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2:52:07
工业在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中起主导浸染,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根基。工业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定义。
在狭义上,工业化是指工业较快地发展,其紧张特色是农业产出和就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出和总就业比重降落,工业产出和就业比重大幅度提高。在广义上,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当代化是同义语,是经济社会系统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非农业为主的过程,是机器大工业生产办法向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渗透和装备国民经济统统部门的过程,也是人均收入持续提高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苏联领导人和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是发展重工业及其心脏——机器制造业(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55)。可见,工业化既包括工业产出和就业比重的提高,也涵盖经济构造变革和经济当代化等内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符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因而不能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当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即自觉肩负起为公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义务,成为中国工业化的武断推动者、前辈工业文明的守卫者和传播者,领导中国从一个掉队的农业国培植成天下工业大国并开启向天下工业强国进军的伟大征程。建党一百年来,党领导的工业化经历了以下四个期间:(1)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思考探索阶段。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把稳到天下上强大的国家都是工业国,十分关注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政治条件以及如何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毛泽东指出,中国掉队和被人陵暴的缘故原由,紧张是没有新式工业。如果不能培植新式工业,就不能发展生产力。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进行工业化(毛泽东,1999)。(2)1949-1978年,从农业经济向当代经济转变的奠基阶段,建成独立的比较完全的工业体系。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详细国情相结合,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以农业为根本,工业为主导”等一系列计策构想。(3)1978-2016年,实施改革开放,经济规模快速扩展和参与国际分工的起飞阶段,成为天下第一工业大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工业发展重点先是面向公民生活需求加强轻工业,再转为加强重工业的短缺行业。进入21世纪往后,针对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和资源压力,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4)2017-2035年,积极应对新阶段关键核心技能创新、改进国际分工地位和绿色低碳发展等哀求,培植天下工业强国。
建成独立、完全的工业体系和成为天下第一工业大国是中国经济奇迹的最光鲜特色,国内外很多方面关注中国如何从一个掉队的农业国转变为天下工业大国。许多文献对中国工业化理论和实践进行了丰富研究,从某些视角和特定阶段回应了这个问题。汪海波、刘立峰(2009)剖析了中国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背景、客不雅观一定性及实在行过程及联系。徐坤、王智(2021)对毛泽东工业化计策思想的内涵、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金碚(2019)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浸染。史丹(2020)剖析了中国工业发展造诣、计策演化和未来发展环境变革与特色。胡鞍钢(2019)剖析了70年中国工业化雄略与道路演化。黄群慧、贺俊等(2021)剖析预测了新时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干系指标,提出了2035年和2050年两个韶光节点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和计策重点。吕政(2017)指出中国经济奇迹的系统编制保障,在于中国经济系统编制既能发挥市场浸染,又能通过家当政策避免市场经济机制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本文在上述研究根本上,基于更永劫代的文献和数据,进一步剖析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对中国工业化的思考和探索,特殊是党执政后领导中国建立独立、完全的工业体系和成为天下第一工业大国的实践,并向天下工业强国进军的进程,力争为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奇迹和中国工业在新时期的目标供应一定借鉴。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 推翻三座大山,肃清工业化的障碍 中国近代工业化抽芽于1840年的鸦片战役,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催生了以引进前辈技能、创办近代机器大工厂为紧张内容的工业化培植,外国成本主义侵略者在喷鼻香港、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培植了一些近代工业企业,清朝官僚也创办了机器、武器、采矿、炼铁、纺织工厂,近代军事工业、重工业和民用工业得到零散的发展。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上海、天津、南京、无锡等地的工业初具规模,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行业呈现了一批民营企业。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培植了以抢夺资源和做事侵略为目标的煤矿、铁矿、钢铁厂。 1921-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这期间党致力于领导工人运动,依赖革命力量推翻阻碍当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经济制度。1921-1927年,党通过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的办法,开始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工业化的发展和事情实践。1927年大革命失落败后,党开始探索新的革命和发展道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领导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培植,开展冲破仇敌经济封锁的斗争。党调度了工业的辅导思想,在赤色根据地内许可私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保护民族成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开展了发展多种经济身分的探索,创建新民主主义经济新的主要经济形式——国营工业,兴办革命战役所需的军需工业,动手规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互助社。1932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心政府颁布了《互助社暂行组织条例》,为各地手工业生产互助供应了统一的章程。