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燃气灶 > 文章正文

四招改稿:删、加、读、放你学会了吗?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7:57:27

稿子写完了,是否有必要修正?修正时,不知如何下手,怎么办?

四招改稿:删、加、读、放你学会了吗?

本日推举这篇文章,集纳了五位资深新闻人对改稿的思考,他们分别是公民日报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高等、范长江新闻奖得到者张显峰,光明日报江苏站站长、高等郑晋鸣,公民日报高等编辑许林,中心广播电视总台资深杜昌华,一起来学习吧!

改稿:洗掉“萝卜”上的“泥”

法国作家莫泊桑带着一篇新写的短篇小说去请教福楼拜,他创造福楼拜桌上有厚厚的一叠文稿,而且每页都只写一行,别的九行都是空缺。
莫泊桑问:“您这样不是太摧残浪费蹂躏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一贯有这样的习气,一张纸上只写第一行,别的九行是留着修正用的。
”莫泊桑听了,立即告辞,赶紧回家修正自己的小说去了。

小说写完要修正,新闻宣布也一样。
改稿的目的是洗掉“萝卜”上的“泥”,让文章更干净。

公民日报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认为:“任何作品只有反复修正才能臻于完善,新闻宣布更是如此。
由于新闻不是从容不迫的文体,新闻的写作每每也没有那么从容。
常言道,萝卜快了不洗泥。
写完宣布改一改,去掉点萝卜上的泥。

在费伟伟看来,稿子上的“泥”常日表现整体构造和遣词造句两方面:

一方面,落笔前是有框架的,但一旦写起来就难免信马由缰,写着写着就偏离了起初的构思,交稿韶光又在那里卡着,最好的选择便是通过修正进一步厘清思路,让文章逻辑清晰,脉络分明,理通气顺。

另一方面,仓促行文导致繁杂、便捷和快速的笔墨堆积,或枝蔓太多,或措辞啰嗦,或用词不当,通过改稿可以删繁剪秽、琢句炼字,让稿件更加准确、光鲜、生动。

稿子写完是否要修正?资深、编辑们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公民日报高等编辑许林谈道:“我写完新闻稿或者其他文章,至少要审核修正三次,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发稿。
紧张看新闻事实是否清晰呈现,文章逻辑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普通简洁,标题是否吸睛。

中心广播电视总台资深杜昌华也认为,改稿不仅仅是抠字眼,创造错别字、标点符号缺点,而是要从文章整体格调、主题上去改。
在改的过程中去感想熏染,让文章有流畅、充足的觉得,不要让读者有阅读障碍。

四招改稿:删、加、读、放

改稿不仅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不但要心到、笔到、口到,更要韶光到。

01删一删

自古文章尚短、尚精、尚简,新闻宣布更应如此,由于受众接管新闻每每在匆忙间,利用的是碎片韶光。
短、精、简的宣布供应的信息与不雅观点比较清晰,更随意马虎被接管、理解。

以是,改稿子便是把文章从厚改到薄,从繁改到简,这离不开一个“删”字。

如何删?费伟伟认为,删紧张指成稿后要篇中删句,句中删字。
删掉琐事和没有太多代价的信息,它只会让故事的节奏变慢,影响文章生动性;形容词貌似丰富华美,实在表达力很弱,虚词利用不当会令阅读枯燥乏味,两者皆可删。

光明日报江苏站站长、高等郑晋鸣认为,“好的编辑是把长句子变短,把废话删掉,表达也不须要高等的词语和富丽的文采,完备能表达真实意思就行了,不写废话,说读者能听懂的话,这便是最好的表达”。

鲁迅有一次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删”字,并且对学生说:“你们问我写文章有什么窍门,我也说不出,要说履历,略有一点,这个‘删’字便是,从我的履历中归纳出来的。

