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装 > 装修设计 > 文章正文

工业遗产寻访|分娩便携式交换机的小三线军工厂15号厂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7:29:12

在济南市莱芜区高庄街道办事处北王庄村落,有一处小三线军工厂迁居后遗留下的工业遗产,它便是代号为“泰安15号信箱”的山东朝阳修配厂旧址。

工业遗产寻访|分娩便携式交换机的小三线军工厂15号厂

山东朝阳修配厂(俗称15号厂),始建于1967年5月,紧张生产军用20门便携式交流机,是山东小三线培植中规模较小但技能含量较高的军工企业。
现在,山东朝阳修配厂旧址遗存的工业建筑大部分保存无缺,有些建筑被村落里活化利用,算得上我省邮电行业难得的一处展现“备战备荒为公民”三线培植历史期间的赤色纪念地。

15号厂的东门还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15号厂老厂房基本保存无缺

北王庄村落地处莱芜区南部山区,距城区约7.5公里。
南邻南王庄,北靠太平山,与小洼子村落接壤,东邻华能莱芜电厂,西接徐家峪村落。
当年,山东朝阳修配厂建筑在这里,符合三线军工厂培植遵照的“分散、靠山、暗藏”原则,厂名里面带有“朝阳”二字,可能和厂址附近的凤凰山绝壁之上有一个古老的朝阳洞有关。
由于当时莱芜属于泰安地区管理,山东朝阳修配厂的军工代号为“泰安15号信箱”。

乔运德老人(左)、杨玉宝师傅(右)在15号厂车库前合影

15号厂旧址的建筑遗存紧张分布在北王庄村落,村落南紧邻的南王庄村落,只遗留有两座职工住宅楼和一片平房宿舍建筑,以及一座被拆得杂乱无章只剩了骨架的老礼堂,宿舍楼和平房宿舍现已住进南王庄村落的村落民。
北王庄和南王庄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相隔,两村落通过一座五孔桥连通。
桥头北端正对着北王庄15厂厂区的南门,桥头南端对着南王庄职工宿舍的大门。
现在,站在桥头往北望去,可见15号厂的整体格局基本没有变革,乃至南大门的墙柱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大门西侧的原电镀车间,外不雅观保持着原来的建筑风貌,里面变成了由村落民开设的油坊,内部的梁架构造也没有变革。
大门东侧的传达室和食堂、烟囱等建筑也依旧保存无缺,建筑风格具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明显时期特色。

依山坡而建的钳工车间

走进15号厂旧址的南大门,沿着笔直的南北通道往北走,西侧不远处的一座平房建筑,便是以前的木工车间,整体保存无缺。
再往里走,东侧平房是钳工车间,再往北,东侧的三层楼是原机加工和装置车间,现在变成了北王庄村落的村落委会办公的村落委大院。
这座红砖垒砌的老楼房,一层原为二期机加工车间,二层原为办公室,三层原为装置车间。
在这座楼的北面,是原来工厂的篮球场,现在仍保持着原来的格局。
在篮球场南侧篮球架子阁下,不久前由莱芜区高庄街道办事处主理,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央、济南市文化和旅游联合会历史遗存活化利用分会、济南市老建筑文化旅游促进会协办的莱芜15号信箱小三线工业遗产漫谈会的背景幕墙,依然完全地直立在那里,预示着这处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已经纳入有关方面的视野。

原来的15号厂党委办公室现在变成了年过九旬的村落民亓凤英老太太的住宅

沿着南北通道接着往北走,东侧一座二层建筑是一期的机加工车间,在其北面,一条东西路直通工厂的东大门。
“我曾经在这个机加工车间当过车间主任!
” 78岁的乔运德老人看到自己事情过的老车间很是激动。
他曾经当过15号厂副厂长,在15号厂刚建厂时就来这里事情。
1988年,15号厂迁居至泰安,他没有跟随过去,便留在老家莱芜的邮电部门事情,后来邮政和电信业务分营,他成为莱芜邮政公司的退休职员。

原15号厂广播站的二层阁楼式建筑

在东西路的西头,二层机加工车间斜对面的山根处,是一排坐西面东的一层库房,斑驳陆离的墙壁透着岁月的沧桑,这里便是15号厂当年的汽车库。
奇怪的是,最南侧的一间库房,比别的库房往前多伸出了一截。
乔运德老人先容说,这一间库房是存放班车用的,班车的车身比较长,库房盛不下,只好往外扩展了一段。