1939年,为战胜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党中心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一些抗日根据地根据战役须要加强了工业培植,兴办了一批被服厂、草鞋厂、炭窑厂等工业企业,有力地支持了战时需求。正如毛泽东同道所说:“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培植新中国,必须发展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公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毛泽东,1991)“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须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毛泽东,1999) 解放战役期间,面对新的形势,党进一步磋商新民主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计策,提出解放区开展生产运动要贯彻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的方针。1949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对新中国的工业化进行了计策设计,提出“办理建立独立的完全的工业体系问题”“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培植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1991)等目标。同年9月,中国公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公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阐述了新中国的经济政策,明确有操持有步骤地规复和发展重工业,创立国家工业化的根本。同时,规复和增加纺织业及其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供应公民日常消费需求。 但是,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成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束缚,近代工业多为官僚掌握的官办工业或由外国成本支配的商办工业,民族工业在这个夹缝中受到双重挤压,中国工业发展缓慢。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国民经济极其掉队,利用机器的当代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旁边,个中多是为帝国主义做事的修配厂以及供应质料、半制成品的矿山和工厂。鸦片战役至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多年的实践解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中国可以发展一点工业,但不可能实现工业化。 三、国民经济规复和操持经济期间 建成独立的比较完全的工业体系 1949年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国家工业化的核心力量,中国走上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952年国民经济规复后,党和毛泽东同道从强国富民的计策高度决定开启以工业化为中央的经济培植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描述了一幅变掉队的农业国为前辈的工业国、彻底改变中国经济和技能掉队状态的宏伟蓝图,并领导公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综合表1至表4的数据可知,从1952年到1978年,工业和第二家当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从17.6%和20.9%提高到44.08%和48.20%,第二家当就业人数占国民经济总就业人数比重从7.39%提高到17.30%。相应地,第一家当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50.5%低落到28.1%,第一家当就业人数占国民经济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从83.5%低落到70.5%,人均GNI从1970年的120美元增加到200美元。紧张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以1978年产量指数为100,1952年原油、化肥、发电设备不到1,发电量、钢、水泥不到5,化学纤维、汽车、乙烯、集成电路是空缺,原煤仅为10.7。到1978年,能源、冶金、机器、化工、国防等工业已经达到相称规模,航天、电子、飞机、汽车、精密机床、核工业和石油化工进步显著,纺织、食糖、造纸等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家当。尤其是重工业优先发展和独立的比较完全的工业体系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沓机都不能造的畸形工业构造,工业改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是,由于长期坚持“以钢为纲”,过度强调重工业,中间产品花费过多,用于公民生活的终极产品过少,涌现了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失落调和非田舍当就业比重增长滞后于产出占比的增长。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比从1952年的64.47%低落到1978年的43.10%,重工业占比相应地从35.53%提高到56.90%。第一家当增加值占GDP比重低落较快,但农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低落缓慢且滞后于产出占比变革。这一期间,中国工业化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1949-1952年工业规复和发展
规复遭受战役毁坏的工农业生产,遏制国民党统治期间持续10多年的通货膨胀,既是新中国亟待办理的经济问题,也是开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工业规复和发展重点放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矿山、钢铁、电力、机器制造、化工、纺织等行业,在东北地区和内地有操持地培植了一批骨干企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国民经济迅速规复和发展,当代工业也有所发展,技能水平得以提高,工业总产值快速增长,紧张工业产品产量都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最高产量水平,奠定了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根本。
(二)“一五”操持期间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在国民经济规复即将完成的1952年,毛泽东为党制订了过渡期间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命题,并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成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道确定为国家在过渡期间的总任务。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优先任务是建立当代化大机器工业,形成独立、完全的工业体系,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全体国民经济中起决定浸染的领导力量。《中华公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操持》(1953-1957年)作为实现党的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对中国工业化的许多重大问题,如重工业与轻工业、地方工业与中心工业、私营工业与国营工业等关系都做了论述和安排。“一五”操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基本培植投资向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矿、石油、机器制造、化学、建筑材料、木材等重工业倾斜,机器制造和冶金工业被视为重中之重。
