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水器 > 文章正文

从为“破烂儿”办展到app预约上门收受接收讲述京城收废品的陈年旧事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6:04:37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的胡同、大院里设有废品收购站,人们隔三差五将平时积攒的废品拾掇出来,拿到收购站换回几毛钱。
报纸、剩骨头、牙膏皮、废铜烂铁……都能换钱。
那会儿,废品回收增援了工农业生产,也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从为“破烂儿”办展到app预约上门收受接收讲述京城收废品的陈年旧事

曾为“褴褛儿”办展

1957年3月16日,《北京日报》1版

1958年5月11日,《北京日报》2版

新中国刚成立时,百废待兴。
国家号召人们精确看待废品,由于有些“褴褛儿”可以回收再利用,支持工农业生产。

那时候,北京成立了废品公司,下设废品收购站和代购点。
这是一支规模弘大的废品回收军队,事情职员遍布城区郊野、大街小巷,卖力网罗全市五花八门的废弃物资,包括破铜烂铁、碎布条、废玻璃等。
回收到的废弃物资,绝大部分卖给有关生产部门,进行再生产,制造成铁铣、棉毯和酒瓶等产品。

据本报1957年3月16日1版《本市广泛收购废弃物资》宣布,这些废弃物资帮助了本市许多工厂、手工业生产互助社适当地办理了质料不敷的困难。
1956年,本市30多个金属生产互助社利用1万多吨烂铁代替新铁板进行生产,度过了歇工待料的危急。
由于废物价格便宜,产品本钱大大降落。
第一制毡生产互助社利用废毛和油毡下料代替新毛做出一批帐篷,本钱降落22%。
南苑区几个木器生产互助社,用几分钱1斤买进的碎木头,做出了却实、都雅的家具,挺受顾客欢迎。

1958年,北京举办“废品回收利用展览会”。
图为讲解员为不雅观众讲解用废生铁制成的农具。
冯文冈 摄

为了让人们树立“变废为宝”的不雅观念,1958年,北京市废品公司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一个半月的“废品回收利用展览会”。
本报1958年5月11日2版《“废物”不是废物》记载了当时的情景:悬挂着的宫灯和乐器,是用民间迂腐的硬木家具改制成的;俊秀的被面、床单和枕套是用碎花布拼制的;衣柜、床和桌椅,是用以锯木屑作质料的刨花板制成的;台灯的座儿宛似象牙雕刻,是用废弃的牛骨做的;景泰蓝花瓶,是用回收的废杂铜做的铜胎……

此后,北京各区县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街道都展开了废品回收事情。
原宣武区委成立了回收办公室,设立了23个收购站。
西城区部分街道居民组成秧歌队,在流动收购车前敲锣打鼓进行宣扬。
原纺织工业部宿舍有位70多岁的老人,听了宣扬后表示:“原来废品还可以用作工业质料,别说国家给钱回收,便是不给钱,我也要拿出来增援培植。
”(1959年4月14日《北京日报》2版,《本市积极回收废品增援培植》)

在那个年代,废品回收不仅增援了国家的生产培植,而且节约了质料,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假废品”进收购站

1980年2月23日,《北京日报》3版

上世纪80年代,本报收到读者来信,反响废品收购中涌现的国家和集体财产流失落的乱象。

署名“房范”的读者在信中写道:收购站和收购点收购的有些不是废品,而是家庭里没有的几十斤或上百斤重的钢板角头,还有毁坏了的二三十厘米粗、几米长的铁管,以及钢筋、铁棍、灰槽、下水沟铁盖等。
有的人堂堂皇皇地从建筑工地、材料场拿走铁器,转身到收购点过秤,有的小偷从工厂偷出贵重的铜材,拿到收购点去卖。
德外地区六七个工厂报告丢失红铜材料上千斤,出口的景泰蓝花瓶也被盗走毁坏后出售。
(1980年2月23日《北京日报》3版,《物资回收中应把稳的问题》)

经本报核实,确有这种征象存在。
虽然国家明文规定,不准随意从个人手里收购工业废金属。
对确实是拾捡来的,要持单位或街道证明信才能予以收购。
但当时一些收购职员实行政策不严,而有些收购点也纯挚追求收购额,对废金属的来源不加穷究,这才使得一些偷窃来的工业器材被当成废品回收了。

在本报监督下,当时的物资回收主管部门专门下发关照,重申收购规定,并对下属收购站和收购点实行政策情形进行检讨,还对收购员分期分批地开办短期政策培训班,提升业务水平。
此后,这一征象逐渐减少。