02加一加

改稿,除了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

在郑晋鸣看来,一个好的故事,必须有细节信息呈现。
编辑、不仅要长于删繁就简,也要添枝加叶。
做加法便是把短改长,往故事里加细节信息,有细节才能打动人。

如何增加细节?郑晋鸣举了一个例子。
3月21日,财新周刊发出《死活金银潭:一支医疗队的50天》的文章。
文中提到,一位老大爷不幸去世,护士将尸首推出病房时,50米的路走了近8分钟。
这么短的路,为啥走了这么久?由于路上碰着8名值班的护士,都肃立鞠躬对老大爷说,“您一起走好”。
他们为啥要这么干?文章交代的也很清楚:8名值班护士在这个送别仪式中,代表了他的亲友,对他的人生进行末了的告别必须持重。

费伟伟也谈道,在给年轻改稿中,创造他们的稿子也存在文章不结实,描写不详细的问题,办理这个问题就须要做加法。
拿语句是非来说,短词短句有力,但也不是每句都要短。

正如汪曾祺所说,“措辞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子与短句子的搭配……可长则长,能短则短,利用之妙,存乎齐心专心”。

03读一读

读改法,便是稿子写完往后,读一遍乃至交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创造语义不畅、语句不顺,衔接有阻隔和跳跃的地方,然后随手改正。

费伟伟认为,读是让稿件文通句顺的最好办法,读还能感想熏染文章的节奏与音乐感。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

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迈克尔加特纳认为,“改稿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读你的作品——大声地读。
读的时候你会听到刺耳的词,冗赘的短语,还有那些看上去很好但听起来蹩脚的词和沉闷的短语”。

著名文学家叶圣陶谈稿件修正时谈道,修正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便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
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
一起念下去,轻忽的地方自然会创造。
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失慎密,词跟词的合营照料不对头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创造。

“由于笔墨是书面化的表达,更正式、规范,但也难免太呆板。
”郑晋鸣看来,写脱稿子读一遍,乃至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就能创造问题,并纠正太书面化的表达,让文章口语化,而口语化的表达更能打动人、吸引人。

许林也认为,写稿最忌讳文件式表述,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一定要阔别文件式的笔墨,把文件精神通过普通易懂的措辞笔墨表达出来。
措辞清新,易读易懂,朴实简洁,既不追风谄媚,又不陈词谰言是好的基本功。

稿子写完,读出来,韶光许可的话,可以多读几遍,每读完一遍都会创造新的问题。
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修正,可以让文风更朴实、简洁,充满口语化。
而口语就像作者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读者说话,给读者的觉得是个别谈天,最富有互换感。

04放一放

很多人写脱稿之后都会以为很有造诣感,在喜悦之中无法创造文章的问题。
这个时候,不妨把稿子放一放,“让子弹再飞一下子”,尤其是不紧急的稿件。
过些时候再修正,平复一下心情,从充满造诣感的感情中镇静下来,会从稿子中创造新问题。

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推崇稿子写完后,先放一放这一修正方法。

宋代文学家唐子西,人称“小东坡”。
他认为,文章在写完后暂时搁置,在之后的几天里反复修正,不断完善;清代文学名家唐彪也讲过,文章如果写完就能修正就修正,创造不了问题的话,先搁置起来,之后就会创造问题,改起来很随意马虎。

高等、范长江新闻奖得到者张显峰认为:“人在写稿的时候,会陷入一种表达的冲动,每每是作者的视角。
主要且不是特殊紧急的稿件,我写完会放一放。
只有放一放、冷一冷,抽身出来,才可能从读者的视角去看问题,这样你就随意马虎创造:事实是不是交代清楚了,逻辑完全不完全,态度客不雅观不客不雅观,会滤去一些不必要的枝蔓和感情。

当然,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写作更看重传播的时效性,“放一放”的韶光,几个月乃至几天都不现实,但可以缩短放的韶光。
详细放多久?可以根据实际情形而定。

您有什么好的改稿方法?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

以上文章来源于传媒茶话会 ,作者李磊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rqz/186433.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