毛泽东把农业和工业作为经济进步和国家壮大的根本,并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使农业能够和工业得到相适应的发展(毛泽东,1999)。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托已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重工业根本发展轻工业,并使农业生产机器化,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内容。作为经济发展和技能极其掉队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人自然也期待用这种路径实现国家工业化。新中国工业化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逻辑,是由于只有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才能制造当代化的工业设备,改造重工业和轻工业,制造当代化武器,为农业供应拖沓机、收割机和其他当代化农业机器,并增加农业和消费品工业生产。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用前辈技能装备改造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思想,表示了毛泽东建立独立、完全的工业体系的思想。
“一五”期间,中心集中力量发展国家工业化的主要项目,特殊是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以156个单位为中央、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培植单位组成的工业培植,建成了一批钢铁联合企业、汽车制造厂、拖沓机制造厂、重型机器制造厂,形成了一批将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长期发挥示范和引领浸染的大型骨干工业企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钢铁、冶金和矿山装备、汽车和拖沓机、电力、煤炭、有色金属、基本化学等当代工业生产能力,扩展了中国工业种别。中国过去不能够制造的一些发电、冶金、矿山等设备和机床、汽车、喷气式飞机、大型钢材和合金优质钢,在“一五”操持完成时已经能够制造了。尤其是,航空工业领域培植了南昌飞机厂、株洲航空发动机厂、沈阳飞机厂、沈阳航空发动机厂,1956年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新型喷气式飞机,标志着中国成为当时天下上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生产力空间布局上,迅速壮大了东北工业基地,新建华北、西北、华中和西南等新的工业基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改进了中国工业的地区分布,使中国工业面貌焕然一新。
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工业化进程,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制订了“中心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和土法生产同时并举”(中共中心文献研究室,1995)的方针。许多地方因时制宜、轰轰烈烈地培植了一批工业项目。这些地方工业项目不仅做事农业生产和公民生活,而且有力地增援了国家大工业生产和出口。“一五”操持的履行和操持指标逾额完成,使中国在生产力薄弱的根本上得以进行大规模经济培植,开启了中国人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从掉队的农业国向前辈的工业国转变的历史篇章,为此后永劫代的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初步根本。
(三)“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度期间的工业化
在“一五”操持辉煌成果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根本上,党中心决定1958-1962年履行“二五”操持。《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操持的建议的报告》哀求连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央的工业培植并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根本,提出在大约三个五年操持期间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全的工业体系。为此,“二五”操持期间发展壮大了冶金、机器制造、电力、煤炭和建筑材料等工业部门的培植,占领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当代化大型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能,比较掉队的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和无线电工业得到积极培植,中国工业的技能水平有显著提高。国家须要而又缺少的各种重型设备、工程机器、专用机床、精密机床和仪表等制造业,钢材和紧张的有色金属的数量和品种,罕有金属的开采和提炼、有机化工以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等薄弱部门,在“二五”操持期间均得到加强和发展。
1958至1960年被称为“大跃进”的年代。“大跃进”在工业方面的初衷是冲破常规,采取前辈技能,加快钢铁工业发展,钢铁和其他紧张工业产品产量遇上或超过英国。详细做法上,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全党全民大办钢铁,大中小钢铁厂同时培植。由于产量任务指标分开实际和不顾客不雅观规律的急于求成,“大跃进”给中国经济造成钢产量不合格率较高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落调等问题。为战胜“大跃进”造成的困难,使国民经济步入正轨,1961年党中心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度,调低工业增长速率,调度工业内部构造,关停并转部分亏损企业,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962年始,经济形势逐渐规复。1964年启动三线培植,在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培植了一批工业项目,并努力改变这些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通过调度,国民经济发展回到正常轨道上来,工业的发展也得以规复。
1963年八玄月间经毛泽东修正的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提出中国工业发展可以按两步走来考虑,首先建立一个独立的完全的工业体系,再使中国工业靠近天下的前辈水平(中共中心文献研究室,1996)。根据毛泽东的指示,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中共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事情报告》中,明确阐述了两步走计策:“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紧张任务,总的说来,便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期间内,把我国培植成为一个具有当代农业、当代工业、当代国防和当代科学技能的社会主义强国,遇上和超过天下前辈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操持开始,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能的当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来,1984)1975年1月,周恩来在中共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确当局事情报告中,重申了四个当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计策。
(四)“文革”期间的工业发展
