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燃气灶 > 文章正文

占领“卡脖子”关键核心技能!清华团队研发存算一体芯片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9:02:31

一颗芯片上集成了影象和打算的能力

保护用户隐私同时

还具备了类似人脑的自主学习

占领“卡脖子”关键核心技能!清华团队研发存算一体芯片

能耗仅为前辈工艺下

专用集成电路系统的1/35

近期,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吴华强教授、高滨副教授

基于存算一体打算范式

在支持片长进修的忆阻器

存算一体芯片领域取得重大打破

研究成果揭橥在《科学》(Science)上

11年科研“长征”

从忆阻器件到原型芯片再到系统集成

钱鹤、吴华强团队

协同攻关AI算力瓶颈难题

占领“卡脖子”关键核心技能

成果涉及忆阻器集成芯片

存算一体系统、ADAM算法加速器......

有望促进人工智能、自动驾驶

可穿着设备等领域的发展

打破从0到1 存算一体开启智算时期

影象电阻器(Memristor),是继电阻、电容、电感之后的第四种电路基本元件。
它可以在断电之后,仍能“影象”通过的电荷,被当做新型纳米电子突触器件。

早在1946年,“打算机之父”冯诺依曼提出并定义了打算机架构,采取二进制的编码,由存储器和处理器分别完成数据存储和打算。

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等运用对数据存储和打算需求的不断提升,数据来回“搬运”处理,耗时长,功耗大,还可能存在“交通堵塞”的风险。

清华大学微纳加工平台

2012年,钱鹤、吴华强团队开始研究用忆阻器来做存储,但由于忆阻器的材料器件优化和集成工艺不成熟,团队只能靠自己在实验室里摸索,在一次又一次失落败的实验中探索提高器件的同等性和良率。

两年后,清华大学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北京大学等单位互助,优化忆阻器的器件工艺,制备出高性能忆阻器阵列,成为我国率先实现忆阻器阵列大规模集成的主要根本。

多个忆阻器阵列芯片协同事情示意图

2020年,钱鹤、吴华强团队基于多阵列忆阻器,搭建了一个全硬件构成的完全存算一体系统,在这个别系上高效运行了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成功验证了图像识别功能,比图形处理器芯片的能效高两个数量级,大幅提升了打算设备的算力,实现了以更小的功耗和更低的硬件本钱完成繁芜的打算。

存算一体系统架构

存算一体架构,就犹如“在家办公”的新型事情模式,彻底肃清了来回通勤的能量花费,避免了来回通勤带来的韶光延迟,还大大节约了办公场所的运营本钱,在边缘打算和云打算中有广泛的运用前景。

超过从1到75 边缘学习加速运用探索

十年磨一剑,钱鹤、吴华强带领团队创新设计出适用于忆阻器存算一体的高效片长进修的新型通用算法和架构(STELLAR),研制出环球首颗全部系集成的、支持高效片长进修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

忆阻器存算一体学习芯片及测试系统

相同任务下,该芯片实现片长进修的能耗仅为前辈工艺下专用集成电路(ASIC)系统的1/35,同时有望实现75倍的能效提升。

基于忆阻器存算一体 实现高效片长进修的通用算法和架构

利用神经启示的忆阻器芯片进行边缘学习

小车自动追踪掌握的增量学习演示

“存算一体片长进修在实现更低延迟和更小能耗的同时,能够有效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
”博士后姚鹏先容,该芯片参照仿生类脑处理办法,可实现不同任务的快速“片上演习”与“片上识别”,能够有效完成边缘打算场景下的增量学习任务,以极低的耗电适应新场景、学习新知识,以知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有些人习气在数字“7”的中间加一短横。
一开始,智能芯片并不认识这个符号,然而演习了两三个这样书写的“7”后,它就能准确将其识别为数字“7”。

寻衅与机遇并存 “芯青年”展科研担当

在繁芜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打破“卡脖子”技能仍是当下的重点。

面对前辈研发设备短缺等现实问题,团队成员都有着些许的茫然,每一步走的是否精确,结果能否达到预期,工艺还能否更加优化……这些都是压在每个人身上的巨石。

首先,是技能寻衅。
忆阻器芯片的研发涉及到材料科学、物理学、电子工程等多学科的前沿知识。
在诸多技能难题中,首先要办理的是如何实现忆阻器件的大规模集成。
通过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团队提出了架构-电路-工艺协同优化方法,为存算一体系统的设计供应了辅导。

其次,是工程寻衅。
有了大规模集成的工艺、关键的电路设计,如何战胜底层多尺度非空想导致的偏差,凑集成一个高效的系统芯片?在团队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提出STELLAR 架构,完成算法优化及仿真实验,制备出全部系集成的高效存算一体学习芯片,实现速率和能效的大幅提升。

团队合影

“路不好走,却意义非凡,它是当前环球高科技领域较劲的主要沙场。
”高滨认为,芯片研究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前方找不到的打破口,却能在日积月累的研究学习中得到。

张文彬、姚鹏作为学术论文的第一作者,博士期间打仗了大量如半导体、微电子、软件算法和类脑打算平分歧方向的科研知识,积累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和丰富的工程培植履历。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在科研这条没有捷径的路上,“芯青年”们无数次制备不雅观察后放弃,又在无数次归零后重新开始,超过一座又一座险峰。

放眼未来,吴华强希望团队的方案、技能能够走出实验室,切切实实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致力做事国家所需、社会所需。

素材来源 | 集成电路学院 科学探索奖

图源|Science Nature

文 | 彭稳平

排版 | 曾净

编辑 | 彭稳平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rqz/206799.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