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燃气灶 > 文章正文

杀虫新打破!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硫虫酰胺(宇龙366®)已全国上市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8:03:04

浙江宇龙药业有限公司十年磨一剑,在海内登记的自主原创专利性杀虫剂硫虫酰胺的上市,有望给海内防治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带来新的药剂选择,对延缓小菜蛾等鳞翅目害虫抗性发展发挥着重要浸染。

杀虫新打破!新型双酰胺类杀虫剂硫虫酰胺(宇龙366®)已全国上市

硫虫酰胺属于全新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其浸染机理是通过激活昆虫肌肉细胞中的鱼尼丁受体,导致细胞内钙库中的钙离子无限制地开释,使昆虫肌肉松弛性麻痹、瘫痪,停滞取食,导致终极去世亡。
硫虫酰胺紧张防治甘蓝等作物的鳞翅目害虫,同时降落初孵幼虫的成活率。

硫虫酰胺登记甘蓝小菜蛾,经室内活性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10% 硫虫酰胺悬浮剂(牌号名: 宇龙366)对甘蓝小菜蛾有较高活性和较好防治效果,用药量为 30~40mL /667m。
于甘蓝小菜蛾低龄幼虫期用药,施药 1次,植株叶面均匀喷雾,安全间隔期为 7d。
在用药剂量范围内对作物安全,未见药害发生。

从化学构造看,硫虫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在于,苯环的甲基变成了氯,甲氨基变成了异丙基氨基,羰基上的氧变成了硫,硫的引入改进其溶解性能及内吸性能,使其比氯虫苯甲酰胺具有更好的内吸传导性。
(见下图)

硫虫酰胺和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的差异

“宇龙366”作为一款新型双酰胺类新型杀虫剂,杀虫广谱、安全高效,经田间探索,其产品上风紧张包括以下几点:

1

见效快,速效性好

具有胃毒和触杀活性,以胃毒浸染为主,添加高效入口渗透助剂,有效穿透害虫体壁几丁质构造,增加产品触杀效果,害虫取食或打仗药液后2-3小时即停滞危害、后续肌肉瘫痪,脱粪脱水直至去世亡,保果保叶效果好。

2

渗透性强、内吸传导性好

可经植物茎、叶及根系接管、渗透植物体内,并在木质部移动,向上、横向传导,耐雨水冲刷,全面掌握虫害。
具有较长持效期,均匀防效20~30天。
施药均匀,喷施到叶片各个部位,防治效果更佳。
室内生测验证,硫虫酰胺的内吸传导性优于氯虫苯甲酰胺等其他酰胺类杀虫剂,在田间表现为更长的持效期。

3

提早用药防虫害

紧张防治鳞翅目害虫,滋扰鳞翅目害虫交配,降落产卵数量,同时对结茧率、羽化率都产生影响。
产卵高峰后施药,增加初孵幼虫去世亡率,控虫韶光更长,鳞翅目幼虫都见效,生产上需贯彻“提前用药防虫害,鳞翅目害虫都有效”理念。

4

抗性风险小、安全性高

用早用小,不易产生抗性;硫虫酰胺具有构造差异,对现有的高抗害虫活性依然很高;非抗性区域,极低剂量就能得到较高防治效果。
同时,大量田间探索表明对作物具有极高安全性。

经由宇龙药业多年的安全性与靶标虫害的田间探索表明,宇龙366在防治甘蓝等十字花科等蔬菜上的斜纹夜蛾、小菜蛾,水稻上的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玉米上的螟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防效显著,在美国白蛾的防治上同样高效。
同时,在水稻、玉米、白菜、甘蓝、番茄、生姜、桃、梨、甘蔗、葵花、黄瓜、辣椒、柑橘、苹果、茶树、豇豆、花生等作物上的药效表现均得到充分肯定。

全国各地多作物靶标药效探索

田间药效探索---白菜小菜蛾

01

宇龙366 750倍推举剂量下,2022年于山东济南和寿光的田间试验验证,对甘蓝小菜蛾的整体防效可以达到90%以上,不亚于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效果。

田间药效探索---豆角

02

宇龙366 在海南保亭做的豆角豆荚螟的田间药效探索,验证了10%硫虫酰胺悬浮剂具有内吸渗透性和向上传导特性,保叶效果非常好,具有快速停滞危害的特点。

田间药效探索---瓜绢螟

03

海南极度抗性下哈密瓜瓜绢螟500倍处理,药后1天,虫体紧缩变短,害虫失落去爬行及取食能力,部分害虫已经中毒去世亡,具有较好的速效性。

田间药效探索---梨树

04

2020年砀山防治梨小食心虫田间药效不雅观摩,宇龙366 2500倍+高氯,无虫蛀、果品优。

田间药效探索---玉米

05

2021年广西南宁,田间草地贪夜蛾发生严重,发生严重植株会有3-4头2-3龄虫,宇龙366 750倍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药后1天虫体发黄或变褐色,始见去世虫,药后5天回访,去世虫率达到90%以上,偶见活虫,宇龙366对草地贪夜蛾具有非常好的防效。
提示:上述试验素材是小面积探索试验结果,如果扩展利用请在当地植保部门辅导下进行。

前景和展望

虽然硫虫酰胺和传统的双酰胺类杀虫剂同属于第28组杀虫剂,但由于构造式上的差异以及近些年在全国各地多作物探索,硫虫酰胺在抗性区域的表现仍旧有一定的上风。

由于双酰胺类杀虫剂对低龄虫效果的表现要优于高龄虫,因此在生产上要贯彻“提前用药防虫害,鳞翅目害虫都有效”这一理念,打早打小,轮换或混配用药,以取得较好的防效。

未来该化合物将会在各个作物上进行探索和扩展登记,对常见的各种作物的鳞翅目害虫均具有较为广阔的运用前景。

............................................................

文章来源:农资导报
本期编辑:刘琴
本期审核:翟怡婷
本期监制:蒋善军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rqz/187350.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