这期间中国制订和履行了“三五”和“四五”两个五年操持。《中华公民共和国1966-197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操持》(“三五”操持)提出,适当加强国防培植,努力打破尖端技能;与增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根本工业,使国民经济培植进一步建立在独立重生的根本上。《中华公民共和国1971—1975年的国民经济发展操持》(“四五”操持)强化了以备战和三线培植为中央的经济培植思想,提出集中力量培植大三线,狠抓钢铁、军工、根本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培植,初步建成独立、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只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滋扰,中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发展涌现较大起伏,但是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和知识分子相应毛主席“抓革命、匆匆生产”“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工业总产值在1967年和1968年衰退后,1969年起开始好转和规复,中国工业化培植连续前行,“三五”操持、“四五”操持的紧张任务指标基本上准期完成。特殊是,这两个五年操持把国防培植放在第一位,三线培植和其他重点培植项目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央的兵器工业基地、以成都为中央的航空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央的造船工业基地,西北地区的航天、航空、武器、电子和光学仪器等工业得到发展,使西南、西北等广大的内地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计策后方,进一步改进了中国工业布局。
为旋转“文革”初期的混乱局势,党中心、国务院于1969年、1970年多次召开会议,采纳“三线”培植、发展地方“五小”工业、调度经济管理系统编制等方法规复经济。中心再次强调大中小企业同时并举、中心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方针,各地立足本地资源,在不与农业争劳动力、不与大工业争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的条件下,兴建了一批小钢铁、小煤窑、小机器修造、小水泥、小化肥等“五小”工业,县、乡、社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城市和正式操持之外发展起来的“五小”工业,具有做事农业、利用地方资源、知足本地需求的特点。这一期间连同20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期间在公民公社系统编制下发展起来的社队企业,改革开放后通过市场建立了与消费需求和高下游企业的联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成为州里企业和中国工业化的主要方面军,创造了村落庄工业和州里企业异军突起的奇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紧张来源。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州里企业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其异军突起不仅增加了农人收入,吸纳了大量屯子剩余劳动力,而且匆匆使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推动国民经济从操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
经毛泽东批准,1972年和1973年中国履行了大规模引进前辈技能装备的“四三”方案,用43亿美元集中从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入口了一批发电、化纤、化肥、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成套设备和单机,建立了与西方发达成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利用这些当时天下前辈技能装备兴建的一批大型工业项目,紧张布局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南京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庆、吉林等东北地区。这两次引进的前辈技能装备,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浸染,为1978年往后的对外开放和大规模技能引进埋下了伏笔。
把中国由掉队的农业国变为前辈的工业国,是毛泽东这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奋斗目标。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些目标绝大部分均已实现或靠近实现。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虽然还没有终极完成,特殊是就业构造变革和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工业增加值占天下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变革不大,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烦懑。但中国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国民经济总量上实现了工业主导以及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超过的目标。这些全球瞩目的造诣,不仅使中国能够基本上依赖自己的力量,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培植供应越来越多的技能装备和原材料,为公民生活供应必要的消费品,加快了农业机器化进程,而且有力地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保障了国家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也为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发展成为天下第一制造业大国奠定了稳定的经济和技能根本。
表1 中国工业总产值及轻重工业比例
变革情形(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1992年、2001年、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本表以当年价格打算)。2016-2019年的产值作者通过对应《中国统计年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紧张指标中的“业务收入”分类加总打算。
表2 中国产出和就业的构造变革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工业占GDP比重,1952年和1957年数据根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打算,别的年份根据联合国统计局数据打算,https://unstats.un.org/unsd/snaama/Downloads。人均GNI及其在世界的排名来自天下银行,https://databank.worldbank.org/。第一家当、第二家当就业占总就业职员比重,来自对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对应年份的《统计公报》。
四、改革开放后的连续发展:
工业大国的新型工业化(1978-2016年)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事情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当代化培植上来,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工业化由此进入向天下工业大国迈进的新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调度了轻重工业比例关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纺织和食品以及其他轻工业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后期轻工业有了较充分发展后,发展重点再次从轻工业转向成本和技能密集的重工业。对外开放不仅使中国加快了对天下前辈技能的引进和消化、接管,紧跟天下信息化和科学技能发展步伐,而且使中国能够参与环球化发展,从天下市场获取所需的原材料和设备等投入品,扩大制成品和高技能产品出口。中国由此发展成为天下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工业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天下第一,工业品出口构成从低级产品转变为纺织、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再转变为以机器设备和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繁芜产品,用几十年韶光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综合表1和表4的数据,1978年至2019年,第一家当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8.1%低落到7.1%,就业比重从70.53%低落到25.10%。同期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44.08%降落到32.00%,工业总产值从4237亿元增至1067397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天下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41%提高到24.94%。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及其在世界的位次是反响工业化水平和公民富余程度的综合指标。中国人均GNI从1978年的200美元、位列天下第138名提高到2019年的10390美元、位列天下第78名,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这期间工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出口和入口占天下的比重分别从0.78%和0.81%提高到10.87%和10.28%。个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由37.4%增至94.6%,低级产品出口的占比由50.3%降为5.4%。
(一)1978—1991年迁移转变阶段的工业构造调度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申培植社会主义当代化强国的目标,决定将全党事情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当代化培植上来,提出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操持的辅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期间。1980年,党中心、国务院进一步明确,加强先前发展不敷的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着重办理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落调问题,调度重工业的做事方向,使之从紧张为新的培植和重工业自身做事转变为更好地为农业、轻工业做事,为国民经济的技能改造做事,加快轻工业发展。为此,国家停建缓建一批基本培植和重工业项目,轻纺工业投资和质料入口大幅度增加,担保轻纺工业生产所需。1982年,党的十二大将能源与农业、交通、教诲和科学一道确立为经济发展的计策重点。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经济系统编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根本上有操持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办法共同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因此城市重点的全体经济系统编制改革的中央环节等论断。党对经济系统编制的上述新认识推动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系统编制改革。1987年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8年修正宪法,确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同年,国务院决定将140个市县新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步伐。这一期间中国工业经历了一个活气发达的加速发展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及之后的连续发展作了铺垫。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七五”操持完成,工业部门普遍进行了却构调度和技能改造,工业发展迅速。“五五”操持后三年狠抓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六五”操持期间集中力量高速率发展根本工业,培植了一批具有计策意义的项目,形成多少个比较强大的工业基地。“七五”操持提出把培植重点转到现有企业的技能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走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路子。这期间的培植和改造较快地提升了工业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和紧张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拜会表1和表4。工业产值在向上攀升的同时,轻重工业比例向轻工业占比提高的方向变革。轻工业占比从1978年的43.10%提高到1980年的47.15%和1990年的49.38%,相应地重工业占比呈现较大幅度的低落。这表明工业发展中轻重工业比例失落调及能源、质料短缺等问题基本得到办理,中国工业发展步入稳步发展的康健轨道。
(二)1992—2001年工业构造的进一步调整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发言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经济系统编制改革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编制的新阶段,所有制构造、国有企业以及中心与地方财政关系等改革全面展开,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工业化也向纵深发展。所有制构造方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身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确立。这一期间,中国出口部门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港澳台资企业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国有企业方面,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试点,组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也取得显著成效,国有企业的系统编制机制发生较大变革,办理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哀求的问题。中心与地方财政关系方面,把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心与地方事权根本上的分税制,明确界定中心税、地方税和中心与地方共享税,形成中心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实行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发展工业的积极性。2001年中国加入天下贸易组织,捉住经济环球化和天下多极化发展机遇,全面融入国际家当分工体系,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外资、台资企业形成了一波涌入热潮。中国从容应对加入天下贸易组织的新变革,不失落机遇地推进改革开放,更紧密地融入天下家当分工体系,得到了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