30万“扒拉族”挺能扒拉

1991年3月2日,《北京日报》6版

2006年4月7日,《北京日报》8版

上世纪90年代,北京涌现一支捡“褴褛儿”大军,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扒拉公司”或“扒拉族”。

据本报1991年3月2日6版《“扒拉公司”探秘》记载,“扒拉族”里外地人占90%以上,他们每天生动在京城各大垃圾场,每当垃圾车卸料后,便一拥而上,将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淘出来,并进行分类。
很快,淘换出来的废品变成了成捆儿的废牛皮纸、码放整洁的塑料瓶、装好筐的碎玻璃碴以及成堆的废金属、动物杂骨。
随后,有人卖力过磅,有人卖力包装,有人卖力记账,还有人卖力销路,设置犹如“公司”一样平常。

那时候,北京有10多个这样的“扒拉公司”。
“扒拉公司”的成员收入不菲,有的来北京两年,便在老家盖起了几间房。
收入排第一位的是位于海淀区肖家河的“扒拉公司”,每月收入可达3万多元。

后来,“扒拉族”逐渐发展壮大。
2006年市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当时北京捡“褴褛儿”大军大约有30万人,粗略统计,这些人当中,捡拾垃圾的年均收入约8000元,蹲守垃圾楼或扒居民楼垃圾道的年收入在1万元旁边,蹬三轮收废品的年收入最高在1.5万元旁边。
每年,这些“扒拉族”能“捡”走30亿元。
(2006年4月7日《北京日报》8版,《“扒拉族”一年扒走30个亿》)

在当时的条件下,“扒拉族”在一定程度上办理了北京的垃圾回收问题,却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偷居民的生活用品,偷井盖、绿地护栏和电缆等,还有人为争地盘发生聚众械斗。
这些征象引发干系部门重视,一些区县开始考试测验对“扒拉族”进行统一管理。

“正规军”东山再起

2001年4月13日,《北京日报》8版

2000年,废品回收行业“正规军”东山再起。

本报2001年4月13日8版《小区废品收购来了正规军》中有这样的场景——在丰台区保温段小区,身穿绿马甲的孔荣根正在劳碌地事情,只听他对一位大妈说:“硬纸板每公斤7毛,油桶每个3毛,您放心,想蒙您都蒙不了,我这儿可是明码标价的。
”他身旁,一块大牌子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七八种废品的回收价。

社区有了废品回收的“正规军”,居民拍手称好。
一位居民说,以前常有收废品的人在楼前楼后转悠,让民气里不踏实。
邻居胡师长西席一年内连丢3辆自行车,就连晾在家门口的被子,也丢了好几条。
后来,派出所破获了一个盗窃团伙,大家才知道,这伙人打着收废品的幌子,四处踩点儿,伺机作案,各家丢的东西全是这伙人干的。

当时,丰台、朝阳、海淀、西城等区进行试点,北京共建立了200个这样的再生资源回收点。
收购职员由下岗职工、特困职工以及部分外地职员组成,回收的物品由区物资回收公司统一运作。
事情职员要利用统一制作的服装、标识、围栏、用具和车辆,经由专业培训后才能挂牌上岗,比如井盖、电缆和垃圾箱什么的不能收,而易燃品和废铜烂铁要分开放,以免造成安全隐患,影响小区的环境卫生。

手机APP预约上门回收

2017年4月11日,《北京日报》4版

随着科技发展,废品回收进入了“互联网+”时期,利用手机APP,就能预约上门回收废品做事。

花市中区共有1600余户居民,从2014年开始,一家公司在这里进行试点,推广APP预约做事。
两年多韶光,这个小区有近千户居民成为注册用户。
居民秦师长西席说,他每周会预约一次,到时候就在家里等着预约回收员上门取废品,非常方便。
纸箱子每公斤1元,书本每公斤8毛,易拉罐一个8分,可乐瓶一个3分。
预约回收员清点确认后,秦师长西席的账户里便增加了7.55元,这些资金可以累积起来兑换各种日用品。
一位回收员表示,自己每天要处理超过20个订单,回收各种废旧物资近百公斤,最多一次回收了800公斤各种废纸。

2013年,海淀区首师大附小四季青校区,小学生体验智能饮料瓶回收机。
和冠欣 摄

到2017年,东城区已有50个社区在考试测验这种做事,注册用户超过两万,日常生动用户近万个,均匀每个月能够回收各种物资300吨旁边。
(2017年4月11日《北京日报》4版,《废品回收试点APP预约上门》)

随着垃圾逼迫分类的履行,未来,北京的再生资源回收平台或许将迎来新发展。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贾晓燕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流程编辑:孙昱杰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rsq/149150.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