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1:29:12
哲学家拉康说:希望是内在的换喻。
希望意味着一种本体性的缺失落,由于自我本体的缺失落,而惶恐和焦虑,因此须要通过对希望的知足,来补充和缓解这种恐怖和焦虑。
在消费社会,消费不仅放大了我们的希望,也引发了焦虑和恐怖,越焦虑越消费,越消费越焦虑,一个人很难跳出消费主义的陷阱,你消费的从来都不仅仅是商品的利用代价,而是符号代价,我们通过物的符号来塑造自我的身份认同。
哲学家鲍德里亚说: 人们消费的从来都不是物本身,而是把物当作突出自己的符号。
消费主义是如何形成的,消费社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思想家鲍曼在《事情、消费主义和新穷汉》中进行了深刻阐发。鲍曼把当代性分为两个阶段:生产者社会和消费者社会。上一期,我们先容了,生产者社会因此“工人”为核心构建了事情伦理;而在消费者社会因此“消费者”核心构建了消费伦理。
鲍曼说:在当代的工业阶段,一个事实不容置疑,那便是每个人在拥有其他身份之前,首先必须是个生产者。在当代性的第二阶段,即消费者时期,这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变成了: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殊的身份。
人类对自我身份的追求近乎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其背后是生存恐怖的本能,当我们是社群中失落去了身份认同,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那么就会对生存带来巨大的寻衅,产生存在性危急,这种惶恐就像幼年期间,婴儿离开了父母的视线而感到深深的恐怖。
人类对自我身份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愿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意见,我们的自我觉得和自我认同完备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可以想象在原始社会,当一个人失落去身体地方,实在就意味着你分开于群体,无法得到生存资源,这发展出了我们原始的群体留恋本能,以及伴随在群体中的身份确认。而追求身份确认的过程,实在也是一个探求和创造自我独特性的过程,或者说我们一贯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在生产者社会中,生产者通过事情积累财富,自我的身份和事情的社会共识是高度绑定的,我是谁这个问题是由我从事什么样的事情来决定的。
就像在过去,我们的父辈们会通过我是一名工人,我是一名西席,我是一名白衣天使等事情身份来得到自我身份认同。在过去生产者社会,作为一名工人是一件很自满的事情,“劳动最光荣”曾经是我们大街小巷张贴的标语,而本日“打工人”彷佛变成了一个自嘲和自黑的标签。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事情分工越来越细化,事情种类也越来越多,我们的事情身份很难有稳定的社会共识,那这个时候我们就没办法通过事情来确立自我的身份认同,这个时候就转向了:消费。
正如刘擎老师说:大多数人事情只是赢利的手段,消费才是真正目的,在消费中才以为自己是个人。在消费者社会,不是劳动者最光荣,而变成了消费者才是上帝,消费者被保举到“C位”,消费者通过消费行为来确认自我身份认同。在生产者社会,生产是集中性的群体活动,须要分工、互助和折衷。而在消费者社会,消费是完备独立的个人行为和私人体验。消费行为一方面可以展现个人在群体中的独特性和身份地位,其余一方面,消费行为也不断地知足、唤醒、开释和引发人们各种希望。
在本日,一个人有多少钱,是什么社会地位我们很难知道,但是当他把豪车、名表和名牌包包和衣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可以非常直不雅观到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在消费社会中,通过消费来展现自我身份和地位,远比银行卡里的财富数字要更加的大略直接,“消费”逐渐替代“事情”成为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新办法。
社会从生产者社会转向消费者社会,这个过程并非一挥而就的,消费社会的形成和社会生产办法的转变、科学技能的发展、经济模式的转变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科学技能的发展,生产力得以大幅提升,生产办法也从过去的大规模生产,从大量的体力劳动转向了脑力劳动,从大规模生产转向了小规模生产,乃至自由职业化。《金融时报》统计剖析,从1970年到1994年,欧盟的工业就业人口比例从30%跌落到20%,美国从28%跌落到16%,而此期间工业生产力均匀每年增长2.5%。
在消费社会,生产已经不是问题,有源源不断,种类繁多的商品,问题变成了:如何创造和创造消费者的新需求,如何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希望,如何提振消费者的信心等等。经济活动的核心从生产者逐渐转向了消费者,消费也成了刺激和拉动经济的核心成分。本日商业的问题不是制造和创造出更多产品,而是变成了创造更多需求,刺激更多消费,在环球各国的经济政策中,都普遍采取了以消费拉动经济的做法。消费成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不是生产。
这个转变大概是从20世纪30年代,欧美的那场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急开始的。在此之前,包括西方社会在内的国家,都因此生产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生产率才是经济和商业行为中紧张考虑的事情,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急冲破了生产社会的神话。
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把这场经济危急的根源归结于供给过剩而有效需求不敷,凯恩斯主义开始盛行,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主见国家采取扩展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刺激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于是,消费就被凸突出为经济活动的核心,从如何提升生产力转变为如何勾引、鼓励、刺激,乃至创造消费。以是,我们可以大略理解,1929年经济危急之前,是生产型的工业社会,之后就逐渐转变为消费型的后工业社会。更主要的是,这种经济策略的转变,也伴随着社会消费伦理的转变,西方从工业时期所奉行事情伦理,以勤恳节俭,克制希望为美德,逐渐转变为后工业时期所奉行的:消费伦理。
那后工业时期,消费者社会的消费伦理是什么?更多精彩内容,请点赞收藏和关注我,我们下一期内容接着聊。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rqz/62614.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