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装 > 装修设计 > 文章正文

拾忆魔都光影故事⑨|给你一张以前的cd听听那个年代的记忆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2:14:26

1997年7月买卡带的女青年。

拾忆魔都光影故事⑨|给你一张以前的cd听听那个年代的记忆

拍照:任国强

当时的上海人家,险些都有台录音机。
录音机旁一样平常放着磁带盒,上面贴着磁带的目录先容。
在一堆五颜六色的磁带中,一定也少不了毛阿敏的《思念》。

任国强是地隧道道的上海人,多年来一贯坚持拍摄各种上海生活的老照片。
他在展示关于磁带的照片时,还特殊先容了当时他“翻录”《思念》的场景。

“翻录磁带时,我一样平常是问隔壁邻居借台录音机放音乐,再用自家的录音机对着录下来。
录的时候谁都不敢说话,恐怕影响音乐质量的纯粹。

不过任国强的这盒《思念》终极还是有些“瑕疵”——当毛阿敏唱到“彷佛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时,邻居家小孩无意插了一句嘴,接着任国强轻轻“嘘”了一声——这些小插曲至今都保留在卡带中,回顾起来,他以为故意思极了!

老卡带录音机现在只能在旧货地摊上见了。
拍照 任国强

卡带的热潮一贯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末,除了用录音机播放磁带外,90年代初,海内还涌现了与录音机功能类似,但更小更实用的复读机。

洒脱的Walkman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算是多媒体技能发展迅猛的期间。
用录音机听音乐只能局限于室内,未便利携带。
于是,80年代末“Walkman”出世后,即刻代替录音机成了爱音乐人士的标配。

腰上别着Walkman听张行、毛阿敏的歌、蹬着自行车在淮海路上“兜风”,这大概是上海人的独家回顾了。

1997年夏天一位女士手拿Walkman听着歌走在淮海路上。
拍照:任国强

随着技能的发展,MP3、手机音乐播放器的陆续出世,“Walkman”逐步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
但“Walkman”作为随身听的第一代,“老祖宗”的地位可是不容撼动的,首创了随身听观点,奠定了它划时期产品的地位。

全民卡拉OK热潮

还记得泳装卡拉OK光碟伐?

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随便走进一家小饭铺里,映入眼帘便是电视屏幕上穿泳装的女模特,阁下两个人拿着发话器深情地对唱。
就算坐下点餐,也会有做事员问是否有点歌的需求。

卡拉OK文化险些蔓延到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放工去歌舞厅唱卡拉OK?”

“OK!

“加我一个!

作为90年代的娱乐活动,卡拉OK的受众非常广,许多办公室一族都按捺不住想要一展歌喉的心。
每每放工前卡拉OK都会被提及,一群人兴趣勃勃地唱了一把,将事情的烦恼劳累一扫而空,是人们解压娱乐的法宝。

1991年1月,4位小朋友在唱卡拉OK。
拍照:任国强

卡拉OK起源于日本,传入中国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犹如一龙卷风席卷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邑,卡拉OK更是深入到了大小弄堂里巷之中。

精细的视听组合与淘碟热

1993年9月,海内的万燕公司在北京国际广播电视展览会上展示了天下上第一台名为CDK330的活动图像光盘播放机的样机,(简称小影碟机,也便是现在的VCD),在现场引起轰动。
10月份,万燕在新建的厂房里开始组装第一批2000台播放机,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

万燕的成功,吸引了多家外国企业和几百家海内的企业相继进入中国VCD市场,广泛的宣扬使消费者很快理解和认识了VCD,使VCD在中国家庭影音市场上产生了空前的繁荣。
由此也刮起了一股淘碟风。

上世纪90年代末,走进上海一家音像超市,各种碟片琳琅满目,货架上还贴有“五百个品种可供选择”的标语。
《英雄本色》、《泰坦尼克号》等港台影片、美国大片都能在这里淘到。
常能看到上海市民们拿着装满碟片的篮子挤在收银台前心满意足地结账。

1998年上海开了家唱片超市,市民挎着篮子淘碟。
拍照:任国强

还有许多碟片发热友会到地摊上淘碟,他们享受在满地疵碟中创造好碟的意外之喜。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而是刚好遇见。
淘碟的乐趣正在于此。

1998年夏天市民在地摊上掏碟 拍照:任国强

VCD、DVD和碟片的盛行一度填补了当时市民娱乐生活的空缺,淘碟成为上世纪90年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视机美化论

上世纪80年代初,海内电视机行业开始兴起。

上海家庭的标配是一台9寸黑白电视机,而彩色电视机价格昂贵,一样平常人家包袱不起。
不过对生活质量有追求的上海人有的是办法让电视机“更好看”!

当时的商家纷纭推出“红绿蓝三色塑料片”——实在便是彩色膜,贴在电视机屏幕上,一台“彩色电视”便改装成功了。
本钱,只要5角钱一张。

为了有更好的不雅观看体验,上海市民中还曾盛行过“电视屏幕放大镜”。
取一块特制的透明塑料板,两边附有支架,放在电视屏幕前,作适当调度后,就能放大图像。
不过放大效果差强人意,画面变成“马赛克”,人脸模糊到变形。

时至今日,这些提高不雅观看体验的物理手段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孩子们再无从知晓。

“拓西巴,拓西巴,新时期的东芝。
”东芝电视机的广告语当年火遍了大江南北。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东芝、索尼等几家电视大厂联合开拓出了一种利用反射成像的显示技能,电视画质变得清晰很多,兴起的背投电视机风靡一时。

这些家电几年就会有更新,变革之快令人咋舌。
而随着改变的,是上海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1998年市民购买电视机,商店里展示的电视都打开着,有不少人回去吼上两口。
拍照:任国强

进入到新世纪往后,电视机日益更新换代,手机、电脑的相继问世,民众的文娱生活也加倍的丰富多彩。

答题有奖

生活在上海的你,对这个俏丽的都邑存有什么样的的影象?

是高耸入云的大楼,还是挤挤挨挨的弄堂?

是穿梭不息的鸣笛,还是梧桐树上的鸟叫?

这个城市在短短数十年间的变革,你经历几何?

本期拾忆魔都,帮你翻出久存心中的美好,晒一个日光浴,那是童年的味道。

关于老弄堂里的生活你还记得多少?点击链接答题,获取“严密上海”丰富褒奖:老上海的影音时期

下载“严密上海”,每周一上新测题考验你的影象;周三我们不见不散,捡拾光阴里的碎影。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lz/zxsj/76588.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