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燃气灶 > 文章正文

存储空间乞助?“数字仓鼠”别再“电子囤物”了!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7:42:24

在2022年的末了几天,手机各大App纷纭发布年度报告,从衣食住行到影音图书,将用户一年来留在互联网上的点滴印记呈现出来,年度报告刷屏朋友圈也成为一年一度的跨年“盛典”!
而这些影象和回顾,正好是我们的点赞、收藏、转发、存储等一系列习气累积而来的,这也让不少人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已成为一只“数字仓鼠”,一直地囤积着各种“数字化的信息”。

那些困在数据中的人

存储空间乞助?“数字仓鼠”别再“电子囤物”了!

今年春节,刚开始演习的秋霏换了一部新手机,内存256G。
“这些年手机最大内存,已经从64G飙升到了512G。
上次换手机的时候,我总会担心电池坚持不了两年就会极速衰减,可事实却总是电池还在苟延残喘,而内存早已告急了!
”秋霏自嘲地说,“当初买64G的手机时,我还以为它大到可以装来世界。
可现在看来,把旧手机的照片复制过来再装点新运用,加上过年以来半个月拍的照片和视频,150G就已经没了,不出一个月我已经后悔没换一个内存更大的手机。

很多年前,“囤积”的观点就在新闻宣布中频频涌现。
打开微博搜索“囤积症”,会创造许多网友抱怨自己已“病入膏肓”——“我上辈子肯定是只仓鼠”“房间爆炸了”,人们也在各个网络空间书写着自己的“断舍离”经历。
与范例的物品囤积不同,“数字囤积”是数字时期人们网络大量数据信息的征象,这些信息中可能包括故意留存的大量图片、文档、视频,也包含一些被动收到的电子邮件、信息推送等。

阿坤戏称自己是一个重度“数字囤积者”。
从2010年参加事情至今12年的韶光,他购入的移动硬盘就达30多块。
“从最早的20G移动硬盘,到后来的40G、80G、250G、500G……我的那些移动硬盘,都可以展现近10年数据存储技能的发展史了。
”阿坤打趣道,最近他又购入了第四块4T容量硬盘,新一轮的存储还在连续。

阿坤的硬盘还在不断增加。
受访者供图

这些硬盘里都有什么,真有那么多须要存储的数据吗?阿坤盘点了自己存储的各种文件。
其一是与事情干系的数据。
作为新媒体编辑,阿坤日常须要处理大量稿件和图片,他从原始文稿开始,会保留每一版修正稿,直至终极稿;所用的图片也是如此,每版修正统统存档。
“纯挚的文稿还好,碰着PPT这种一个就四五百兆的文件,每个版本都存,那占用的空间可就大了。
”阿坤说。
而这个习气也从事情延伸到了生活之中,他硬盘中的另一类数据便是各种生活和旅游的照片及视频。
从从前利用单反相机拍摄,到后来的手机随手拍,不仅大部分照片他都保留了下来,而且还从中选出满意的照片进行精修,并同时保存原始版本。
第三类数据是他从网络高下载的图片和视频,只要碰着喜好和有趣的内容,阿坤会随手下载“以备时时之需”。
如果再加上他转存到云盘或者直接在网络上点击收藏的内容,这个数据量更加无法估算。

从开始利用微信到现在,阿坤没有删除过谈天记录,手机上仅这一个软件占用的空间就已经达到80G了。
“我是个特殊怀旧的人,时时时就喜好翻翻照片、视频追忆过往,这些对我来说便是生活中的调处。
随着积累的增加,我创造自己总能在别人有须要的时候迅速供应干系的文档或素材。
久而久之,有了需求,大家就会第一个想到我。
这也让我以为自己的‘小癖好’不仅对自己,也对别人故意义。

“数字囤积”真的不会给人造成困扰吗?也不尽然。
“只网络不整理,这些存档就和垃圾无异。
要想让它们发挥浸染,归类整理是非常必要的。
”阿坤表示,“随手归档还好,如果轻微

数据囤积的得与失落

生活中,阿坤这样的人并不少见。
在微博、豆瓣、小红书搜索类似话题,会看到不少人在分享着自己对数据的依赖:“目前手机相册图片44778张,朋友说看一眼都以为窒息。
”“囤了70G的电子书,十辈子也看不完……”“明明有些资源根本不会打开,但还是以为存在网盘里比较好,不然很惶恐。

这些如今看来十分平常的行为又被称作“数字囤积症”。
与大量的杂物囤积会对自己乃至他人的日常生活造成显而易见的影响不同,数字囤积每每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不过是买几块硬盘,或是心甘情愿充值,成为各种云盘的“尊贵VIP”,毕竟在信息的汪洋里,“电子水点”永久不嫌多。