为办理长期形成的构造性抵牾和粗放型增长问题,“八五”和“九五”操持期间连续推进了工业构造调度。这期间工业构造调度的突出特点,一是加强根本工业和根本举动步伐培植,在内蒙古、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地区续建和新建了一批大型煤矿,电力方面培植了一批水电、煤电、坑口电站和核电站,原材料中钢铁、有色、化工等产能增长较快,改造和扩建了一批铁路、汽车、造船、电力、石油等专用钢材和不锈钢生产线,利用根本举动步伐培植的引致需求带动原煤、原油、电、钢、乙烯、化肥等紧张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二是重视加工工业改造。用新技能、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机器工业和轻工业,根本机器、根本零部件、根本工艺的技能改造,数控机床等主要根本机器以及液压、气动、密封、仪器仪表等主要机器根本件受到重视,发电和输变电、连轧连铸、矿山、乙烯、化肥等大型成套设备以及关键产品自主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机器、石油化工、汽车、电子、家电、纺织等家当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加工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比较上风,出口大幅度增加。三是高技能家当快速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技能家当化取得明显进展。四是把发展电子工业放在突出位置。“八五”操持将大规模集成电路、微电子、打算机、光纤通信和程控交流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确定为电子工业的发展重点。“九五”操持将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打算机和通信设备确定为电子工业的发展重点,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能和装备在国民经济行业的运用,用电子技能改造传统工业,并从投资分配、技能开拓、设备更新、家当政策和组织管理等方面,为电子工业发展和推广运用创造条件。硬件和软件都得到发展,电子元器件、专用高精密设备和仪器、专用材料的研制和生产取得很大进步,在奋起直追天下前辈水平的目标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三)2002—2016年: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成为天下第一工业大国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总量增长较快,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先污染后管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难以为继,客不雅观哀求中国走出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对付传统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加强调与信息化领悟、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率、保护资源环境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上风。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编制多少问题的决定》哀求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构造优化升级,积极推进对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勾引外资更多投向高新技能、前辈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命题,强调把经济增长动力转变到消费、投资、出口折衷拉动和三次家当协同带动上,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领悟,促进工业由大变强。2008年国际金融危急爆发后,中心密切关注危急的发展态势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风险与冲击,采纳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构造性减税、履行十个重点家当调度振兴方案等一揽子方法进行应对,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态势。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做出进一步的设计和支配,哀求推动计策性新兴家当、前辈制造业康健发展,加快传统家当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当代化同步发展,实现工业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展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创新、折衷、绿色、开放、共享为内容的新发展理念,规定了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思路、方向和哀求。
表3 中国GDP、工业增加值及进出口占天下的比重
(按现价美元打算,单位:%)
注:1952-1978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以统计年鉴上的工矿产品出口额替代,工业制成品入口额以生产资料入口额的值替代。资料来源:人均GDP、各项指标占天下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统计局数据打算,https://unstats.un.org/unsd/snaama/Downloads。别的根据对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打算。
这期间工业化的突出特点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经济构造计策性调度,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工业整体本色和国际竞争力。一是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置于优先位置,大力开拓电子信息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的制造能力,大力推进前辈集成电路、高性能打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的家当化,大力推动大数据、云打算、物联网运用,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浸染显著增强。二是依托根本举动步伐和重大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重大技能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研制高速铁路、新型高效发电设备、超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以及大型冶金、化肥和石化成套设备,推动船舶、汽车、冶金建材、石化、轻纺等家当进行构造调度。三是造就计策性新兴家当,加快高技能家当从加工装置等低端环节向研发和前辈制造等中高端环节攀升,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计策性新兴家当得到较快发展。四是履行西部大开拓、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经济发展计策,先后在上海、天津、广西、北京、武汉等地推出一系列以综合配套改革为主题的试验区试点策略。
这些方法的履行使中国捉住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工业企业运用打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工业在规模扩展中加快了技能改造和技能升级,在前辈制造、尖端制造和计策性新兴家当等领域培植了一批技能出发点较高的项目,综合本色实现了新的飞跃,在一些领域成功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跑者”乃至“领跑者”的角色转变。中国已经建成天下门类最完好的工业体系,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度当分类中41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紧张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环球第一。上述造诣显著提高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巩固了中国的工业大国地位,为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增长了新动力。但是,长期存在的关键核心技能受制于人和国际分工地位不利等问题对工业强国培植的制约依然突出。
表4 中国紧张工业产品产量指数