三层的二期机加工和装置车间现在变成了北王庄村落委会和卫生室办公场所

从车库位置沿山坡连续往西北方面走,陆续可见15号厂以前的热处理车间、老电镀车间、单身宿舍、广播站和厂党委办公室等建筑,大都基本保存无缺。
厂党委办公室是由一座平房北屋和一座平房西屋组成的一个小院,现在已经归属94岁的村落民亓凤英老太太居住利用。
精神矍铄的亓老太太见到乔运德老人,激情亲切地引到屋内攀谈。
除了历经岁月显得破旧之外,屋内的建筑构造和格局都有没有变革,还是原来的样子。
广播站建筑处在亓老太太居住的堂屋西头,是石头垒砌的二层小屋,小巧玲珑,很像古时候的绣楼。
除了这些车间厂房和办公场所,北王庄村落厂区西侧山坡用石头垒砌的围墙也保存比较无缺,围墙外的白杨树已长成参天算夜树。
在围墙西面的山坡上,以前为全体工厂供水的水塔还在,只是外立面新抹了一层水泥,看不出原来的风貌了。
北王庄村落村落南的这片厂区,当年占用了一些村落民的住房,一部分村落民舍小家顾大家,迁居到西山坡上居住,为建厂供应了方便,做出了贡献。
现在,一些村落民搬进闲置的厂房居住,不失落为对工业遗产的一种接续利用。

山东朝阳修配厂(15号厂)装置车间生产场景——资料片(赵凤芝供图)

除了这些工业建筑,1969年,莱芜供电部门还在北王庄村落北培植了一处变电站,供15号厂利用。
1970年,莱芜粮食部门又在变电站以北培植了一处备战粮库。
现在,这两处工业遗产也保存了下来。

三线军工人不畏艰巨奉献青春

重新拜访一遍自己曾经生活事情过的老厂区,乔运德老人感慨万千,触景生情地回顾说,他曾经在交通部第一公路局下属单位事情。
1964年,经由北京工程处选拔培训后,相应国家增援国际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号召,他曾去蒙古国乌兰巴托帮助建筑铁路。
1966年,他随单位回到泰安,正遇上15号厂招人,他接着就报了名,并通过了政审,投入到山东小三线军工培植中。
来到15号厂后,他先是当学徒,后来陆续干过钳工,干过车工,干过热处理等工种,当过机加工车间主任,再后来当过副厂长。

15号厂初建时的单身职工宿舍

“别看当年三线培植特殊艰巨,并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审查很严格。
”乔运德老人说,他和同事共有44人从泰安调到莱芜,经由政审有三人不符合三线培植职员条件被退回,末了只有41人被任命。
入职后,他们先后去上海电话设备520厂、天津电话设备厂培训,回来就投入到了生产中。
当时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很差,住的屋子还没有来得及安装好窗户,冬天山沟里的景象又冷,下雪后,白天融化的雪水流进屋内墙壁上,晚上全体墙壁都变成了“冰挂”。
在工厂没有打井之前,喝的水都是从山沟里取回来的河水,后来打了水井,晚上去提水,欠妥心会把手电筒掉到井里去,还要下井去捞手电筒。
但生活的艰辛吓不倒三线人,大家还是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事情中去,不怕困难,不惜力气。
乔运德老人诚挚地说:“那时,所有三线人都立下了一个誓言:一定要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放心!

15号厂西侧山坡的围墙保存无缺

“乔运德老厂长说的他刚进厂时住的宿舍里面有冰挂,那是由于刚刚建好屋子,还没有来得及安装窗户,职工就招进来了。
” 74岁的原15号厂老职工杨玉宝师傅阐明说。
杨玉宝是莱芜本地人,当年是厂里木工车间的工人。
他虽然比乔运德老人的年事小,但到15号厂的韶光比乔运德老人还早。
原来,杨玉宝最早在建筑公司当临时工,15号厂初建时,大部分职工还没有招进来,他就跟随建筑公司来这里培植厂房举动步伐了。
15号厂的厂房和宿舍培植得差不多了,还没有来得及安装窗户时,从各地招来的职工就陆续进场了。

原来的15号厂木工车间

1969年 ,由于在建厂施工中表现出色,杨玉宝被留在了15号厂事情,在木工车间卖力制作“模型”和维修厂里的门窗、事情台等,属于木模型工,后来转成了正式工。
15号 厂迁居至泰安时,他也留在了莱芜邮电部门,邮电分营后,在中国联通莱芜分公司退休。
杨玉宝先容说,木模型工,是制作模具最前的第一道工序,军用交流机外壳先做好木模,到表面翻沙车间铸造,再由机加工制作成外壳拉身模,才能制作出外壳。
那时候,物资紧缺,设备不足用,大家就相应毛主席和党中心号召,弘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精神,自己制作设备。
如小微型车床,先由木工用木头制作木模,经由翻沙,机加工低廉甜头设备,每个翻沙件均有两三套木模型才能出一个部件。

