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装 > 装修设计 > 文章正文

彭湃新闻:若安在电子屏幕上做出纸媒的深度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1:28:23

“新项目叫Paper,是我取的名字,是想见告别人我们是从哪儿来的。
”接手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的这一新媒体操持的《东方早报》社长邱兵说。

彭湃新闻:若安在电子屏幕上做出纸媒的深度

Paper,澎湃。
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公布的第一个成果。
根据上海报业掌门人裘新的构想,该集团未来的新媒体计策将集中于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通过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依赖海量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第二种是面对窄众人群,以高度专业化的内容和精准做事得到用户付费收入。
采取第一种模式的便是《东方早报》的“澎湃新闻”项目,第二种模式则涉及仍在预备中的《上海不雅观察》和《界面》两个项目。

进入7月以来,澎湃新闻的团队在蛰伏半年后,开始在传媒界掀起关注热潮。
7月12日,澎湃新闻首先宣布芮成钢缺席经济信息联播直播现场,并预测芮成钢因关联到郭振玺事宜而被带走调查。
同一天,财新网确认了这一。
7月16日。
澎湃新闻演习付珊远赴湖南益阳,发来特稿“少年余刚:当首长秘书后老师求见遭拒”,该文以深度的调查和独特的宣布形式引发轰动。
7月12日,新浪网总编“老沉”在新浪微博上发问:哪位高人知道澎湃新闻是什么情形?随后便收到了其创办者《东方早报》的回答:这是上海报业集团新媒体项目。

根据《第一财经周刊》的宣布,《东方早报》早在2003年创刊时,曾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国际主流大报为标杆,不仅仅在内容上追求严明和深度,在版面上也采取对版的大报版式——邱兵和她的编辑团队认为只有“大报”才能承载起比较严明的报纸内容。
但是这种版式在中国却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困境——在中国,大报都适宜在办公室阅读,以是当时《东方早报》的销量大打折扣。
《东方早报》随后便改为小版式的报纸,并加上了碎片化的内容。
改版后的《东方早报》的销量开始增加,乘上了报纸黄金期间的末班车来到了新媒体时期。
在这个纸媒经营状况每况日下的期间,从属于上海报业集团的《东方早报》开始在新媒体领域追求打破,但又不愿放弃做深度新闻的初衷——澎湃新闻由此应运而生。

当年在版面上模拟国际大报遭遇了水土不服,现在,《东方早报》的澎湃新闻成功地在内容上遇上了它们。
在澎湃新闻的网站上,除了简讯和剖析外,最多的文章是新闻特写其质量绝不逊色于其他纸媒。
这些深度宣布,有的看重找到新闻当事人以跟进、还原新闻事实,如《逮捕男演员闻小炜的交警:“是否明星与我无关”》一文,杨洁找到司法交警李文浩就当时的情形提出8个问题;有的是在某新闻宣布或者事实根本上,看重澎湃新闻的多元解读和深入思考,如文章《国家卫计委主任党媒刊文:少数干部作风不正、不实、不廉》,便是作者结合《公民日报》刊发的“惩处腐败要打到痛处”一文进行的二次不雅观察、解读。

《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国有名的媒体作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原形》中曾写道,未来新闻消费者对新闻的需求将集中于八个紧张功能:鉴定者、释义者、调查者、见证者、赋权者、聪明的聚合者、论坛组织者以及新闻榜样。
这些功能恰好与裘新对“澎湃”的定位相吻合。

除了看重内容,澎湃新闻也看重与读者的互换。
裘新将澎湃新闻定位为“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分辨原形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
因此,在澎湃新闻的网站文章页,除了有评论框用来跟帖,还有一个问答框用来由用户提问,其他用户做出回答。
这一点类似于知乎,问答与内容更有关联性。
而在17号举办的2014中国传媒品牌高峰论坛上,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王伟也对“澎湃”进行了阐释,“澎湃是定位于通过新闻加思想的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澎湃是借助于东方早报的品牌和团队培植起来的,用纸媒研究者传媒老王的话来说,这一举动表明经由10年树立的东方早报的品牌在转型上开始洗手不干。

在中文互联网上,财新传媒一贯是深度新闻的标杆。
财新传媒旗下的财新网以原创和深度的文章得到业界的尊重。
而澎湃新闻正这些方面在朝着财新传媒的方向大步提高。
但问题在于:一是财新暂时并不赢利,二是上海能否承载两个做硬新闻的平台?当被罗昌平问到这个问题时,邱兵并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说:“我们不走这一步怕是也弗成,东方早报在上海的纸媒中也是追求创新的,我想互联网精神的核心也在于此吧,这个团队不去搏击一下也是心有不甘的。

i 黑马点评:在纸媒日渐衰落的本日,纸媒开始寻求在新媒体领域延续昔日的辉煌。
在澎湃新闻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依赖传统媒体的采编团队和宣布模式,以及新媒体的交互上风,传统纸媒依然能够成功在电子屏幕上呈现严明深度的内容——这乃至是大部分媒体没能在纸面上做到的。
我们可以预见,在极度的情形下,纸媒的形态终极可能会不复存在,但是纸媒在社会传播上的代价仍旧能够被保留。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新媒体形式涌现,但这对付信息传播而言,只不过是载体上的变革,读者须要的仍是精华的内容。
因此,保留深度的宣布办法,再适应新媒体的传播办法,可能是传统媒体转型的一个方向。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lz/zxsj/62377.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