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水器 > 文章正文

戏曲舞台上到底该不该用电子屏?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7:30:49

是时期的进步?还是审美的倒退?到底该当守旧,还是改造?

戏曲舞台上到底该不该用电子屏?

这是秦腔四大名旦李梅主演的《再续红梅缘》,背景的大电子屏上一贯飘着“梅花瓣”。

这是“全梁上坝”大反串中,李东桥和卫小莉演的《杀狗劝妻》,电子屏也是飘着“花瓣”。

再看著名秦腔老旦康亚婵反串媒旦演《看女》,背景电子屏上,一个大红圆圈一贯在那里转呀转,转的人眼花缭乱。

再看陕西电视台戏曲节目的品牌栏目《秦之声》。
这几年,演播厅里的背景也装上了电子屏。

王宝钏的寒窑是这个背景。

赵五娘吃糠,也是这个背景。

朱春登放饭,还是这个背景。

且不论这个背景是否适宜这个剧情,很多戏戏院景都用同样的背景屏幕,这样是否恰当?而且剧情很明确,探窑时,是在王宝钏的寒窑门外。
“朱春登跪席棚泪如泉涌”,说的很清楚,跪在“席棚”。

这是省级平台,著名艺术家在省里剧院里的演出。
基层呢?情形怎么样?

近几年,很多秦腔基层剧团个个斥巨资购买电子屏。
演出时,背景配的也都是一些大红大绿的画面,与传统戏剧的情境扞格难入。

有人要说了——总不能每一出戏,都专门做一个场景吧?

问到点子上了。

我的不雅观点是,要么就只管即便合乎剧情,要么就用好“一桌两椅”,绝不能让电子屏喧宾夺主,绝不能本末倒置!

时期在进步,新的技能手段要做事于艺术更好的表达。
不是不能用电子屏,要用到恰到好处,置景要合乎剧情。
电子屏有他本身的上风,置景方便、换景快捷、色彩饱和度高。
比如,不断进步的扩音设备,很好地办理了过去大喇叭的弊端。
再比如,更加丰富的灯光设备,为演出风雨交加、大雪飞扬等场景增长了很多灯光效果。

舞台上,统统服装、扮装、道具都是为剧情做事的。
只有不分开剧情,才是必要的。
反之,统统都是不必要的。

戏剧是一个综合的舞台艺术,舞台置景是戏剧艺术的一部分。
比如李淑芳和李群演出的藏舟,背景便是一幅深蓝色调的月光水面,既有夜色的朦胧,也有江上微波的荡漾,无论是从审美上,还是从意境上,都符合剧情须要。
拍摄出来,图片和视频色彩的饱和度也很高,很好提高了舞台的艺术美感。

但是,话说回来,戏剧舞台艺术,是用道具来抽象表达剧情和舞台气氛的艺术。
虚拟化演出,是舞台艺术的精髓。

小时候看戏,“秦镜高悬”便是公堂,“青松白鹤”便是二堂,“猛虎上山”也能代表白虎节堂。
电子屏动辄就要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安装起来比布景更麻烦,装台用度更高。

回归传统,追求本真,才该当是当今戏曲舞台的主流风尚。
比如,一桌两椅,既可以表达皇宫金殿,也可以表达巨室客厅,还可以表达田舍寒舍,又可以表达花亭庙堂、辕门大帐。

可以参考看看京剧舞台,无论是北京的梅兰芳大剧院,还是上海的天蟾大舞台,都是大略的置景,都没有红红绿绿的电子屏,反而一点不影响艺术表达。

守正创新,创新的条件是守正。
有时是有背景,有时是悬挂的几道幕,有时便是最大略的布景,让演员用台词和演出表达剧情,让不雅观众任意想象,给不雅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以达到无限的艺术想象。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rsq/177663.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