位于南王庄村落的职工宿舍楼和被拆掉屋顶的礼堂

杨玉宝回顾说,他刚留下来在15号厂事情时,还是住在莱芜自己家里,没有住厂里,每天骑自行车来回高下班。
那时沿途都是土路,一下雨路上全是黄泥浆,自行车根本没法骑,只能扛着自行车走,成了“车骑人”。
由于路途较远,他清晨天不亮就起床到厂里上班,放工后骑车回到家也入夜了,两头见不到太阳。

连接北王庄厂区和南王庄宿舍区的五孔桥

在15号厂,不仅仅有像乔运德、杨玉宝这样的莱芜本地职工,还有来自济南等全省其他地方的职工,乃至还有来自外省增援山东小三线培植的技能职员。
在位于709厂旧址的山东小三线纪念馆内,有一组生活场景仿真复原雕塑,反响的便是来自东北的15号厂技能员李振国和妻子、6岁女儿李丽君一家三口的故事。
当年,李振国在东北老家报名来山东增援三线培植,起初,妻子并不同意他的决定,可他却对妻子说:这是增援国家培植,就算是离婚,我也要去!
终极,他们一家从东北来到莱芜山区的15号厂,一呆便是20多年……在那个分外的年代,正是有无数个像李振国这样的年轻人,肚量胸襟国之大者,屈服党的召唤,不畏艰巨,为了祖国的须要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才为我们赢得了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他们不愧为时期的脊梁。

15号厂西侧山坡上为工厂供水的水塔

用破邮车改装成的班车很招人眼

杨玉宝至今清楚地记得,当年15号厂的第一辆跑莱芜城区的班车,是从山东省邮政机器厂找来的一辆破邮车,类似于一个大面包车,由厂里的职工自己进行了改装,改成了通勤客车。
车上的座位支架是焊接工人焊接上的,上面再铺上木板,车窗是他用模具手工折的边框。
这辆班车大约能乘坐20多人,由于座位很少,大部分人都要站着。
“便是这样一辆简陋的班车,当年在莱芜街头也很招人眼,我们在路边等班车,常常被路人投来倾慕的目光。
” 杨玉宝回顾说,当年作为山东朝阳修配厂的工人,确实感到很自满。

一期机加工车间的内部构造没有变革

15号厂生产的军用20门便携式交流机是一种磁石交流机,体积不太大,可以背着走,外壳是铝壳再喷上绿漆。
杨玉宝说,那时没有那么完好的工具加工,交流机的外铝壳,都是他们木工车间用刨子手工刨平的,现在听起来切实其实不可思议。

15号厂南门传达室、食堂、烟囱等建筑原貌保留下来

由于白银的通电效果好,那时工厂生产电话交流机及配件须要利用白银,一年要花费掉不少白银。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几十道工序下来,许多工种的工人都要经手一遍白银,但厂里利用的白银一粒都不会丢,没有一个人对公家的财产动私心。
当年,和许许多多三线军工人一样,15号厂的干部职工心里装的只有为国家生产出好的产品,没有任何私心杂念,这种光明磊落的干事风格也成为他们传给下一代的家风。

遗留工业遗产见证三线军工奋斗史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15号厂具有良好的演习环境,1975-1976年,山东省邮电学校还在15号厂培训了三期学员,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山东通信行业的技能骨干。

15号厂生产的纵横制民用自动总机——资料片(于刚供图)

乔运德老人和杨玉宝师傅都提及一个当年的故事。
由于15号厂地处偏僻山区,又是军工企业,具有保密性子,通信不便,当年闹过一位职工家属探求厂子的笑话。
一位老家在外省的职工家属,打算来厂看望自己的亲人,并想给自己亲人一个惊喜,事先没有联系,直奔泰安市,打听代号为“泰安15号信箱”的山东朝阳修配厂。
没想到,东打听西打听,打听了半天也没有在泰安找到工厂的厂址,末了跑到邮局讯问,才搞清楚原来“泰安15号信箱”的厂址在莱芜。

老厂区内车间墙壁上的黑板报还保留着当年的笔墨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际海内形势的变革,地处偏僻山区的15号厂,由于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1988年迁往泰安,变成了一家生产电缆的企业。
原址留下的这一片宝贵工业遗产,成为见证那个时期小三线军工人奋斗精神的历史遗存。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lz/zxsj/177151.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