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水器 > 文章正文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从西海固到红寺堡宁夏红寺堡区弘德村村平易近刘双斌的“两重人生”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1:22:16

刘双斌今年27岁。
12年前,百口从宁夏南部的西海固,迁居到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从西海固到红寺堡宁夏红寺堡区弘德村村平易近刘双斌的“两重人生”

现在,从他上班的公司到家里,骑电动车只须要五六分钟。

“小时候从来没有想象过,出了家门就有平路。
”刘双斌说。
笔直干净的水泥路,排列整洁的小院落,鲜花盛开、水果挂梢的小花园……面对这些如今已习以为常的风景,刘双斌以为,过去在老家西海固的日子“迢遥得仿佛一场梦”。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落一角(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 冯开华 摄

刘双斌出生在间隔红寺堡区200多公里之外的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落。
曾经的西海固,缺水、缺粮、缺路,被称为“中国穷苦之冠”。

刘双斌的老家毛套村落藏在六盘山深深的“褶皱”里,家是盖在半山坳上的一间土坯房。
“一户和一户离得很远,出门往表面望,除了山还是山。

在刘双斌的影象中,最痛楚的是每天的上学路。
学校离家十几里远,天不亮就要起床,爬坡过沟近一个小时才能到。
由于离家远,他中午也不回家,两个馍馍加一瓶水,便是午饭,“最多的是玉米面、荞麦面、糜子面馍馍。

吃水难是老家西海固刻在刘双斌影象中的另一个印象。
“去十里外的山沟里挑水,一天三四趟。
一桶水到家只剩半桶,一半洒在了山路上。
那时我总想着有一天要离开大山。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宁夏先后履行6次大规模易地移民,将西海固123万穷苦群众,从“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高山干旱区,迁居到阵势平坦、靠近黄河的地区。

2012年,刘双斌一家5口作为生态移民,搬到了红寺堡区。
“那一天我正在地里帮父母割麦子,村落里关照要迁居了。
”刘双斌说,“当时不知道红寺堡是个什么样子,只是听起先迁居过去的人说,那里‘地都是平平的,没有山路’。

政府给每户移民分配了一间新盖的砖瓦房。
刚到新居的刘双斌,把屋里屋外查看了个遍,“比老家的土屋子派头多了,厨房还有自来水!

刘双斌的新村落庄叫弘德村落,村落里给每个移民分了一亩地,刘双斌一家统共5亩,现在都流转出去了,每年有2600多元的收入。
刘双斌职校毕业后,现在和妻子、父母一起,都在村落庄附近的工业园打工,每人每个月的收入,大致在3000元旁边。
“这里活儿很多,只要人勤快,干什么都有收入。

帮扶干部(右)和村落民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落直播带货。
新华社 冯开华 摄

前两年,家里又盖了两间新居,添置了新家具。
看到,铝合金门窗锃光闪亮,白色的地砖干净整洁,沙发、茶几、冰箱、彩电等电器一应俱全。
“这两年,村落里又改造了卫生厕所,原来的蹲坑旱厕改成了冲水式厕所,现在和城里人没啥两样了。
”刘双斌笑着说。

刘双斌的家门前还有个小小的园子,青辣椒、小番茄掩映在绿叶中,苹果树、梨树上面挂满了青色的果实,葡萄藤攀爬在竹篱上,黄花菜绽放着苗条的花瓣。
“春天有花,夏天有叶,院子里有活气,看着心情就好。

弘德村落村落支书任军说,全村落5600多人,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万元,村落集体经济打破了216万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覆盖屯子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
我们下一步要加大技能培训,让移民有一技之长,从短期工变成长期的家当工人,有稳定的收入。

提及将来的打算,刘双斌说,现在国家对移民村落的扶持力度很大,他想多学点技能,多攒点钱,“在县城买套屋子,把父母接到城里,过上更好的生活。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rsq/60526.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