(以1978年为100)
资料来源:对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华公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五、新时期的新目标:
培植天下工业强国(2017-2035年)
党的十九大决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培植社会主义当代化国家新征程,并作出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计策支配。第一阶段是经由十五年的努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当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人均海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二阶段是在此根本上,再经由十五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当代化强国。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方案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中国当代化培植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武断不移培植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家当根本高等化、家当链当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以上支配明确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方位以及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培植天下工业强国这个新时期中国工业化的任务与目标。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不仅是量变过程,更主要的是实现质的跃升。如果能够有效应对各种制约和寻衅,实现工业持续稳定折衷发展,人均收入稳步提高,就能成功完成工业化、实现当代化,顺利进入高收入发达国家行列。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各种制约和寻衅,工业增长陷入结束乃至衰退,人均收入就会长期滞留在中等收入水平。为准期完成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培植天下工业强国的目标,为基本实现当代化和培植社会主义当代化强国供应有力支撑,中国工业必须直面各种短板和寻衅,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占领核心技能、改进国际分工地位和提高绿色低碳发展能力为主攻方向,在连续做大总量的根本上,加快传统家当升级、新兴家当造就和前辈制造业壮大,努力提高发展质量。
(一)大力推进创新驱动计策,开展核心技能攻关,走创新驱动的工业化道路
新阶段中国工业化之以是强调提高创新能力,是由于培植天下工业强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只有打破关键核心技能制约,才能实现工业的持续发展,并支撑中国迈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正如习近平总布告所说,虽然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天下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称突出,紧张表示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中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习近平,2017)。中国工业创新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中国工业体系完全、制造业规模天下第一和新型举国系统编制上风,发展壮大以研发、设计为根本的前辈制造业,体系化提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特殊要相应天下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占领集成电路、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装备、数字技能、工业软件等领域核心技能,打破关键根本材料、核心根本零部件、前辈根本工艺、家当技能根本等瓶颈,促进物联网、大数据、机器人等新技能在工业中的运用,实现计策性新兴家当和前沿技能家当的打破,盘踞未来家当竞争的制高点,实现技能自主自强。为此,必须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目标指向,加强国家计策需求的长期支持能力,加强对关键核心技能攻关组织的辅导和支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各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更多采纳公共部门长期采购、勉励商业化需求等办法促进关键核心技能的持续改进和提升,在关键核心技能市场创造者和促进者方面发挥更积极浸染。
(二)积极应对国际家当分工新调度,改进国际分工地位,构建自主可控的家当链
在环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化的推动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普遍钻营发展制造业,西方发达国家也试图通过政府支持使制造业国际分工和竞争格局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革。当前逆环球化和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分工体系正在进行新的调度,研发、设计和前辈制造环节的地位和附加值呈现提高趋势,工业仍旧具有强大的按环球化办法组织生产的内在动力。中国作为天下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制造业大国,是国际家当分工体系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应积极相应国际家当分工新的调度,妥善应对环球家当链区域化趋势,构筑向研发、设计、前辈制造等代价链高端攀升的内生动力,强化家当链薄弱环节,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新一代科技与前辈制造业领悟发展,加强中小型制造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融通发展,增强家当链黏性,进而提升在环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政策方面,着力放宽市场准入,改进要素供给和协作配套条件,提高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前辈制造业成本、技能和人才的吸引力。在高端装备和核心零部件、生物制药和下一代半导体材料等尖端领域,通过形成研发、设计和制造紧密交织、相互依赖的专业化协作体系,积极参与环球家当分工和技能互助,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办法绿色转型,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提高低碳发展能力
低碳发展成为环球普遍接管的理念,天下各国普遍积极推低碳发展。紧张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度过工业化集中推进期,工业碳排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达到峰值。中国由于工业化进程晚于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总量靠近50亿吨标准煤且还在增长,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还处于较高水平,与之干系联的碳排放仍呈现增长趋势。由于工业经济规模大,中国资源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量多年处于高位,生态环境压力激增,是最大的能源花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部门。2018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31.1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7.2亿吨的65.9%,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是碳排放的紧张缘故原由。2020年中国宣告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仅哀求降落单位海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而且要掌握能源和资源花费总量,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展,减轻对资源环境的绝对依赖。这种发展的方向自觉性,哀求在高度重视资源、环境约束以及社会公正等问题的根本上连续推进中国工业化(金碚,2019)。为此,中国应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绿色低碳技能运用,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力采取低碳技能和工艺装备,发展低碳家当,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完善重点行业低碳发展政策,探索技能可行、经济可承受的低碳转型计策,走碳达峰及深度脱碳的绿色发展道路。
