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洗衣机 > 文章正文

伴读|阅读激发思虑用写信代替读后感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8:20:30

朗读者 林禹彤

教诲家朱永新曾说:真正的思考实在是从写的时候开始。

伴读|阅读激发思虑用写信代替读后感

翻译家傅雷在《傅雷家书》里,在建议儿子勤动笔写信时,也说了类似的情由。
当然,这两位大家此话针对的都是成年人。

但对成人都效用巨大,恰好解释写为难刁难阅读与思考的巨大功效!

对孩子来说,对阅读来说,读后感,无疑是与阅读联系最紧密的写作,也是一种最有力地促进思考、进行思考、梳理思考的办法。

但是,一贯以来,都有孩子向我乞助:到底怎么写读后感啊?我还看过网上有标题为“影之翼读后感300字”的帖子,内容为“急需”,后面有12个感叹号……

这发帖的孩子不知道:看着这帖子,我比TA更急呀!
由于就我个人看来,读后感恐怕是最难的一种写作。

既然说书是粮食不是药,那么阅读便是用饭,而读后感便是对食品揭橥感言——相称于美食家的境界。

美食家如洪七公,才能品尝出黄蓉做的一块肉里分别由哪五种不同的肉组成,才能衍生为“玉笛谁家听落花”的文雅。

普通人如郭靖,同样精美食品由他来吃,只是狼吞虎咽一番,只能落个“牛嚼牡丹”的嗟叹。

读后感,是将感性的阅读用笔墨做出理性的表达。
用笔墨描述生理,对孩子来说本就很难;阅读中读者产生的很多细微生理变革,更是须臾即逝。

因此才有很多孩子,乃至不乏一些平时喜好阅读、也不怕作文的孩子,惟独写起读后感却变成狗咬刺猬——无处下口,就由于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的阅读更多是“牛嚼牡丹”。

让吃了牡丹的牛,去批驳牡丹的滋味?岂不是难煞牛也!
而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这吃牡丹的牛啊,怎能忍心去怪孩子读后感写得千篇一律?!

要说呢,还是现在的孩子聪明!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孩子摸索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规律和模式:开头,讲述自己得到了xx书;中间,将该书内容简介略微改编一下;结尾,发一两句感慨“升华”全文。

可见这样的读后感里,真正属于“感”的那一部分,实在一篇文章中仅仅几句话而已,基本等同于吃过牡丹的幸福牛儿感叹一声:“哞!
哞!
牡丹味道还不错!

更有甚者,还有的孩子连这末了的感慨都不写!
目前很多书不是有专家推举语吗?

有的孩子就把这些推举语洗面革心用到读后感的结尾部分——读后感完备变成了“读后无感”。

以是,对那些害怕写读后感的孩子,我支的歪招是:那就不写读后感呗……写信吧!
给书里某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
写封信。
无论这个人物是好还是坏、戏分是重还是轻,只要自己感兴趣,就给TA写。

当然,也可以给这本书的作者写。
是否喜好这本书,为什么?是否有些更妙的想法见告作者,让作者向自己学习,今后写得更好点?

读后感变成写信,如此偷梁换柱,最少有如下好处:一是不易害怕,乐于动笔。

我组织过几场城乡班级间的通信。
在给迢遥的陌生朋友写信时,没有一个孩子害怕动笔。

二是担保原创,不易雷同。
写信,就会自然而然地记下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就失落去了“改编该书内容简介”的偷

至于专家推举语,内容得当时仍旧会被有的孩子引用,充当对该人物的点评。
但这种引用显然要合理得多。

三是代入感更强,随意马虎引发出真情实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由于书中笔墨和现实体验毕竟不同。

写信的条件是要将书中人物当成真人一样(作者当然是真人)、当成远方的陌生朋友,于是不知不觉就把自己部分融入书中,产生更深的情绪共鸣。

就末了一点来说,我以为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四是引发共鸣,随意马虎知行合一。

一本书,实在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
当读者与作者发生共鸣,就会超越图书内容本身,那么,一本书的存在因此将产生全新的意义。

《喜阅读出好孩子》

作者:童喜喜

出版社:湖北教诲出版社

-作者-

童喜喜,儿童文学作家、教诲专家、“喜阅会”联合创始人。
中国十大作家奥运火炬手,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第一位走上哈佛中国教诲论坛的儿童文学作家。

著有《嘭嘭嘭》《影之翼》等童书,脱销数百万册,获冰心文学奖、全国精良脱销书奖等国家级奖项十余次,多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举百种精良图书。

-朗读者-

吉林省长春市第87中学 | 林禹彤

座右铭: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征集朗读者

如果您喜好朗读,乐意为大分享有代价的文章,欢迎自荐。
大概您便是我们的下一个朗读者哦!
详情戳左图,参与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征集页面!

#留言互动打卡#

别忘却参与我们的伴读打卡活动哟~

微信、微博、微社区

▶ 三种打卡办法任你选择

活动很大略!

在每天的伴读文章下方进行评论

或者转发到朋友圈

评论内容仅为简大略单的为

“马拉松打卡!
第X天”

中国网教诲频道

喜马拉雅APP同步播放,欢迎订阅!

聊生活,聊感悟,也可以分享一个笑话。

没准你可以也在这里

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噢!

坚持打卡21天

跑到马拉松终点的人,将有神秘大礼等着你!

本期制作 | 祝颖丽 芦梦婷

中国网教诲频道出品

本文摘自《喜阅读出好孩子》,湖北教诲出版社,作者童喜喜。
中国网教诲频道已获授权发布,未经原作者许可,请勿转载!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xyj/193066.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