光圈优先模式,手动设置光圈,根据景深须要来调度光圈参数,ISO和快门速率自动,操作性比P档更强,也是很多人喜好的拍摄模式。
(4)快门优先模式,与光圈优先类似,优先设置快门速率,光圈和ISO自动调度,适宜拍摄运动类题材,同样比P档的操作性更强。
(5)手动曝光M档,由拍摄者设置光圈、快门速率和ISO,操作难度偏大,须要对各项参数有一定的理解,适宜各种场合的拍摄,个中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可以应对很多场景拍摄须要,以是当这些模式失落效时,利用M档会更好。
(6)B门是指曝光韶光人为掌握,可以利用超过30秒的曝光,其他操作与M档类似,也是人为设置。按下快门后开始曝光,松开快门结束曝光。
2、光圈
光圈对照片紧张有两个影响:曝光和景深,须要常常调度光圈。
光圈用F表示,光圈=焦距等效孔径大小,如F4,焦距50mm时,镜头的等效孔径大小=50mm4=12.5mm;当光圈变为F2时,孔径大小=50mm2=25mm,以是光圈数值小,光圈越大,进光量增加,以是光圈越大,曝光越多。
光圈对景深影响很大,光圈越大,景深越浅,以是背景虚化,适宜拍摄人像;反之,光圈越小,景深越大,背景清晰,适宜拍摄风光。
3、快门速率
快门速率便是曝光韶光。快门速率越快,曝光韶光越短,曝光量就少,同时高速快门可以抓拍运动瞬间画面,如拍摄飞鸟;快门速率越慢,曝光韶光长,曝光量多,可以记录光点轨迹表现动感,如车轨。快门速率和光圈一样是每次都须要调度的参数。
4、感光度
ISO是感光元件对光的感应能力的衡量标准,ISO越高,感应到的光越多,但会产生噪点;ISO越低,感应到的光减少,画质会更好。常用较低ISO,如100来担保画质。
5、对焦
对焦,通过对焦机构,让对焦点成像清晰的操作。手动对焦是通过调度对焦环来对焦,操作速率较慢,但对焦精度最准,前期不哀求节制手动对焦。以是要用自动对焦,自动对焦有三种模式:
单次对焦AF-S,半按快门听到嘀一声表示对焦成功,再按下快门拍摄,适宜静物拍摄。
伺服对焦AF-C,适宜拍摄移动主体,半按快门完成对焦,对焦点随主体移动而移动,再按下快门拍摄即可。
智能对焦AF-A,根据主体运动与否来选择AF-S或AF-C,更加智能化。
6、测光
测光便是对画面的亮暗程度进行丈量,然后反馈给拍摄者。测光模式根据测光面积从大到小有评价测光(均匀测光)、中心重点均匀测光和点测光。
评价测光(均匀测光),对全体画面进行测光,测光办法非常自动化,可以应对大部分场景利用。但不适宜大面积亮部或暗部的场景利用。
中心重点均匀测光,对画面中心的1/3区域进行测光,当我们主体在中心区域时用这种测光办法会非常适宜。
点测光,对画面的3%-5%的区域进行测光,测光非常精准,可以担保主体的光芒精确。但随意马虎让主体以外区域过曝或者欠曝,适宜逆光等场景拍摄。
7、白平衡
白平衡对画面的冷暖调有影响,一样平常新手建议利用自动白平衡。利用白平衡很大略,它紧张浸染便是还原环境的真实色彩:画面偏黄显暖调时,调低相机色温K值;画面偏蓝显冷调时,调高相机色温K值。
当然,我们在利用白平衡时,常常故意利用白平衡来表现画面氛围。想要画面偏黄的暖调时,故意调高色温K值;想要画面偏蓝的冷调时,故意调低色温K值。
8、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常搭配P档、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利用,当拍摄结果偏暗时,增加曝光补偿;当拍摄结果偏亮时,降落曝光补偿。入门一段韶光后,可以理解“白加黑减”原则。
9、焦距
镜头的焦距先理解两点:视角和景深。
如焦距在18-200mm的镜头,18mm时,镜头的视角大,可以拍摄更多的画面内容,在同样的光圈、拍摄间隔下,背景会更加清晰。而200mm时,镜头的拍摄视角小,会拉近放大拍摄主体,背景也会变得虚化模糊。
以上九点相机的基本入门学会后就可以利用相机了,但须要多加实践,交融贯通后才会拍摄出好看的作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记得评论转发哦,欢迎关注。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lz/zxsj/157265.html
上一篇:MTBF常用三种加速老化测试模型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