[1]胡鞍钢.中国工业化道路70年:从掉队者到引领者[J].中心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5):110-123.
[2]黄群慧,贺俊,倪红福.新征程两个阶段的中国新型工业化目标及计策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1(1):1-14.
[3]金碚.中国经济70年景长新不雅观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9(6):1-11.
[4]吕政.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J].中国工业经济,2017(10):5-14.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公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公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公民出版社,1999.
[8]史丹.新中国70年工业发展造诣与计策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20(3):3-9.
[9]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M].北京:公民出版社,1955.
[10]汪海波,刘立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回顾与前瞻——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J].经济研究参考,2009(38):2-22.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徐坤,王智.毛泽东工业化计策思想及其新时期意蕴[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0(1):32-40.
[13]中共中心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心文献出版社,1996.
[14]中共中心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主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心文献出版社,1995.
[15]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公民出版社,1984.
[1]Hu,Angang.2019.“China’s Seven-decade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from a Follower to a Leader.”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5:110-123.
[2]Huang,Qunhui,Jun He,and Hongfu Ni.2021.“Research on China’s New-type Industrialization Goals and Strategies in the Two Stages of the New Journey.”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1:1-14.
[3]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Soviet Union.Textbook of Political Economics.Beijing:The People’s Press.
[4]Jin,Bei.2019.“New Observations of China’s Seven-decade 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Science Front,6:1-11.
[5]Literature Research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1996.Mao Zedong’s Manuscript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Volume 10).Beijing:The Central Literature Press.
[6]Literature Research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Selected Literatur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1949(Volume 11).Beijing:The Central Literature Press,1995.
[7]Lyu,Zheng.2017.“China’s Economic Reform Practices Contribute to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10:5-14.
[8]Mao,Zedong.1999.Col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Volume 3).Beijing:The People’s Press.
[9]Mao,Zedong.1991.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Volume 4).Beijing:The People’s Press.
[10]Mao,Zedong.1999.Col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Volume 8).Beijing:The People’s Press.
[11]Shi,Dan.2020.“China’s Seven-Decad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and Strategic Choice.”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3:3-9.
[12]Wang,Haibo,and Lifeng Liu.2009.“Review and Forecast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Path:for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conomic Research Reference,38:2-22.
[13]Xi,Jinping.2017.Xi Jinping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Volume 2).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4]Xu,Kun,and Zhi Wang.2020.“Mao Zedong’s Strategic Thought 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New Era.”Study on Mao Zedong Thought,1:32-40.
[15]Zhou,Enlai.1984.Selected Works of Zhou Enlai(Volume 2).Beijing:The People’s Press.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rsq/87875.html
下一篇:返回列表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