许多年轻人的手机在电池报废之前,内存早已告急。
受访者供图

天津师范大学生理学部教授杨春表示,不少人喜好给自己的某种表现冠以“症”字,来代表它的严重性,但目前并没有临床意义上的“数字囤积症”。
只是信息时期人们对电子产品和网络的过度依赖,以及过载的信息和数据给人带来的压力和焦虑确实须要我们引起重视。

某有名硬盘厂商曾开展了一项针对人们数据存储习气的调查。
调查拜访了2000位受访者,结果创造,52%的受访者从未删除过电子设备上的任何文件、程序或数据,33%的人表示手机上或其他设备里存着10年或者更久以前的文件。
41%的受访者想尽办法保护好自己存储的图片和视频,如果不得不删除,78%的人会把文件转移到另一台设备上。

对付“数字囤积者”来说,电脑硬盘永久不足。
受访者供图

人们从不断囤积的数据中能得到什么?阿坤体会到的是情绪依赖和被须要的存在感。
“还有更多人从不断的转存、收藏中,感想熏染到的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杨春教授这样认为。
老师讲课太快了,来不及记条记,板书课件拍下来“等下课后再看”,好成绩唾手可得;博物馆里的文物先容太长,随手按下快门便仿佛知识尽在节制中,拍了便是懂了;至于那些“一图教你……”“人生必看片单”,保存下来就能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信息爆炸时期,知识的迅速更迭,的确会让人产生危急感。
许多人把搜集“知识”当成安抚自己的一种手段——存下来代表着未来我可能会学习它,那么我就可能会变得更好。
“然而只存储而不学习,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望不到头的收藏清单和待看列表也会催生人的焦虑感。
和现实空间一样,大量的文件和任务都被储存在大脑额叶中,一旦信息过载,就会影响思考、操持,更随意马虎催生焦虑感情。
”杨春表示。

虽然霸占的数据越来越多,但人们思考、影象和创造的能力在不断退化。
大二学生鑫程便是一个特殊喜好拍照、记录生活的女孩。
她见告:“只要手机在手,就觉得我能记住统统,很小的事情都要在手机上设个提醒,美其名曰把大脑留给更主要的事。
可实际上只是纯挚地把它‘闲置’起来了,让自己变得越来越‘

数据也要“断舍离”

鑫程的手机早已由于内存太满而运行困难了,但她一贯视而不见,连续囤积。
去年12月,她在购物付款时,手机乃至卡到打不开微信。
“我试了好几次,折腾了十几分钟才终于付款成功。
当时在寒风中,我身后排着七八个人,那场面实在是太尴尬了。

鑫程反思了自己的日常,开始动手数据“断舍离”。
“现在拍完照,我会急速筛选,只保存满意的照片,再定期把照片放到电脑里。
并且会及时对网络收藏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标注,便于查找。
此外,当别人推举好书、好电影,或者自己看到好文章的时候,我会尽快找韶光看完,不再让这些内容在收藏夹中‘吃灰’。
两个月下来,我已经不再依赖大数据的推送,而是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鑫程表示。

杨春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期,数据网络和整理是人们应对变化多端的现实该当节制的技能,但是当这种“囤积”变得无序,给个体带来巨大压力、乃至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时,就要及时调度。
这个“断舍离”的过程能够让人们创造,数据与情绪、自我、回顾并非密不可分。
适度剥离,才能顺利地舍弃。
“不过,这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过程,不能一挥而就。

在豆瓣上有一个“收藏夹不吃灰”小组,成员有5万多人。
在这个小组里,大家一起打卡督匆匆自己定期整理收藏夹,激活那些被尘埃掩埋了的“宝藏”。
在这些记录中,我们看到人们删掉的不是回顾而是包袱,改变的不止是收藏夹还有生活态度。
就和鑫程的变革一样,她从前总会囤积一些想法,却迟迟不见行动,借口不外乎:等过了年、等考完试、等这件事忙完了……总之,等一个主要的节点。
如今,她觉得自己收回了掌握权,不再被数据裹挟着无目的地奔忙。
虽然看似网络的内容变少了,但是真正节制的东西却变多了。
“过去无论用饭、喝水,我什么都要拍一拍。
本想通过数据记住更多,却创造我只记住了被拍下来的东西,生活中有更多来不及记录的宝贵瞬间反而被遗忘了。
”鑫程说,“现在我放下手机,看到了更多的风景,也学会了在记录中去感想熏染生活。

(今 田莹)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rqz/181412.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