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装 > 装修设计 > 文章正文

电子产品成瘾是世界性难题, 瑞典心理学家找到了“解药”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8:35:31

瑞典,98%的7岁孩子都有自己的手机;英国,孩子每天花6小时玩手机电脑;美国,孩子每天花在科技产品上的韶光高达9小时……

瑞典首席生理康健专家Anders Hansen在新书《手机大脑》里写道:虽然手机在儿童群体中已经遍及,但绝大多数孩子都沉迷游戏娱乐,只有一小部分孩子能够善用手机。

电子产品成瘾是世界性难题, 瑞典心理学家找到了“解药”

什么叫善用手机?如何利用电子产品,才能够放大电子产品的好处,而不是被电子产品奴役?

Anders Hansen将脑科学、进化学、生理学和自身研究结果结合起来,在《手机大脑》里做出了严谨的解答。

Anders Hansen认为,电子产品对孩子产生影响是好是坏,由三方面成分决定:多巴胺、用脑习气和镜像神经元。

手机带给孩子的,不但是成瘾

为什么人们会手机成瘾?缘故原由是它用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激活人类大脑中的奖赏机制,让人不断分泌多巴胺,不断感想熏染快乐。

这被称为手机的“愉快剂效应”——年夜肠告小肠的原始人看到树上的果实,会愉快得分泌出多巴胺;无聊焦虑的当代人看到网上的,也会分泌出同样的东西。

愉快剂效应在10-20岁的青少年身上尤其明显。
他们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多巴胺分泌兴旺,十几岁的孩子看手机,就像饥饿的原始人看到果实一样,随意马虎沉迷个中获取更多知足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青少年离了手机就怏怏不乐,乃至脾气大变。
他们被虚拟天下激活的多巴胺远超现实。

什么样的孩子能够抵抗愉快剂效应呢?

研究者针对7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创造A型人格(好胜心强,自傲心低,压力感大)对人随意马虎对手机上瘾,B型人格(温和佛系,不急不缓,压力感低)的人不会和手机难舍难分。

B型人格有两个特质:社交不生动,上进心较低。
或许由于这样,他们能做到忽略手机里的谈天信息、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不太关注其他人都在干什么。

如果采访B型人格的孩子“你为什么不爱玩手机”,他们多数会给出这类答案:“玩多了也没什么意思”、“爸妈不让我玩”、“我的朋友都不怎么玩”……

比较随意马虎给自己压力的A型人格孩子,B型人格孩子没那么大压力。
不会由于考试考差沮丧万分,也不会为了融入群体必须跟大家玩一样的游戏。

也便是说,B型人格对愉快和快乐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
他们同样喜好追求快乐,但内心没有那么“饥饿”。

比较起来,压力很大的A型人格者更随意马虎“饿”,由于他们承受的压力快到极限了,而甩掉压力最快的办法有两个:赌钱,玩手机。

《手机大脑》提到一组调查结果:一些社交平台上的浏览机制,参考了老虎机的赌钱机制。
当我们思考“有没有人给我点赞”时,我们实在和思考“下一把肯定能赢”的赌徒有着一样的生理。

因此,Anders Hansen认为:想要避免孩子愉快剂成瘾,最直接的办法便是“减负”。

要么让孩子用更原始的办法学习,要么让孩子精神上“吃饱”,内心平稳知足后,获取愉快和快乐的动力自然会减退。

手机让孩子热衷于“走捷径”

手机之以是会对孩子产生坏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类的大脑被设计成“爱走捷径”的模式:为了减少热量花费,最高效率地处理问题,人类会本能地在思考上“节能”。

研究者让一组实验工具拍下美术馆的展品照片,另一组实验工具用眼睛看。
第二天,研究者向两组人展示展品照片,让他们找出昨天在美术馆看过的作品。

结果显示,没有拍照、用眼睛看的实验工具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这个实验解释:如果大脑认为“反正手机都有照片”“反正网上都查得到资料”“反正老师会把PPT发到云端”……就会开始节能,不那么专注于影象、学习。

