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洗衣机 > 文章正文

陆大年夜鹏︱斯蒂芬·金的《它》:这本恐怖小说其实是文学课?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8:23:29

朱诺迪亚斯:《你就这样失落去了她》

陆大年夜鹏︱斯蒂芬·金的《它》:这本恐怖小说其实是文学课?

迪亚斯的作品便是这样:表面上是多米尼加裔美国人的爱与爱的损失,实际上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同时也是高水准的艺术。
这样“伪装”成爱情故事(比如“你就这样失落去了她”切实其实像是言情网文的题目)的政治表达,的确比赤裸裸地喊“种族平等!
”“反对社会不公!
”的横幅口号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斯蒂芬金的胆怯/惊悚/奇幻/悬疑小说《它》也是这样。
这部书已经问世多年,拍过电影,2017年还要翻拍一部新电影。
它已经是美国(大众)文学的经典,对它的解读也汗牛充栋,比如从生理学、童年等角度来阐释。
我的路数可能比较奇怪,我还是乐意把它当成一部狄更斯式的社会批驳小说来理解。
而且和迪亚斯的作品一样,《它》是相称高明的经由“伪装”的社会批驳小说。

按照我的理解,金其实在本书里做了两件事情。
一、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写作宗旨/文学纲领:社会批驳小说应该是什么样的。
二、他成功地践行了这个宗旨,成果便是本书,或者可以说他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范文。

“六通电话”那一章里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威廉邓布洛春风得意的生活:他是求名求利的脱销书作家,娶了俏丽的大明星。
也交待了他是若何成为作家的:不是像迪亚斯那样屈服前女友的谆谆教导,而是由于在大学写作课上受到的刺激。
和金一样,邓布洛是个胆怯小说作家。
我们是否能视他为金的传声筒、代言人?我们大概会以为,那个在大学写作课上备受打击的齐心专心想当作家的青年,身上有金自己的影子?

斯蒂芬金:《它》

我以为整部小说最核心的地方就在一百十二到一百十四页(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2017年,穆卓芸译),也便是邓布洛的大学写作课。
邓布洛在1957年是十一岁,那么他上大学时刚好遇上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
不足为奇的是,在一样平常来讲方向左翼的大学校园,他的写作课充满“政治精确”的气氛,稚气未脱、抱有空想主义(或者说中二病)的大学生年夜声疾呼,声讨成本主义、战役、性别歧视等社会不公:

班上有一个女同学很崇拜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但又以为欧茨在性别歧视的社会中终年夜,因此“笔墨辐射量”很高。
她说欧茨写不出纯净的作品,但她做得到。
还有一个又矮又肥的研究生,讲话总像在喃喃自语,不晓得是不能还是不想好好说话。
那家伙写过一个剧本,里面有十二个角色,每个人的台词只有一个字,不雅观众看到末了才会创造那十二个字连起来是“战役是沙猪军火贩子的工具”。

通过金略带(善意)的挖苦笔调,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大学生的高度政治化的话语,充其量不过是迪亚斯说的“喊口号”而已。
而且他们在安全的大学校园之外,除了“喊口号”,还做过什么努力去改变社会?我们不知道。

而且那种政治化,有时到了风趣的地步。
“抽大麻,随身挂着和平标志”但没有揭橥过像样作品的老师给邓布洛一篇科幻小说的评语居然是:“异形反击象征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而我特殊喜好‘针鼻’宇宙飞船影射社会性别意识入侵的桥段。
”“一位神色发黄的女同学写了一篇短文,描述一头牛在荒原(可能是核战后,也可能不是)核阅一台废弃引擎。
全班谈论了整整七十分钟,那个女同学夹着云斯顿烟一根接一根地抽,时时挤一挤太阳穴的青春痘,一边坚持她的短文是模拟奥威尔早期的风格写的,目的在于描述社会政治现状。

斯蒂芬金

金借助邓布洛之口,也借助这种生动风趣的讽刺漫画脸谱,对这种象牙塔的、分开实际的“政治口号”作了反思。
文学难道便是喊政治口号吗?“小说为什么一定要和社会有关?政治……文化……历史,这些元素不是只要把故事说好就自然会呈现吗?……难道就不能让故事只是故事吗?”

这句话可以说便是金的写作宗旨。
如果把文学当成政治宣扬工具,那实在是对文学的侮辱和贬低。
而在金的故事里,“政治……文化……历史”这些元素的确是“把故事说好就自然会呈现”的。
金足够高明,不会去面红耳赤地直接斥责社会问题,而是用一个精彩的故事把他的主题包裹起来。
他没有直接鞭笞邪恶,而是写了个超自然的胆怯故事,不是由于他不想鞭笞邪恶,正好是由于他太想了。

他笔下的德里镇,可以说是全体美国社会,乃至全体人类社会的阴郁面的代表。
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小罪和巨恶,如学校霸凌,对生理毛病(口吃、肥胖、近视)的歧视,对女性的歧视,对同性恋者的歧视,家庭暴力(父亲殴打孩子、丈夫殴打妻子),种族歧视(对黑人、犹太人的敌视乃至暴力攻击),私刑(类似于3K党的白人至上组织纵火烧去世黑人,市民私刑处去世逃犯),对工会与社会主义者的暴力攻击,一本正经的富人为富不仁,各类各样,以及最最恐怖的是,普通人对恶行视而不见,乃至纵容和姑息恶行。
与凡人造的孽比较,来自宇宙洪荒的超自然邪恶力量“它”相形见绌。
无论“它”化身为小丑、狼人、僵尸还是蜘蛛,我以为“它”一点都不胆怯。
真正胆怯的,是人类心不在焉、坦然镇静地对自己的同胞犯下的恶行。
以是,“它”可以说是人性恶的象征。
那么,悲观地讲,“它”是不会去世的。

在七个小伙伴结队打怪兽的惊悚故事表象之下,金实际上在声讨人类社会自己的恶。
要看清这恶,不须要征采什么超自然力量,这恶就在我们身边。
金的声讨,不是哈罗德布鲁姆所云的推崇政治精确、忽略文学审美代价的象牙塔文学批评“怨恨学派”的空喊口号,而是奥妙地借助了一个本身扣民气弦的故事。
这是社会批评文学的很高境界。
这部胆怯小说貌似“缺少政治觉悟”,但实际上比近几十年来批评界钟爱的那种政治精确小说要政治得多。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xyj/194041.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