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洗衣机 > 文章正文

2000多年前就有“高压锅”了照样小熊造型那种

编辑:[db:作者] 时间:2024-08-25 01:50:37

还是一口小熊造型的高压锅

三个看点带你认识

2000多年前就有“高压锅”了照样小熊造型那种

来自汉代的熊足铜鼎

01

2000多年前,就有“高压锅”了

“铜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铜鼎用于炖煮和盛放肉类

相称于现在的锅

这件铜鼎的三足是

三只憨憨小熊

小熊蹲立,咧着大嘴,眼睛睁得又大又圆

鼎的两耳上部是一根圆轴

两根圆轴各趴着一只小兽

鼎盖像一只倒扣的钵,微微鼓起

上面等间距地环立着四只小兽

这件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铜鼎

实在是来自汉代的“高压锅”

合盖前

捉住鼎盖的小兽,迁徙改变掀开鼎盖

放入要烹饪的食材

合盖时

先翻转鼎耳的圆轴,把兽头平放于鼎盖上

再旋转鼎盖,将兽头卡在鼎盖小兽项下

鼎和盖被严丝合缝地密封在一起

蒸汽也会被牢牢地锁在鼎中

不仅缩短加工食品的韶光

而且烹饪出来的食品口感更加软烂

这种利用密封产生压力的事理

很像当代利用的高压锅

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能设计出

如此科学、风雅的“高压锅”

其实令人惊叹

02

在汉代,居然盛行“熊出没”

这件汉代“高压锅”整体造型中

最亮眼的莫过于

负重托举的三只憨憨小熊

三只小熊看似淳厚可掬

其实在汉代,它可是力量的象征

早在黄帝期间,就有关于熊的记载

史籍记载:

“黄帝,初居有熊,号‘有熊氏’。

(注释:有熊氏,是史传中上古中原部落中的一个氏族)

大禹治水中,涌现了人变熊的神话

《楚辞天问》记载:

“禹治鸿水,通轘(hun)辕山,化为熊。

到了汉代,对熊的崇拜发展到了高峰

他们认为熊是祥瑞之物

威武有神力、能辟邪驱魔

许多汉代壁画、砖石、玉器、陶器和铜器等等

乃至随葬品都有“熊出没”

足以编出一本“汉熊写真集”了

△鎏金熊形青铜镇(汉),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汉圆雕玉熊,现藏于咸阳博物院。

究其缘故原由

要追溯到楚文化对汉朝的深远影响

汉文化是在大量接管楚文化的根本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现在汉文化也称为“楚汉文化”

楚人尤其崇熊

乃至于楚王的名号大多冠之以熊字

荆楚自穴熊至考烈王熊元止,共46代君王

以熊为名的就有29位

△楚王酓(悍)鼎,现藏于天津博物馆,鼎身铭文记载:楚国第42任国王楚幽王“熊悍”。

汉承楚风

因此,汉代人也尤为崇熊

03

汉代人爱吃、会吃、重视吃

满城汉墓,别号中山靖王墓

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墓中出土了大量全球有名、如雷贯耳的文物

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

这件汉代铜鼎便出土于此处

除了这件铜鼎

还出土了很多汉代“黑科技”厨具

汉代“蒸锅”铜甗

上部的甑用来放蒸物,下部的釜用来煮水

中间设有通汽的箅(b)子

(注释:箅子,架在锅、釜、鼎等炊具中,用以蒸焖食品的炊具)

汉代“大锅”铜镬

口沿有铭文:“容十斗,重卅一斤”

据估算,汉代的十斗相称于现在的二十升

从这一件件厨具可以看出

汉代人有多爱吃、会吃、重视吃了

食品种类丰富多样

甲鱼、鹿胎、鹌鹑、喷鼻香橙等等,摆满一桌

“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
”——《盐铁论散不敷》

烹饪过程非常讲究

如果烹饪不当,便不会食用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馌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落饪,不食。
”——《论语乡党》

汉代天子乃至拥有

弘大的饮食做事管理体系

不同门类食品有专门卖力管理的官吏

这也就不难明得

为什么能设计出如此风雅的熊足铜鼎了

超过两千多年

一口小熊造型的“高压锅”

向我们呈现了古人的聪慧

诉说着中华饮食文化的发达生命力

栏目主编:赵翰露 笔墨编辑:卢晓川

来源:作者: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http://www.baanla.com/xyj/69159.html

XML地图 | 自定链接

Copyright 2005-20203 www.baidu.com 版权所有 | 琼ICP备2023011765号-4 | 统计代码

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与本站联系,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123456789@qq.com