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燃气灶 > 文章正文

“Kindle压泡面”带来的阅读之思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5:09:34

近日,“Kindle压泡面”话题引发关注。

“Kindle压泡面”带来的阅读之思

曾经风光无限的“阅读神器”,如今却成了最随意马虎被闲置的科技产品之一。
对此,有媒体直言,“Kindle遇冷,背后是电子书的溃败。

事实上,进入“读屏时期”,对纸质书的唱衰一刻也没有止息,每隔一段就会有某种“取代论”生发出来,搅得舆论场一片唏嘘。
然而,几年过去,寒冬渐暖,纸质书不仅没有消逝,反而越卖越好。
2017年数据显示,中国纸质书已实现发卖册数连续三年8%-10%的增长,反倒是电子书愈发给人一种后劲不敷之感,所谓“替代”显然无从谈起,以至于不少出版社都开始“怜惜”起电子书来。
这样的转变,让人寻思。

“媒介即讯息”,介质不同,功能、体验自然互异,电子介质大略便捷,能补充碎片化韶光,适宜浅阅读;纸质介质更有仪式感,须要静心安坐,是深阅读、重阅读首选。
两种介质各有优长,不必厚此薄彼,但从此消彼长的变革中,却能看到一个明显趋向:尝尽“冷暖”之后,难舍书喷鼻香的人们正回归深阅读。
而在这样的趋势下,纸质书自然更受青睐。

比较花哨的新媒介,纸张看上去普通大略,但正好由于至简,以是专注。
铅字能更好地承载厚重的内容,墨喷鼻香更能让人宁静致远。
“偷得浮生半日闲”,取一本书,泡一壶茶,或在斑驳阳光中,或在温馨灯光下,感想熏染指间摩挲的触感以及淡淡的书喷鼻香,这些物理情景带来的阅读愉悦,都是在电子屏的方寸之间难以体验的。
所谓看纸质书“更有读书的觉得”,好读书者自解其意。

“纸质”也好,“电子”也罢,究竟是介质,不是阅读实质。
且看当下,各种电子阅读器、读书APP层出不穷,看小说、记条记、玩社交,功能一应俱全。
“Kindle在手、书海自通”,人们一度乐不雅观地认为数字阅读盛行,国人的“不爱读书病”终于有治了。
可事实远非如此,五花八门的电子产品没能提升大家静心阅读的能力,冗杂混乱的信息年夜水更逐渐冲淡了开卷的专注。
不知从何时起,一个新名词——“社交网络囤积症”开始盛行,微信里关注一堆公号,收藏了成摞“好文”,却压根儿没韶光看。
一触即得的阅读内容,实在正在让人们丧失落阅读本身的乐趣。

介质无限升级,思维更要沉淀。
很大程度上看,读书是一项慢功夫,在淡然闲适中,才能更好领略好山好水、人情百态,才能更好思考人生、核阅天下。
所见未必能得,读书这件事,载体实在是次要的,关键因此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读的又是否是一本值得你付出韶光的好书。
有人追忆,五六十年前学生们没钱买书,学校就把《青春之歌》《钢铁是若何炼成的》撕下来每天贴几张到布告栏上,大家簇拥于前争相品读。
喧华的读屏时期,这份阅读的本真,尤为值得重拾。

介质的冷热之间,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国人阅读需求的提升。
信息经济时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愈加强烈。
而知足这一需求,只在介质上做文章无济于事,还需在书的品质高下功夫。
如今纸书市场回暖,可尚是“浅草才能没马蹄”,打造更多的佳构好书,提升阅读品质,任重道远。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晁星,编辑:白帆)

欢迎关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时查看我们的最新。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rqz/134734.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