这被称为“Google效应”:既然Google上都找得到,那还有必要去记住吗?答案当然是否。

另一方面,人类“走捷径”时也会分泌愉快愉快的多巴胺。

远古时期东张西望的人当心性更强、存活率更高,多巴胺帮助人类保留了这个有助于生存的习气。
如今人类虽然进化了,“齐心专心多用时会感到愉快”的习气还是延续了下来。

以是,只要手机在阁下,孩子就随意马虎放空大脑、三心二意,并且为此感到愉快,这种觉得是很随意马虎让人沉迷。

基于这点,很多科技厂商试图通报一个误导信息,来合理化大脑由于手机“走捷径”:利用手机可以帮助我们记住更多东西,实现齐心专心多用。

然而,一项针对150名儿童的研究结果创造:人不可能齐心专心多用。
那些所谓“善于”多线程操作的人,把稳力和效率比只做一件事的人更低。

而且,一旦大脑习气“走捷径”,哪怕只是把手机摆在身边,都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投入学习;或者哪怕努力集中把稳力,也记不住太多东西。

Anders Hansen建议:如果你已经形成手机依赖,当你事情学习时,为了避免走神,最好把手机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用纸条记载代替手机一键操作,看起来效率更低,但能记住的东西实在更多。

而孩子养成这些习气,离不开父母的勾引。
就像乔布斯严格限定子女利用科技产品。

既然父母深知手机会改变孩子的大脑习气,就要从根本上限定孩子利用科技产品的韶光,最晴天天不超过60分钟,乃至更低。
直到孩子能够靠自己掌握多巴胺、自觉把手机放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面对面互换更有幸福感

如今,各种社交App让我们不用见面也能沟通。
然而,这也带来一个副浸染:增加了青少年的烦闷、焦虑、孤独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呢?

意大利几位科学家用猴子做实验,创造猴子伸手拿食品、看到其他猴子做同样动作时,大脑卖力组织身体运动的区域会被激活。

人脑中也有这块区域,它被称为“镜像神经元”,是一种通过模拟他人,来帮助自己学习的脑细胞。

它的浸染在于:当我们亲眼看到他人做某件事时,镜像神经元用模拟和记录他人的动作,来帮助我们感想熏染感情、获取履历。

因此,当我们和某人面对面互换时,我们同时也在模拟他、学习他、成为他。
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喜好模拟大人的表情,他们正处在镜像神经元兴旺发展的阶段。

然而,手机取代了面对面沟通,孩子只能面对一张屏幕或一个音筒说话,这直接导致镜像神经元越来越不生动。

一项研究针对4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自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共情心在不断减弱,并且越来越喜好陶醉在自我天下里。

这意味着,虽然孩子能通过手机见到更多人,但同情他人的感想熏染、与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却日渐减弱。

耶鲁大学的研究者们在2年内对5000人进行了调查,创造在社交媒体上花的韶光越长,幸福指数越低,烦闷和焦虑指数越高。
那些高P精修过后的照片,很随意马虎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到自卑不安。

办理这个问题的直接办法,便是勾引孩子不要依赖手机进行互换。

丹麦几位研究者组织1000人进行了“一周不用手机”实验,7天后,实验工具普遍感到:和他人面对面互换韶光增加了,压力更小,对生活满意度更高,以前看他人晒照片时产生的妒忌感也烟消云散。

手机增加了快乐、方便了生活、让我们和朋友更频繁联系,但手机不能取代正常社交。
因此,想联系朋友时,只管即便约出来玩;或者放下手机,和父母一起走向户外,才是对孩子发展最有利的办法。

如何善用手机,帮助孩子发展?

2013年北京满分作文《手机论》,文中有一句话:手机者,有善亦有恶,或谓无所谓善恶。
以远虑不雅观之,以高德驭之,不以其废正务、远人情……

大略来说便是:手机是好是坏,全看利用者能不能驾驭它。

犹如上文的总结,我们有三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驾驭手机:给孩子“减负”;限定利用手机的韶光;鼓励孩子面对面互换。

此外,《手机大脑》也给了父母一个安全利用手机的小贴士:

下载限时app,严格限定利用手机的韶光;每天关机1-2小时,完备摆脱手机;将手机设置成黑白背景,减少多巴胺分泌;不将手机带进教室、床头,做作业时也把手机放远点。

孩子终生都将与手机作伴,从前学会如何精确驾驭手机、而不是被手机牵着鼻子走,对他此刻的发展和今后的人生都至关主要。

为此,父母也须要言传身教,抽韶光放下手机,去户外跑一跑。
当你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孩子也会模拟你的做法,抽离虚拟天下,去现实天下中探求真正滋养自己的养分。

文本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生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大众年夜众号“芒来小姐”。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lz/zxsj/198036.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